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968篇“ 椎间盘移位“的相关文章
- 电针结合麦肯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移位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麦肯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移位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腰椎间盘移位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麦肯基疗法治疗,对照组只选取电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JOA评分标准对两组进行评定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JOA评分及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麦肯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移位综合征可显著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
- 谢涛苗茂
- 关键词:电针腰椎间盘麦肯基疗法随机对照研究
- CT检查在诊断腰椎间盘移位症中的效果分析
- 2015年
-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诊断腰椎间盘移位症中的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3314例腰椎间盘移位患者(4644个椎间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其进行CT检查的结果。结果:在本组患者中,有2730例患者发生腰椎间盘膨出,有563例患者发生椎间盘突出,有33例患者发生椎间盘脱出,有817例患者发生椎间盘膨突,有501例患者发生椎间盘膨出并突出,有2332例患者因发生椎间盘移位而导致硬膜外脂肪消失及硬膜囊受压,有626例患者因发生椎间盘移位导致神经根受压,有139例患者的病变椎间盘发生钙化,有253例患者发生侧隐窝填塞及神经根湮没的情况,有203例患者发生椎间盘变性、出现真空征的情况,有173例患者罹患继发性椎管狭窄。结论:CT检查在诊断不同类型的腰椎间盘移位症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腰椎间盘移位症患者的CT表现及病理改变各不相同,产生的后果也不尽相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根据为此病患者进行CT检查的结果为其设计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 金勇赵斌
- 关键词:腰椎间盘移位
- 芒针治疗腰椎间盘移位194例
- 2013年
- 笔者自2006年至今,开展了以芒针为主配合毫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移位性疾病的临床观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其间治疗该病194例。绝大多数为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 金昇谦朴钟元
- 关键词:腰椎间盘移位痹证
- 腰椎间盘移位症术式的选择与疗效分析
- 2001年
- 目的与方法 对 76 5例腰椎间盘移位症的 3种术式 (椎板间开窗、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 )疗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组患者术前在年龄结构 ,病变范围 ,症状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而采取不同的术式进行治疗后 ,3组患者两两之间在症状和体征方面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3术式中椎板间开窗组的疗效最好 ,并发症最少 ;而全椎板切除组的疗效最差 ,腰椎不稳 ,肌萎缩和硬脊膜压迫 ,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最高。半椎板切除组的情况介于中间。
- 谭宏昌潘恒陈航彭智
- 关键词:外科手术手术后并发症手术方法疗效
- 后路经椎板间内镜与显微镜辅助髓核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 2025年
- 目的比较腰椎后路经椎板间内镜辅助髓核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和后路小切口显微镜辅助髓核切除术(microdiscectomy,MD)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22年8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同节段复发而再次接受手术治疗的132例患者资料,分别采用PEID或MD进行翻修。PEID组90例,男51例、女39例,年龄(42.7±11.3)岁,体质指数(23.7±3.4)kg/m^(2),手术节段:L_(4-5)38例、L_(5)S_(1)52例,初次手术:切开手术7例、椎板截骨回植3例、MD 35例、PEID 45例。MD组42例,男30例、女12例,年龄(41.2±12.6)岁,体质指数(24.3±4.7)kg/m^(2),手术节段:L_(4-5)19例、L_(5)S_(1)23例,初次手术:切开手术2例、椎板截骨回植1例、MD 17例、PEID 22例。比较PEID组和MD组手术前后腰痛和下肢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术后即刻手术切口VAS、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EID组手术时间为(81.7±11.3)min,MD组为(85.2±9.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0,P=0.081)。PEID组术中出血量为(4.4±2.9)ml、手术切口长度为(0.9±0.2)cm、住院时间为(3.1±1.3)d,均著小于MD组的(26.6±10.3)ml、(3.4±1.1)cm、(8.7±1.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的随访时间为(24.4±5.5)个月,MD组为(24.5±4.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1,P=0.920)。两组术后下肢痛VAS评分、腰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PEID组术后第1天手术切口VAS评分为(1.2±0.4)分,低于MD组的(2.9±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61,P<0.001)。术后PEID组肌力下降、术后感觉异常和硬脊膜撕裂的发生率分别为12%(11/90)、27%(24/90)和6%(5/90),低于MD组的31%(13/42)、40%(17/42)和33%(14/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再复发、髓核残留、类脊髓
- 张心之杨欣雨原所茂王连雷田永昊刘新宇
-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移位髓核椎间盘切除术
- 林氏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杠杆力学原理分析
- 2025年
- 林氏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常用的有垫枕背伸按压法、下肢后伸定点按压法、坐位定点旋转扳法、立体定位斜扳法、提拉旋转斜扳法等。本文根据动力臂的长短,将以上手法分为短力臂手法和长力臂手法2类,对林氏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杠杆力学原理进行了分析,为此类手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 戴恒亮郭汝松韩志刚范志勇
