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47篇“ 民族电影“的相关文章
- 新世纪广西少数民族电影空间叙事研究
- 2025年
-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少数民族电影被当作猎奇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电影营造的异托邦式的他者空间满足了主流文化者们进行民间凝视和民族想象的欲望。21世纪以来广西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者们延续了这种表现手法,展现了对异托邦空间凝视的执着。这个时期广西少数民族电影展现出来的人文性、诗意性、民间性以及异托邦式的“肌理”又进一步地阐述了少数民族电影中“奇”或“异”的内涵。这种艺术表征无疑再一次地对一味追求浅表化猎奇的少数民族电影之路进行了有效的纠偏。
- 姚志林
- 关键词:异托邦诗意性
- 边域少数民族电影诗性美学及其气氛呈现——以谢飞电影为例
- 2025年
-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常表现出浓厚的诗性美学风格,这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特点、宗教等文化历史因素有紧密关系,谢飞导演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代表,其边域电影作品对新世纪的少数民族电影的风格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渗透其中的气氛美学。通过分析建筑与地域特色、色彩与光影以及音乐元素这三大维度,从而深入剖析并展现谢飞如何在少数民族电影中制造与传达诗意气氛,进而使观众获得更为清晰而深刻的理解。
- 赵晴梁爽
- 关键词:少数民族电影诗性
- 共同体美学视域下内蒙古民族电影的创作与实践研究
- 2025年
-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民族电影的创作根脉便深植于悠久的历史文化沃土与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之中,其镜头聚焦于广袤无垠的地域,捕捉并孕育了多元文化的璀璨火花。这一过程,既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艺术再现,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以影像的力量,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觉叙事。在共同体美学理论建构下,回顾内蒙古电影发展历程中的三大关键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创的激情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面之时,以及新世纪以来的多元并进时期。通过细致剖析这些阶段中创作实践与共同体美学理念的内在契合与相互促进,旨在揭示内蒙古民族电影如何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调整其创作思路,以及这种演变如何深刻塑造了电影的艺术风貌与文化底蕴,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电影版图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 帅立伟王苹
- 关键词:政治共同体
- 论当代少数民族电影的审美现代性
- 2024年
- 少数民族群体不再被当代少数民族电影置于他者位置展开叙事,而被赋予更为自主、平等、个人的主体叙事视角。创作者通过情节敞开拓展更广的叙事空间,对人物暧昧性处理使其内心世界分裂显化进而塑造作为心灵世界表现符号的人物形象,探寻现代人的心理真实。少数民族电影以审美现代性为追求,建构共同体的审美空间,为电影多义性表达提供了源发基础与能量。通过电影艺术,情感的共同体发展为文化交融的共同体、民族团结的共同体、人类和谐的共同体。
- 桑丹
- 关键词:少数民族电影审美现代性美学共同体
-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独特的地缘文化属性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云南少数民族电影是反映特定群体文化的一种方式、媒介和渠道,当地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及异域景观使其在空间生产与空间叙事上有着其他地方民族电影难以媲美的优势。应借由云南独有的文化地理空间(地形、地貌、方言、人文景观)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经验,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深入体会一个民族的生活、性情和灵魂。研究当前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地理因素不能仅仅作为影片的一种叙事背景,而应该作为一种叙事动力进入影片的叙事情节中。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应紧靠云南当地独特的地缘文化,注重云南区域地理的写实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糅合类型元素形成新的地域美学风格。文章从云南自然地理、云南历史文化和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源头开始探讨,以地缘文化为视角,探究构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地缘文化影像景观的可能。通过地缘政治学和电影相结合,多维度、多层次、多学科分析,探讨地缘文化对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与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中国电影学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地缘政治学和电影学学科相融合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分析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云南少数民族的特有性质,能够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未来发展方向研究提供新的可能。
- 姚笑璇
- 关键词:地缘文化地理民族风情女性形象
- 韩万峰的少数民族电影:文化纪录与身份转化
- 2024年
