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19篇“ 毒理效应“的相关文章
- 纳米硒缓解纳米塑料对生菜的毒理效应
- 2025年
- 纳米塑料(NPs)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在农业环境中对农作物的潜在影响值得关注。通过生菜的水培实验探讨了NPs对生菜的毒理效应及纳米硒(SeNPs)在缓解此类毒理效应中的潜在作用。结果表明:低浓度的NPs显著抑制了生菜的地上生长,减少了根表面积和连接数,并提高了生菜组织中的脂质过氧化水平,导致氧化应激反应;SeNPs的添加显著提高了生菜组织的叶绿素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了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积累,同时SeNPs通过参与调控生菜组织的抗氧化酶系统,缓解了NPs对生菜细胞造成的氧化应激,从而维持生菜的正常生长。因此,SeNPs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缓解NPs植物毒害的调节剂,为应对纳米塑料污染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 马英雪高已雯段玉桦王一丹袁林喜
- 关键词:纳米塑料纳米硒生菜抗氧化酶毒理效应
- 微塑料的测定方法以及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被引量:1
- 2024年
- 综述了当前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分离和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机械过滤、化学处理、胶体共沉淀、密度梯度离心和光学/荧光/拉曼分析等方法,同时介绍了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为微塑料污染的检测、监测和评估提供了参考.概述了MPs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MPs在被水生生物摄入的过程中会对生物体的消化道造成物理损伤,同时MPs的摄入会增加饱腹感,影响水生生物对食物的消化吸收;MPs的摄入还会使水生生物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发生改变;MPs暴露会引起水生生物基因的改变,还会诱发水生生物的氧化应激反应,并干扰其脂质和能量代谢.MPs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及对肠道微生物平衡的破坏可能是生物体脂质和能量代谢相关基因改变的原因之一.MPs可以吸附和富集其他物质,从而对生物产生更严重的联合毒理效应.MPs对生物体消化道的物理损伤及其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扩散可能是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和免疫反应的主要原因.不仅对水生生物,MPs对人类的健康风险也引起人们对其潜在影响的关注.
- 崔铁峰张杰卢灿然王宏伟叶晔
- 关键词:水生生物生态毒理效应
- 海洋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多样性及生态毒理效应
- 2024年
- 微塑料(MPs)目前已经广泛分布于全球海洋沉积物中,成为国际环境污染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有关海洋沉积物中微塑料的研究仍较少。系统地研究了微塑料在海洋沉积物中的来源及分布,包括初级及次级微塑料的来源。详细分析了MPs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聚合物成分,对不同聚合物及添加剂对MPs的特性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且,重点分析了MPs在海洋沉积物中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包括摄食、生物吸附及毒性机制。通过对微塑料在海洋沉积物中的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更全面地分析其对海洋生态系统及生物的潜在影响。
- 李艋廉洁
- 关键词:海洋沉积物生态毒理学效应
- 丙泊酚对斑马鱼(Danio rerio)的生态毒理效应及分子机制
- 丙泊酚(Propofol)作为一种典型的静脉注射类麻醉药,以其高效、低副作用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全身麻醉和镇静。然而,由于常常存在不合理的使用和处理,导致超过一半数量的丙泊酚被浪费或丢弃,进而引发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 江南
- 关键词:丙泊酚斑马鱼毒性效应生态风险分子机制
- 浅谈黄曲霉素毒理效应及检测方法
- 2024年
