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2169篇“ 次生“的相关文章
- 一种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评估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评估方法,涉及突发灾害风险评估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确定待评估区域并形成多个数据集;对待评估区域进行网格划分以获取若干待评估子区域;计算每个待评估子区域内的综合风险指数;根据综合风险...
- 张政科杨裕茵陈思莉夏玉林王宁
- 一种天然次生林演替阶段定量划分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天然次生林演替阶段定量划分方法,本发明涉及林业技术领域,包括林分调查步骤、林分因子计算和测量步骤以及阶段判定因子计算和演替阶段判定步骤,本发明突破了现有技术仅依赖目视可及的林分因子,如树种组成、林木大小、...
- 刘强国志峰张磊彭志杰张菲庞越张健东时辰田茂娴张志伟王磊丁玉辉姚远
- 东宁市三种典型次生林森林群落研究
- 2025年
- 东宁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地处长白山系张广才岭老爷岭余脉。该区地带性植被为原始红松阔叶混交林,但由于20世纪20—40年代森林火灾反复干扰和掠夺性采伐的破坏,原始林破坏严重,原生植被所剩较少,多为次生植被,或是在低湿地形成的隐域性植被。目前,东宁市林区多为天然次生林。
- 唐庆明韩春莲王磊包瑞卢歆钰
- 关键词:红松阔叶混交林天然次生林次生植被森林群落低湿地
- 天然次生林增汇减排经营技术的研究
- 2025年
- 本文基于当前林业碳汇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研究开发林业碳汇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研究开发林业增汇减排技术的思路、目的和方法。通过分析天然次生林的现状和总结森林经营方法中的经验,以中德合作林业可持续项目实施成果和监测数据为依据,系统提出了天然次生林增汇减排森林经营技术和该技术的主要指标体系,从而为实施天然次生林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提供决策参考,为项目规划设计、计量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
- 张新法王桂琴
- 关键词:次生林技术指标
- 基于人工智能分析茶树次生代谢物的方法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分析茶树次生代谢物的方法,其通过采集茶树次生代谢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图,并在后端引入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处理和分析算法来进行该高效液相色谱图的分析,以此来捕获其中的茶树次生代谢物色谱语义,从而进行茶...
- 王小萍熊元元李春华张娟马伟伟张厅唐晓波王云刘晓郭倩
- 青杨过熟林采伐更新及次生幼林抚育技术
- 2025年
- 2020年在甘肃省天祝县金强河两岸开展了青杨过熟林采伐更新试验,利用树桩和根系萌生的嫩枝和幼苗培育次生林,实现了高效更新和快速成林目的,降低了造林成本。经过3年的连续观察和系统总结,形成了青杨过熟林采伐、断根和次生幼林抚育技术流程,对青杨过熟林更新和次生林抚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省有仓
- 关键词:青杨次生林抚育
- 白桦次生林间伐后林冠开度动态变化与预测
- 2025年
- 间伐后林冠开度动态对于森林经营与生态过程有重要作用,由于其变化过程较为漫长复杂,对林冠开度进行预测尤为重要。在桃山林场白桦次生林内设置大小为50 m×50 m的间伐样地和对照样地各1块,运用半球摄影法获取2012-2023年间伐前后8期冠层影像,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期林冠开度差异,选择马尔科夫模型、GM(1,1)模型、灰色马尔可夫模型、回归模型(指数函数模型、对数函数模型)对间伐后林冠开度进行预测并比较精度。结果表明:(1)白桦次生林间伐后前3 a林冠开度下降速度较快,随时间延长下降速度变慢,伐后第9年林冠开度基本恢复至伐前水平,对照样地林冠开度变化趋势平缓。(2)马尔科夫模型、灰色马尔可夫模型和回归模型预测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0%,预测结果较为准确;GM(1,1)模型和灰色马尔可夫模型预测误差随时间延长变大,灰色马尔可夫模型预测精度高于GM(1,1)模型。马尔科夫模型、灰色马尔可夫模型和回归模型均有较好的预测效果,但马尔科夫模型最为适用。
- 董中康杨彩琪李永宁付立华张菲张岩
- 关键词:间伐GM(1,1)模型马尔科夫模型
- 107杨次生木质部主要解剖结构与其渗透性关系研究
- 2025年
