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36篇“ 毛色“的相关文章
- 趣谈实验小鼠的毛色形成
- 2024年
- 20世纪初,实验小鼠遗传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毛色作为肉眼可辨的表型特征,在近交系小鼠的培育工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本专栏上期《近交系小鼠培育及其背后的故事》中提到的第一个近交系小鼠DBA就是根据3个隐性纯合毛色基因位点选育而来的。除了DBA小鼠,之后培育的C3H、CBA和C57等近交系小鼠也都利用了各自不同的毛色特征,在繁育过程中进行品系的识别和区分[1]。在分子生物学技术出现之前,毛色是用于区分不同品系小鼠的最主要依据。即便在当下,我们仍习惯以毛色来区分不同小鼠,如常用的白化小鼠BALB/c、FVB和ICR,纯黑色的C57BL/6,以及鼠灰色(也称野生色)的CBA等。
- 孙强
- 关键词:近交系小鼠BALB/C实验小鼠表型特征基因位点毛色
- 海南长臂猿的毛色变化
- 2024年
- 冠长臂猿属(Nomascus)动物作为具有明显毛色性二型的濒危灵长类,其毛色变化是判断个体性别、年龄与发育状态的重要指标。本文针对海南长臂猿(N.hainanus)约2年的连续观察和既往可靠的影像资料,详细描述了该物种出生至周岁,雌性从亚成年至成年这两个毛色变化关键时期的外观特征和变色过程。本文发现通过对“冠”形、整体毛色、身体各部位变色顺序的观察,有助于在雨林环境中快速判断个体的大致年龄并反推其出生季节,识别可繁殖雌性个体。通过与近缘种进行对比,发现其婴猿毛色变化过程与东黑冠长臂猿(N.nasutus)更为相似,从宏观证据上支持了海南长臂猿目前被认可的系统发育地位,并讨论了其毛色变化模式对环境适应的可能解释。希望本文提出的操作性建议能够与自动化的数据收集方法相结合,提升濒危冠长臂猿物种野外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度。
- 祝常悦钟旭凯王昱心李文永齐旭明范朋飞
- 关键词:海南长臂猿系统发育
- 家马不同毛色遗传特性研究综述
- 2024年
- 家马的毛色是识别马匹和进行品种登记的主要内容及依据。古DNA研究表明,最先出现的家马毛色是骝色,在后续的演化过程中出现黑色和栗色,这3种毛色统称为基础毛色。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家马的色素细胞通过真黑素和棕黑素的不同组合产生不同毛色。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家马的13种不同毛色分类,综述了近三十年内关于家马不同毛色形成的候选基因研究进展,为深入解析家马不同毛色形成遗传机理、减少相关遗传疾病的发生以及后续的系谱登记和选种选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 安塔娜韩海格陶克涛宝音德力格尔李文博芒来
- 关键词:家马候选基因黑色素
- 农业经济动物稀释毛色表型形成研究进展
- 2024年
- 毛色是家畜驯化过程中最早被选择的性状之一,对该性状的偏好性选择导致家畜毛色丰富多样。家畜的毛色表型是由黑素细胞中真黑色素(产生黑色/棕色)和褐黑色素(产生黄色/红色)的相对含量决定,当真黑色素或褐黑色素的合成被稀释,或者两种色素的合成均被稀释时,就会形成不同的稀释毛色表型。为深入理解家畜毛色变异的遗传机制,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毛色遗传学研究,以确定家畜的毛色相关基因和因果突变。目前,已鉴定出超过300个基因座和150个与毛色相关的基因。稀释毛色表型作为动物毛色遗传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遗传学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已发现多个因果基因可以引起哺乳动物的毛色稀释和禽类的羽色稀释,这些基因通过影响潜在的色素形成途径来影响黑素细胞的发育和分化、黑色素的合成以及黑素小体的运输。相似的毛色稀释表型通常在不同物种间被发现,可能由保守的或不同的毛色稀释基因引起。在同一物种中,可能有多个基因导致相同或相似的稀释毛色表型。该文对农业经济动物(主要是猪、马、牛、羊、鸡)稀释毛色(羽色)表型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因果基因和突变,以及遗传机理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动物稀释毛色(羽色)遗传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许继国崔芳芳张国生许桥
- 关键词:农业动物
- 哺乳动物毛色候选基因c-KIT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哺乳动物的皮毛颜色主要受毛发中黑色素的种类和数量影响。c-KIT基因编码一种酪氨酸激酶跨膜受体,被称为肥大/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与黑色素生物合成相关。c-KIT基因突变会抑制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功能,导致黑色素细胞的生成、成熟、增殖、分化和迁移等过程受到影响。本文就哺乳动物毛色形成的机制和主效基因、c-KIT基因的作用机理及其对哺乳动物毛色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哺乳动物毛色遗传机制以及不同毛色的选种和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 黄芩徐睿王晋康八千张加陈俊宇黄秋月
- 关键词:哺乳动物C-KIT基因毛色
- 哺乳动物毛色形成过程及黑色素细胞标志物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哺乳动物的毛色主要由黑色素细胞合成的黑色素决定。细胞着色过程包括黑色素细胞的发育、黑色素的合成与代谢及调节黑色素合成的信号通路等。黑色素细胞可被区分为多种类型,且这些类型可用多种黑色素细胞标志物来鉴定。毛色可以判断动物的身体状况和营养状况,并且毛色不同可能会对动物生产产生一定影响。文章综述了哺乳动物毛色形成的结构基础及其发育周期,描述了从神经嵴到驻留在几种组织中的成熟黑色素细胞的细胞色素化过程,总结了黑色素细胞的类型及各个类型黑色素细胞的标志物,讨论了动物毛色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为解析哺乳动物毛色形成遗传机制提供帮助及为毛色影响的动物生产提供有效建议。
