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1篇“ 椎动脉变异“的相关文章
寰枢脱位伴复杂椎动脉变异的枢置钉策略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寰枢脱位伴复杂椎动脉变异的枢置钉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寰枢脱位患者55例,男14例、女41例,年龄(54.0±12.8)岁(范围22~78岁)。单侧椎动脉高跨对侧无椎动脉10例、双侧椎动脉高跨伴一侧优势30例、双侧椎动脉高跨双侧发育对称1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后路复位减压内固定手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术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14.6±5.5)个月(范围6~24个月)。单侧椎动脉高跨的无椎动脉侧及双侧椎动脉高跨伴一侧优势椎动脉的非优势侧行C2弓根螺钉内固定(40);单侧椎动脉高跨侧和双侧椎动脉高跨伴一侧优势椎动脉的优势侧行C2内侧"in-out-in"螺钉固定(10)、C2峡部螺钉固定(21)、C2不置钉仅延长固定节段(9)。双侧椎动脉高跨双侧发育对称者,一侧行C2外侧"in-out-in"弓根螺钉固定(左10,右5),另一侧行C2内侧"in-out-in"螺钉固定(8)、C2峡部螺钉固定(5)、C2不置钉仅延长固定节段(2)。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8.5±1.8)分、(13.9±1.3)分、(14.4±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9.40,P<0.001);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JOA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颈VAS分别为(3.7±1.9)分、(2.1±0.9)分、(1.6±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53,P<0.001);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VAS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颈VAS大于末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P<0.05)。结论寰枢脱位伴复杂椎动脉变异患者的内固定方式可选择C2外侧"in-out-in"螺钉、C2内侧"in-out-in"螺钉、峡部螺钉固定或C2不置钉仅延长固定节段,均能获得�
张修儒高延征高坤邵佳毛克政
关键词:寰枢椎关节关节脱位椎动脉
应用枢关节面下螺钉固定治疗椎动脉变异的疗效评估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评估采用寰枢关节面下螺钉固定治疗椎动脉变异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采取枢关节面下螺钉行寰枢后路固定的椎动脉变异患者17例。术前通过CT二维重建在冠矢轴三个平面上确定螺钉轨迹,测量最狭窄处的直径。随后根据轨迹确定螺钉进针点。在矢状位测量螺钉轨迹长度和头倾角度。在轴位测量内倾角度,同时测量峡部长度作为峡部螺钉轨迹的长度。结果 关节面下螺钉轨迹处的最小直径为(5.5±0.9)mm,显著高于弓根最小直径(P<0.05)。进针点距离寰枢关节面的距离为(2.7±0.4)mm。距离管内壁距离为(3.4±0.3)mm。螺钉轨迹头倾角度为(7.4±2.5)°,内倾角度为(12.2±2.1)°。关节面下螺钉轨迹长度为(20.4±2.4)mm,峡部螺钉轨迹长度为(16.9±2.6)mm,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进行寰枢固定时,对于因椎动脉变异导致枢弓根狭窄而不适合接受弓根螺钉固定的患者。枢关节面下螺钉可作为替代方案。术前CT重建测量有助于安全有效地植入螺钉。
程晓非杨二柱田海军孙晓江赵长清赵杰
关键词:枢椎椎动脉螺钉
齿状突骨折合并椎动脉变异一例
2020年
齿状突骨折是上颈损伤的重要类型。齿状突骨折治疗方案较多,无论前路手术还是后路手术均存在一定血管、神经损伤风险。既往关于椎动脉变异的报道较少,椎动脉变异是导致术中椎动脉损伤的重要因素,术前详细了解椎动脉的解剖情况,有利于降低手术风险。笔者成功救治1例齿状突骨折合并椎动脉变异患者,现结合本例患者探讨诊断治疗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和注意事项,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黄威蒋欣浩刘平涛王丹万谦袁彪李易荣
关键词:骨折颈椎椎动脉
一种针对椎动脉变异的枢内固定装置
本发明涉及寰枢及枕颈复位内固定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针对椎动脉变异的枢内固定装置,包括有与枢的一侧板连接的支撑部及与枢的另一侧板连接的第二固定部,支撑部靠近枢棘突的一端通过向对侧板方向设置的固定件...