- 本文针对黄曲霉素毒理与检测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探究该物质的毒理效应,包括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致癌与突变特征以及对免疫、生殖和肺部等器官的相关毒性表现等等,然后分析较为常用的毒性检测方法,包括仪器检测法、免疫分析法、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法等等,最后对黄曲霉素的后续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根据结果可知,黄曲霉素的毒性较强,人畜误食会使肝脏受损,还会面临致癌、致畸等风险,不同检测方法拥有各自的优缺点,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后续研究围绕毒性预防与解毒方法,使人畜食品药品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 张晓昕苏林梁吴爱琴王湛林卫华
- 关键词:黄曲霉素毒理效应
- 岩棉与三环唑对土壤中蚯蚓的毒理效应
- 岩棉作为栽培基质,在水稻育秧基质中有一定的应用。当岩棉作为育苗基质一同与水稻苗机械插秧进入土壤中,会残留在大田土壤中。岩棉因其难降解的特性,会对土壤生态产生影响。蚯蚓是土壤中指示土壤污染的重要模式生物,探究岩棉对蚯蚓生长...
- 王陈喆
- 关键词:岩棉蚯蚓三环唑毒理学效应
- NDMA对淡水中鲫鱼幼苗的生态毒理效应
- 2024年
- N-亚硝基二甲胺(NDMA)是一种高毒性和环境持久性的强致癌物质,广泛存在于人类的生活环境中。该研究以鲫鱼幼鱼为受试鱼种,采用半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测定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研究了NDMA对鲫鱼幼鱼的毒理效应。研究结果显示,高浓度NDMA对鲫鱼幼鱼具有显著毒性,其24 h、48 h、72 h及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9.83、9.14、8.11和7.05 mg/L,而安全浓度(SC)为0.71 mg/L。NDMA对鲫鱼幼鱼的蛋白质含量及SOD、CAT活性产生不同的影响。随着NDMA浓度升高,蛋白质含量呈现诱导效应;SOD活性在低浓度组(1.18 mg/L与1.76 mg/L)受诱导作用,在高浓度组(3.68 mg/L)则显著抑制;CAT活性主要呈现诱导效应,但在3.68 mg/L浓度组中表现为抑制效应。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各指标的抑制率关系为SOD酶活性>CAT酶活性>蛋白质含量。该研究深入探讨了NDMA对鲫鱼幼鱼的急性毒性与氧化应激毒性,为预防和降低消毒副产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 马蕾李翠梅石梦琦金国裕张绍广
- 关键词:急性毒性
- 微塑料对两栖动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 2024年
- 由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等产生的直径小于5 mm的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是当前水环境中的新型污染物.两栖动物因其独特的生活史和生理特征,常被作为水体污染生物监测的指示物种,同时也是脊椎动物中灭绝风险最高的类群.文章概述了两栖动物对微塑料的摄食、排泄行为和微塑料的生态毒理效应,讨论了微塑料对两栖动物肠道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以及微塑料和环境中共存的有害污染物引发的复合污染,并对未来两栖动物的微塑料生态毒理研究进行了展望.
- 戴可欣刘洋赵颖曹志浩林隆慧
- 关键词:两栖动物生长发育复合污染
- 喹诺酮类抗生素对大豆—土壤的生态毒理效应及机制研究
- 张萍
- 短链氯化石蜡在海洋环境中的分布及生态毒理效应
- 2024年
- 短链氯化石蜡(Short-chain chlorinated paraffin,SCCPs)受工业活动及季风气候影响,在中国海洋环境中的分布总体上呈现沿岸大于深海。由于其具有较高的亲脂性和疏水性,极易在生物体内聚集,并可通过食物网传递产生生物放大效应。此外,大量的毒理研究表明,SCCPs主要通过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内分泌失调及与生物大分子结合等机制,对生物体产生潜在的发育毒性、肝毒性、内分泌紊乱以及神经毒性等。在未来还需借助组学等技术分析完善SCCPs的潜在毒性,通过更多的体外实验分析其在人体的暴露风险。
- 宋敏韩典峰丁玉竹刘小静刘永春薛敬林王明磊李佳蔚王景章寸心徐英江
- 关键词:生物蓄积生物放大食物网海洋环境
相关作者
- 周启星

- 作品数:886被引量:12,476H指数:67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土壤 植物修复 污染土壤 镉 重金属
- 林匡飞

- 作品数:195被引量:975H指数:17
- 供职机构: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氯代烃 土壤 污染地下水 多溴联苯醚 地下水
- 刁晓平

- 作品数:115被引量:451H指数:13
- 供职机构:海南大学
- 研究主题:蚯蚓 马氏珠母贝 PAHS 多环芳烃 抗氧化酶活性
- 陆光华

- 作品数:233被引量:827H指数:16
-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
- 研究主题:SUB 生物降解 生物标志物 鲫鱼 臭氧
- 项雅玲

- 作品数:20被引量:262H指数:11
- 供职机构:湖北省农业厅
- 研究主题:生态毒理效应 硒污染 江汉平原 农田生态系统 抗氧化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