搜索到3425 篇“ 格萨尔 “的相关文章
记忆理论视域下的《格萨尔 》史诗 2025年 中国藏族史诗《格萨尔 王传》及其口传实践是人类文化传承方式与民族记忆形成的一个珍贵且经典的案例。这部史诗包含着丰富的藏民族文化资源和历史发展变迁信息,其在传承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交往记忆”与“文化记忆”的相互交融。《格萨尔 》史诗在传承中将说唱艺术融入生动丰富的群体日常生活交往与民族文化语境之中,从而建构了民族的共同记忆,成为藏民族的集体想象与文化认同的载体,进而也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内涵。 常俊玲关键词:文化记忆 藏族非遗《格萨尔 》英文译介研究 2025年 文章概述了《格萨尔 》英译的百年历程,从早期外国学者的初步译介到21世纪高质量、多元化的翻译发展。通过分析罗宾·科恩曼译本的文化过滤处理和道格拉斯·潘尼克译本中诗性缺失与韵律不足的问题,揭示了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著诗意、韵律和文化内涵的重要性。文章提出了以诗译诗、深度翻译和文化补偿等策略,旨在提升《格萨尔 》英译的质量,促进藏族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强调其在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推动国际学术合作中的价值。 谢丽莎关键词:《格萨尔》 英译本 翻译策略 四川甘孜格萨尔 藏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5年 格萨尔 藏戏作为四川甘孜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藏族文化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进程,尤其是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的延续与进步正面临极度挑战。格萨尔 藏戏的延续,不仅关乎艺术形态的留存,而且与藏族文化的维系、语言的传承、历史记忆的维护等多重层面密切相关。 李芳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记忆 传统艺术形式 艺术形态 《格萨尔 王》中通感隐喻翻译的体认阐释 2025年 体认翻译学认为,翻译中的“同”与“模仿”源自具身体验相似性,“异”和“创造”源自认知差异性,翻译过程遵循“现实一认知一语言”的总体路径。研究以《格萨尔 王》为例,探析通感隐喻英译策略,发现译者主要采取匹配性建构、异构性建构与消解性建构三种策略。具身体验一致时,译者通常进行匹配性建构;当具身体验存在较大差异时,译者则转向认知层面的异构性建构;当文化介入明显且意义转换较为困难时,译者则倾向于选择消解性建构。尽管体认翻译学未否定文化和语境的作用,但其对文化、语境与“体”“认”的关系阐释尚待深化。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融合文化与语境因素,以推进体认翻译学发展。 邵璐 李平艳关键词:通感隐喻 体认 《格萨尔王》 英译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格萨尔 》英译本对比研究 2025年 本文聚焦于《格萨尔 》这一藏族民族史诗的英译本。通过对葛浩文和王国振两位译者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葛浩文译本注重准确性和文化传递,对原著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和调整,同时浅化了文化现象的处理,以适应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王国振译本则更加注重深度和细节,通过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式,忠实呈现原文语义,并加入详尽的脚注与附录,帮助读者克服文化障碍。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译者主体性对翻译作品质量和文化传播效果的影响。 张欣雨 赵思怡 周姝彤 谢丽莎关键词:《格萨尔》 英译本 译者主体性 德格地区格萨尔 嘎尔羌姆的历史渊源与传承现状 2025年 格萨尔 嘎尔羌姆舞蹈起源于德格佐钦寺。作为《格萨尔 》史诗的表现形式之一,格萨尔 嘎尔羌姆以格萨尔 王和岭国文化为主题,以出场顺序和线路的符号为曲线图,借助视觉艺术呈现出格萨尔 王及其他英雄形象,丰富了藏族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在分析格萨尔 嘎尔羌姆演出方式的独特性及其在德格地区的传承模式过程中,发现其艺术表现具有高度的文化适应性和传承价值。目前,格萨尔 嘎尔羌姆的演出方式形成了地区性的独特范式,为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发展的形式提供了多样化的参考。 甲央齐珍关键词:舞蹈表演 历史渊源 传承发展 善用第三空间,讲好中国故事——史诗《格萨尔 》葛浩文英译本的翻译策略与启示 2025年 The Song of King Gesar以阿来的小说《格萨尔 王》为底本,由著名汉学家葛浩文翻译,一经问世就广受英语国家追捧。文章基于霍米·巴巴提出的第三空间理论,围绕《格萨尔 》葛浩文译本中的宗教术语、藏族人名和成语习语等方面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指出第三空间的创建能够为中国少数民族史诗外译提供相应的理论范式,促进少数民族史诗在海外传播,助力中华多民族文学史以及中国翻译史的书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苏美惠关键词:格萨尔 “三大史诗”在新世纪小说中的现代性再造——以《复活的玛纳斯》《格萨尔 王》《本巴》为中心 2025年 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是中国珍贵的民族文学和文化遗产。21世纪以来,一批以三大史诗为蓝本的小说创作从诗学传统和人民性精神结构两个层面,实现了对三大史诗的现代性再造,总体呈现出一种从去神圣化的世俗英雄书写,到在文化寻根中激发浪漫想象,再到新时代语境下史诗的再史诗化的整体样貌。此外,新世纪小说对三大史诗的现代性再建构,体现出二者间的双向互动,为史诗传统的当代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梁增凯关键词:新世纪小说 人民性 格萨尔 2024年 列入年份:2009年类别: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作为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形式,格萨尔 的传唱一直以来是以“口耳相传”和抄本两种形式。公元10-11世纪开始向相邻民族聚集地传播。最鼎盛时期,曾一度传入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新疆等地区。关键词:民间口头文学 格萨尔 节庆活动 口头传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 鼎盛时期 《格萨尔 》史诗变迁寻绎 2024年 19世纪下半叶,西方学者就已开始对藏族史诗《格萨尔 王传》进行研究。《格萨尔 》说唱艺人的考查进入20世纪学者视野。首先是30年代的法国藏学研究者达维-妮尔、石泰安,他们均先后多次进入藏族地区采访过很多的“流浪艺人”,也是最早将藏族《格萨尔 》史诗纳入学术话语的研究者。梳理20世纪50年代至今史诗说唱艺人的变迁轨迹,从史诗的唱腔曲调、说唱行为模式、传统变迁可以看到,自然环境、人文生态的改变,造成说唱艺人群体无意识变迁和口头说唱渐次消亡的不可抗性。这也促使我们面对变迁的冲击而重新回归传统,回归母体文化,保留住《格萨尔 》史诗原真的韵律。 郭晓虹关键词:《格萨尔》史诗 说唱艺人
相关作者
李连荣 作品数:42 被引量:91 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格萨尔》 《格萨尔》史诗 格萨尔 史诗 骏马 诺布旺丹 作品数:33 被引量:93 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格萨尔》 格萨尔 《格萨尔》史诗 伏藏 史诗 王治国 作品数:40 被引量:148 H指数:9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格萨尔》 翻译 《格萨尔》史诗 民族志诗学 汉译 降边嘉措 作品数:33 被引量:64 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格萨尔》 格萨尔 英雄史诗 史诗 翻译 丹珍草 作品数:36 被引量:79 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格萨尔史诗 《格萨尔》 多样性 《格萨尔》史诗 格萨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