王建华王卓涵夏虹邬春晖王文波
文献传递
颅颈交界区畸形及椎动脉变异与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分析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的椎动脉变异率,并探讨颅颈交界区畸形及椎动脉变异与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颅颈交界区畸形30例(病例组)和非颅颈交界区畸形100例(对照组)头颈部CTA检查资料,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评价椎动脉变异类型及后循环脑梗死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c2检验对比两组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病例组及对照组中椎动脉变异类型与脑梗死相关性。结果病例组的椎动脉变异总发生率93.3%(28/30)高于对照组发生率70.0%(70/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6.86,P=0.009),其中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双侧高骑跨椎动脉(HRVA)、永存第一节间动脉(PIA)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0%(9/30)vs.15.0%(15/100)、16.7%(5/30)vs.2%(2/100),P均<0.05]。病例组的脑梗死阳性率23.3%(7/30)与对照组23.0%(23/10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001,P=0.970)。病例组中的双侧HRVA(OR=17.262,P=0.036)与后循环脑梗死相关,是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椎动脉变异率更高,但后循环脑梗死阳性率与非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无差异。双侧HRVA是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
李艳程勇戴贵东沈倩兰永树
关键词:颅颈交界区畸形椎动脉后循环脑梗死
枕化椎动脉变异的三维分型及不同颈1-2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
背景和目的:寰枢脱位(AAD)是一种复杂的颅颈交界区疾病,通常由外伤、肿瘤或先天性畸形引起。因其所处位置深,解剖结构复杂,一直是脊柱手术的难点。先天畸形所导致的AAD,通常与颅颈交界区的各种骨骼异常、关节畸形相关。当寰...
李腾
关键词:椎动脉变异寰枢关节脱位生物力学
颅底凹陷症患者椎动脉变异的CTA评价
目的用双源CT血管成像(CTA)显示颅底凹陷症患者椎动脉变异情况,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在外科术式选择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获得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本研究病例组共纳入颅底凹陷症...
宋晓瑜
关键词:颅底凹陷症椎动脉变异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文献传递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先天性椎动脉变异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先天性椎动脉变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诊断为颈病、椎动脉供血不足患者13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血管进行检测,重点观察椎动脉起始位置、内径、走行、血流等情况,并与椎动脉CT造影(CTA)结果对比。结果 130例椎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椎动脉变异91例,CTA诊断97例。试验结果采用构成比描述,kappa值=0. 8,表明两种方法一致性极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椎动脉变异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 75%、93. 93%、92. 30%、97. 80%、79. 48%,诊断符合率为93. 81%。结论在椎动脉型颈病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其与CTA诊断的高度一致性,可做为诊断椎动脉先天变异的首选诊断方法,并为探究-基底动脉缺血的病因提供影像学依据。
井晓莲陈晓梅罗金霞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先天性椎动脉变异的价值和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分析评价彩色多勒普超声在诊断先天性椎动脉变异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并初步诊断为椎动脉型颈病的80例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二维图像中椎动脉的内径、走行等情况。结果:80例疑似椎动脉病患者经彩色多勒普超声检测后,结果发现横突孔位置有异常的为14例,先天发育问题的为17例,起点位置出现问题的为2例。在彩色多勒普超声诊断下发现有先天性椎动脉变异的患者在行CT检测时,同样全部表现为先天性的椎动脉异常,证明彩色多勒普的诊断结果和CT检测高度一致。结论:彩色多勒普超声能有效诊断先天性椎动脉异常情况,并且安全有效,准确性高,有使用的价值。
丁转兰
关键词:超声诊断
三维重建CT血管造影在C1-2水平椎动脉变异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20
2018年
目的 :探讨三维重建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对C1-2水平椎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1例因脑出血、脑肿瘤等明确与椎动脉变异无关的疾病而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108例,女性63例,平均年龄为59.5±14.7岁(20~88岁)。对原始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明确是否存在C2椎动脉高跨、节段型椎动脉、窗口型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起点下移及寰骨桥形成等椎动脉变异情况及发生率。结果:171例患者中共有78例(45.6%)患者在C1-2水平椎动脉存在变异,部分患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变异。C2椎动脉高跨有58例(33.9%),其中19例位于左侧,15例位于右侧,24例双侧存在;节段型椎动脉有2例(1.2%),均位于左侧;窗口型椎动脉有4例(2.3%),2例位于左侧,2例位于右侧;未发现小脑后下动脉从C1-2水平的椎动脉发出,但有16例(9.4%)患者小脑后下动脉的起点位于寰与枕骨大孔之间,其中13例位于左侧,3例位于右侧;此外,寰骨桥形成有32例(18.7%),其中11例位于左侧,5例位于右侧,16例双侧都存在。结论:C2椎动脉高跨是C1-2水平最常见的椎动脉变异,其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三维重建CTA检查可清楚显示C1-2水平各种类型的椎动脉变异,对椎动脉变异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黄学良朱双芳林雨聪周初松张力
关键词:三维CT血管造影椎动脉变异椎动脉损伤

相关作者

陈维佩
作品数:74被引量:248H指数:7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
研究主题:脾切除 自体脾组织移植 自体移植 脾脏 脾移植
夏虹
作品数:612被引量:2,768H指数:30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枢椎 寰椎 寰枢椎脱位 生物力学 寰枢椎
王建华
作品数:350被引量:1,409H指数:19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枢椎 寰枢椎脱位 寰椎 寰枢椎 颅底凹陷症
华锐
作品数:13被引量:87H指数:6
供职机构:天津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多层螺旋CT 椎动脉 椎动脉变异 先天性 磁共振成像
李彦
作品数:6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免疫耐受 椎动脉变异 抗原 人T细胞 体外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