- 韩万峰的少数民族电影以少数民族文化为内里,以现代化为探索路径和表现方式,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最终旨归,丰富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影像序列。其以“民族志式”的创作形态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着书写与纪录,始终捕捉现代化语境下少数民族现实状态的真实脉动,并对此进程中少数民族群体心理的动态变化进行映照与摹写,完成了从此前的精英文化视角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言说视角的转变,在影像中呈现出一个具有当下性和时代性的少数民族群体。
- 王海洲王文君
- 关键词:少数民族身份
- 现代化语境下少数民族电影的当下性书写
- 2024年
- 少数民族电影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首先回顾了“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电影的叙事策略,分析了其在塑造集体记忆和传递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其叙事手法上的局限性。新世纪以来,一批少数民族电影人在族群意识的驱动下,采用“主位”视角,审视传统与现代的变迁,揭示了少数民族人民在现代化浪潮中的身份焦虑与生存困境等现实问题,为少数民族电影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记忆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共同体叙事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如何通过平等对话展现少数民族文化在当下社会的转变和适应。对少数民族电影的当下性书写进行深入分析,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林进桃张速芝
- 关键词:少数民族电影文化认同
- 民族电影人文情怀构建研究——以《脐带》为例
- 2024年
-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表达和传承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民族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不仅传递深刻的人文情怀,而且也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责任。电影《脐带》抓住生命本源问题,讲述了母题、情感与命运之间的情感纽带,传递人性情感介质中的复杂情绪,引导观众价值观念的正向输出。将中华民族文脉基因与人文情怀相融合,影片不仅仅讲述了关于亲情的故事,更是一次对中华民族文脉和精神家园的深情回望,既区别于西方“普世价值”的处世之道,又指明人性“走出—回归”的宿命,表达了对牧歌文化的追寻,对精神生命的尊重,对艺术之源的回溯。本文将从影片中景物与人物造型的视角出发,探究个体生命与地域文化共融的关系,分析不同人物形象背后反映的深层价值理念。
- 李映照
- 关键词:民族文化人文情怀
- 新时代少数民族电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
- 2024年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民族问题认知的重大原创论断,对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及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少数民族电影作为一种极具民族文化属性的艺术形式,是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中华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新时代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促进了电影艺术实践新形式的探索与开拓,同时亦在探讨其在弘扬时代主题思想、呈现文化“多元一体”、展示民族团结融合等方面的作用,它有利于深入挖掘各族人民共有的文化资源,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力量。
- 刘文博
- 关键词:少数民族电影
- 论少数民族电影《益西卓玛》的艺术表达与叙事策略
- 2024年
-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集中呈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表征与艺术底蕴。第四代导演谢飞通常将少数民族女性作为电影的叙事主体,在时代大背景下,采用某个女性的命运发展来投射社会时代变迁,导演从女性第一视角出发探寻历史或现实中女性的身份认同和生存现状。电影《益西卓玛》表现出谢飞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持续关注,注重对西藏文化的艺术表达,同时,运用诗意化的叙事策略对当下藏族女性的群体命运进行真实写照,由此来展现西藏地区的时代变化。这种带有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特点的艺术表达与叙事策略为今后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参考。
- 孟睿聪
- 关键词:少数民族叙事策略女性形象西藏文化
相关作者
- 胡谱忠

- 作品数:54被引量:283H指数:10
-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中国电影 电影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文化生产 民族电影
- 李道新

- 作品数:202被引量:1,319H指数:21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 研究主题:中国电影 电影 中国电影史 电影史 中国早期电影
- 饶曙光

- 作品数:126被引量:919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
- 研究主题:中国电影 电影 电影创作 中国电影产业 电影发展
- 魏国彬

- 作品数:52被引量:96H指数:5
- 供职机构: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 研究主题:少数民族电影 德昂族 民族 潞江坝 电视剧
- 周星

- 作品数:579被引量:1,826H指数:17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中国电影 电影 艺术 电影艺术 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