- 以10 a龄107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74/76”)为对象,逐一观测并分析了不同生长轮处的次生木质部在径向方向上导管直径、分布密度、木纤维直径和组织比量等解剖结构的变化,测定了空气、水、硅溶胶等流体在径向方向上次生木质部的纵向渗透性,初步探究了不同生长轮107杨次生木质部中主要组织解剖结构与其渗透性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1)在径向上,导管径向直径和弦向直径、分布密度、导管比量、木射线比量的变化,与空气在次生木质部中的渗透性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第4年轮处达最大值;木纤维直径的变化,与水和硅溶胶在次生木质部中的渗透性由第3年轮开始呈下降趋势,其解剖特征与其渗透性呈显著相关。(2)次生木质部中主要解剖结构的变化与流体渗透性变量最相关性关系为木纤维弦向直径与其空气渗透性,导管分布密度与其水渗透性,木纤维弦向直径与其硅溶胶渗透性。(3)随着生长轮龄的增加,穿孔板数逐渐减少,纹孔开放程度和数量逐渐减小。(4)次生木质部主要渗透路径为导管和纹孔。
- 郭梦杰刘智吕瑶
- 关键词:107杨次生木质部渗透性
- 蜡样芽胞杆菌SAU03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杀线虫活性
- 2025年
- 本研究旨在为从厨余垃圾降解物中分离和筛选具有杀线虫活性的菌株,并阐明活性菌株中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和类型,采用热击稀释法分离厨余垃圾降解产物中的细菌,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联合浸渍法筛选出次生代谢产物丰富的活性菌株,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活性菌株进行鉴定,进一步采用色谱学和波谱学方法对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并测试单体化合物的杀线虫活性。结果显示,从厨余垃圾降解物中共分离得到10株形态差异明显的细菌,其中菌株SAU03含有较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且杀线虫活性最强,经16SrD NA序列分析最终将其鉴定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cereus。从菌株SAU03中共分离鉴定出9个单体化合物,包括1个新的二芳基醚类化合物(4-{[4-(2-甲氧基-2-氧亚基乙基)苯基]氧基}苯基)乙酸(1)和8个已知的化合物N-乙酰酪胺(2)、环-(L-羟脯氨酸-L-苯丙氨酸)(3)、环-(D-顺式-羟脯氨酸-L-苯丙氨酸)(4)、环-(L-羟脯氨酸-L-亮氨酸)(5)、环-(甘氨酸-L-脯氨酸)(6)、苯乙酸(7)、2-氨基苯甲酸(8)和胸腺嘧啶(9)。其中,化合物8在相同处理时间和浓度下的杀线虫活性最好,且在24和36 h对松材线虫的抑制效果强于阳性对照鱼藤酮。本研究为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杀线虫活性物质的发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刘泽文蔡腾杨玉婷陈诗琦李逸彤刘天颐王宏洪毛子翎单体江
- 关键词:蜡样芽胞杆菌次生代谢产物杀线虫活性
- 计及次生灾害影响的电力信息物理系统恢复方法研究
- 2025年
- 在极端自然灾害愈加频发的背景下,电网调度人员不仅需要考虑如何调度维修资源加快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的恢复,还需要考虑如何降低引发的次生灾害造成的负面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计及次生灾害影响的电力信息物理系统恢复方法,根据信息物理协同的特点和次生灾害发生的概率调度维修资源至受灾区域,减少停电损失。首先,建立了基于以太无源光纤网络和应急电源协同的电力信息物理系统模型,研究信息网络和物理网络对系统韧性提升的效果。然后,提出了一种计及次生灾害影响的协同维修方法,并与单独维修方法进行对比。最后,搭建了一种求解所提恢复方法的分析框架,并在IEEE 33节点系统上进行仿真,确定最佳的维修资源调度策略。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降低次生灾害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维修资源的利用率。
- 龚立田猛董政呈王先培朱紫阳李晓旭
- 关键词:次生灾害系统恢复
相关作者
- 张次生

- 作品数:2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杭州市港航管理局
- 研究主题:工作新局面 激励机制 民主管理 人本管理 人本观念
- 王次生

- 作品数:1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密度相关 电子散射
- 朱教君

- 作品数:235被引量:4,058H指数:4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研究主题:次生林 防护林 人工林 农田防护林 樟子松
- 朱筱敏

- 作品数:552被引量:6,971H指数:51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准噶尔盆地 古近系 成岩作用 层序地层 地震沉积学
- 高玮

- 作品数:102被引量:591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鸟类 大山雀 次生林 繁殖 繁殖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