-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腰椎
- 基于纤维环退变及破裂程度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025年
- 目的观察基于纤维环退变及破裂程度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198例LDH患者;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椎间盘纤维环退变和破裂程度,据以选择治疗方式并评估疗效。结果对48例椎间盘纤维环退变、破裂但未致突出者行椎间盘内电热纤维环成形术(IDET),对25例1级退变、2度破裂合并轻度突出者行经皮椎间盘切除(PLD)或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臭氧消融,对23例2级退变、2度及以上破裂合并轻度突出者行靶点射频+臭氧消融,对100例2级及以上退变、2度及以上破裂合并中度及以上突出且突出椎间盘内见对比剂进入者行胶原酶溶解+PLD,对2例3级退变、3度破裂伴椎间隙明显狭窄者行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PCD)。治疗后12个月,198例中,疗效为优、良好、可及差者分别为75、101、16及6例,治疗有效率96.97%(192/198)。结论根据纤维环退变及破裂程度选择介入治疗用于LDH的效果较佳。
- 王亚进彭丽霞周沛林杜玉清
-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数字减影放射学介入性
- 基于筋柔骨正理论探析叶氏十步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念
- 2025年
-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常见病,筋骨失衡所致的“筋失其柔、骨失其正”是其基本病机。叶氏十步手法是天津市已故名中医叶希贤总结出的LDH治疗手法,具有理筋、调骨的作用,其治疗理念与中医筋柔骨正理论契合。本文基于筋柔骨正理论对该手法的治疗理念进行了探析,明确了筋柔骨正、筋骨平衡是叶氏十步手法治疗LDH的理念,丰富和完善了该手法治疗LDH的理论依据。
- 崔航叶云天郭天赐王平刘爱峰
-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肌肉骨骼手法《内经》
- 腰椎管肿瘤临床误诊探析
- 2025年
- 目的分析腰椎管肿瘤临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初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椎管肿瘤患者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下肢疼痛、麻木伴腰部疼痛6个月,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腰椎CT检查考虑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综合保守治疗后无效,后经腰椎磁共振成像及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腰椎管内血管淋巴管瘤。误诊时间91 d。术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1例反复腰痛伴下肢乏力1月余,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腰椎X线检查,初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后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考虑到患者长期吸烟史,行腰椎磁共振成像、全身PET-CT、经支气管镜取材活检及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肺癌腰椎管内转移瘤。误诊时间35 d。术后辅助放化疗,随访1年肺部原发灶继续缩小,未见新的转移灶,患者生活质量良好。结论临床发现腰腿痛、下肢麻木等患者按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症治疗后效果不佳时,应提高警惕性,注意与腰椎管肿瘤鉴别,及早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可降低误诊率。
- 姚光伟何昌隆张韬薛朝亚
- 关键词:椎管误诊椎间盘移位磁共振成像病理
- 不同体位下腰椎椎板间隙形态变化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 2025年
- 目的通过在不同体位下腰椎X线片上对腰椎椎板间隙参数进行测量,得到其绝对值及变化规律,从而为内镜下腰椎后路手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收集我院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因L_(4-5)、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的患者共106例。术前常规拍摄腰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线片,术中拍摄屈曲俯卧位腰椎正侧位X线片,分别测量L_(4-5)和L_(5)-S_(1)椎板间隙的高度及宽度、终板角、腰椎前凸角等。结果术前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得L_(4-5)、L_(5)-S_(1)椎板间隙的高度、宽度、终板角分别为(1.50±0.29)cm、(2.35±0.46)cm、(7.57±3.97)°,(1.68±0.29)cm、(3.03±0.52)cm、(10.67±5.38)°;腰椎前凸角为(37.78±15.09)°;术前腰椎功能位X线片上测得L_(4-5)、L_(5)-S_(1)过屈位终板角及腰椎前凸角分别为(2.61±4.28)°、(6.68±4.49)°、(17.84±11.46)°;过伸位终板角及腰椎前凸角分别为(8.76±4.75)°、(12.15±5.38)°、(49.35±13.09)°。术中屈曲俯卧位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得L_(4-5)、L_(5)-S_(1)椎板间隙的高度、宽度、终板角分别为(1.70±0.31)cm、(2.40±0.46)cm、(6.55±3.79)°;(1.86±0.33)cm、(3.09±0.64)cm、(9.62±5.17)°;腰椎前凸角为(31.42±12.17)°。比较术前、术中L_(4-5)、L_(5)-S_(1)椎板间隙高度、各终板角及腰椎前凸角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术前腰椎功能位X线片上终板角及腰椎前凸角的变化呈正相关。结论在不切除骨质的情况下,绝大多数L_(4-5)、L_(5)-S_(1)椎板间隙高度和宽度可以允许7 mm内径的内镜工作导管的置入。
- 蒋虎山曾建成朱书涛霍守松阮昆鹏
- 关键词:X线椎间盘移位腰椎内窥镜检查
相关作者
- 马信龙

- 作品数:1,065被引量:4,871H指数:29
- 供职机构:天津医院
- 研究主题:生物力学 META分析 股骨颈骨折 骨质疏松 柚皮苷
- 姜宏

- 作品数:398被引量:2,527H指数:27
- 供职机构:苏州市中医医院
- 研究主题:重吸收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突出 颈椎病
- 吴耀持

- 作品数:300被引量:2,155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电针 腰椎间盘突出症 针刺 椎间盘移位 针刺疗法
- 徐宝山

- 作品数:284被引量:2,075H指数:22
- 供职机构:天津医院
- 研究主题:纤维环 腰椎 椎间盘 椎间盘镜 椎间盘移位
- 詹红生

- 作品数:677被引量:5,380H指数:35
-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 研究主题:颈椎病 膝骨关节炎 骨错缝 腰椎间盘突出症 骨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