- 刘小禹王国文舒适彭巍付长其徐尚荣黄荣张君
- 关键词:哺乳动物毛色
- SCF基因参与哺乳动物肤色和毛色表型形成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毛色作为动物重要表型之一一直是人们的研究热点。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 SCF)基因参与动物细胞发育(包括毛色形成),在启动子水平调节黑色素细胞特异性小眼转录因子(protein and melanocyte-specific microphthalmia-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MITF)的mRNA表达,且在不同物种中参与机体内外环境刺激(主要是紫外线辐射)导致的色素沉着过程,在黑色素细胞迁移和存活、斑点(roan)表型及某些疾病中起重要作用。笔者对SCF基因的结构性质及在哺乳动物黑色素合成及肤色和毛色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探究SCF基因的分子机制提供思路和见解。
- 陈旭陈旭刘欣
- 关键词:异构体
- 不同毛色巴什拜羊皮肤组织中10个候选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2024年
- 为探讨可能影响动物毛色的10个候选基因(TCF25、TYR、TYRP1、ASIP、KIT、MITF、EDNRB、SLC7A11、MC1R和DCT)与巴什拜羊毛色的关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30只1周岁不同毛色(棕色、白色和黑色各10只)被毛的巴什拜羊皮肤组织中与毛色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量进行了研究,所有数据使用SPSS 23.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毛色被毛巴什拜羊皮肤中,TCF25、ASIP和EDNRB基因在白色被毛皮肤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黑色和棕色被毛皮肤(P<0.05);TYR、TYRP1、DCT和MC1R基因在黑色被毛皮肤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白色和棕色被毛皮肤(P<0.05);MITF基因在棕色被毛皮肤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色和黑色被毛皮肤(P<0.05),而KIT和SLC7A11基因在不同毛色皮肤组织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可知,TCF25和ASIP基因主要与巴什拜羊白色被毛性状相关,TYR、TYRP1、DCT和MC1R主要与巴什拜羊黑色被毛性状相关,而MITF和EDNRB基因参与调控巴什拜羊棕色和白色被毛性状的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 柴婷左晓佳赛迪古丽王乐吕雪峰胡昕许艳丽
- 关键词:巴什拜羊QRT-PCR
- 基于“虎的毛色变异”情境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
- 2024年
- 以“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节为例,借助“虎的独特毛色是如何由野生型变换而来”这一真实的科研情境开展探究,按“情境—任务—问题—活动—总结”主线进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科学研究的思维,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 张三奇向龙庆张倩
-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高中生物学
- 新疆博州长调民歌“十三种毛色的骏马”的节奏特征及旋律发展
- 2024年
- 新疆博州精河县“十三种毛色的骏马”长调民歌反映了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是我国蒙古族长调艺术 中的一朵奇葩。“十三种毛色的骏马”长调民歌的节奏特征包括:短长型、短长短型、短长短长型,旋律发展方式包括: 歌曲完整重复、歌曲局部重复。博州精河县“十三种毛色的骏马”长调民歌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其节奏特征与旋律发展 均显示出独特的样貌。
- 张鹤
- 关键词:节奏特征
相关作者
- 董常生

- 作品数:260被引量:613H指数:13
- 供职机构:山西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羊驼 毛色 羊驼皮肤 黑色素细胞 黑色素
- 范瑞文

- 作品数:194被引量:382H指数:11
- 供职机构:山西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羊驼 黑色素细胞 黑色素 毛色 羊驼皮肤
- 赫晓燕

- 作品数:153被引量:410H指数:10
- 供职机构:山西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羊驼 小鼠 毛囊 毛色 免疫组织化学
- 王海东

- 作品数:89被引量:150H指数:7
- 供职机构:山西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羊驼 毛色 小鼠 羊驼皮肤 绵羊
- 李祥龙

- 作品数:322被引量:1,041H指数:16
- 供职机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 研究主题:山羊 生物信息学分析 物种 基因编码区 波尔山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