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48篇“ 氮素吸收分配“的相关文章
秸秆还田与施氮水平对大豆氮素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2025年
通过探究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下玉米秸秆连续还田与施氮水平对大豆干物质、氮素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为黑土区大豆氮素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黑河43’为供试大豆品种,在秸秆未还田试验区设置常规施肥(N 49.2 kg/hm^(2),N2-)处理,在高肥试验区(G,有机质含量≥45 g/kg)与低肥试验区(D,有机质含量<45 g/kg)分别设置秸秆还田条件下不施肥处理(CK)、不施氮肥处理(N0kg/hm^(2),N0)、常规减氮30%处理(N34.4kg/hm^(2),N1)、常规施氮处理(N 49.2 kg/hm^(2),N2)、常规增氮20%处理(N 59.0 kg/hm^(2),N3)。分析了大豆不同生育时期根、茎、叶、荚和籽粒氮素积累分配、大豆生物量和产量的变化行为。结果表明,2年2试验区秸秆还田与秸秆未还田相比显著提高了大豆产量、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增加幅度分别为15.1%~26.0%、44.1%~287.4%和15.6%~54.4%。秸秆还田6~7年后,2年2试验区大豆产量、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均以施氮量N 34.4 kg/hm^(2)(N1)处理最高,与施氮量N 49.2 kg/hm^(2)(N2)处理相比,增加幅度分别为0.4%~2.1%、0.9%~24.0%和10.3%~20.7%;2022年与施氮量N 49.2 kg/hm^(2)(N2)处理相比,施氮量N 59.0 kg/hm^(2)(N3)处理大豆产量、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呈现出降低趋势,在高肥试验区降低程度更为显著。综上,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下玉米秸秆连续还田能够显著提高大豆氮素吸收积累量及产量,以秸秆还田下常规减氮30%(N 34.4 kg/hm^(2),N1)为黑土区大豆适宜氮肥用量。
杨栗恒尚磊王孟雪张云贵张敏王鹏
关键词:秸秆还田氮素分配大豆
不同复配氮肥对棉花生长及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目前氮肥主要是以固体颗粒态为主,棉花在生产过程中面临氮肥利用率低、养分单一且利用不充分、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本试验通过盆栽试验,以液态氮肥为基础进行复配并施用,设置10个处理,各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CK)、尿素...
张聪
关键词:氮素棉花养分利用复配
滴灌棉田棉花--土壤系统氮素吸收分配利用研究
确定合理施氮量,摸清肥料氮在棉花体内的量化吸收分配规律,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因此,量化滴灌条件下肥料-土壤-棉花系统中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迫在眉睫。本文以滴灌棉田棉花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和田间微区试验相结...
成志慧
关键词:棉花氮素吸收量
水氮耦合效应对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被引量:6
2023年
研究水氮耦合效应对春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为水分和氮肥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灌溉定额为低量W1(50 mm)、中量W2(150 mm)、高量W3(250 mm),设氮肥为不施加N0(0 kg/hm^(2))、中量施加N1(180 kg/hm^(2))、高量施加N2(240 kg/hm^(2))。结果表明:2018年和2019年中量灌溉定额和中量施氮组合(W2N1)产量分别为12261.67 kg/hm^(2)和14805.12 kg/hm^(2),与高量灌溉定额和中量施氮组合(W3N1)产量(分别为12702.97 kg/hm^(2)和15259.82 kg/hm^(2))差异不显著;2018年和2019年高量灌溉定额和中量施氮组合(W3N1)在完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高,分别为每株338.26 g和353.37 g,其氮素积累量分别为258.18 kg/hm^(2)和256.46 kg/hm^(2)。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增加,但氮肥农学效率则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减少。从节水角度,以中量灌溉定额与中量施氮组合处理为最优组合。
邹欣曹国军耿玉辉戚昕元
关键词:玉米水氮耦合效应
外源氮添加对高寒区垂穗披碱草生长和生理特性及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为禾本科披碱草属多年生丛生植物,具有抗性强、营养价值高、适应性强等特性。高寒草地土壤中可利用氮较少,添加氮素是维持高寒人工草地生产力的措施之一。但不合理的氮添加会使养分投入比例与植...
陈鑫
关键词:垂穗披碱草生长生理营养品质
模拟氮沉降对大豆氮素吸收分配及氮代谢的影响
近年来,全球氮沉降持续增加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土壤肥力衰退,进而影响植物的碳氮代谢。以往研究多侧重于大气氮沉降对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由于农业生态系统受人为因素影响大,目前关于农作物对氮沉降的响应的研...
伞昱
关键词:模拟氮沉降大豆干物质积累氮代谢
^(15)NO_(2)胁迫下三角梅不同器官的氮素吸收分配动态及代谢规律被引量:1
2023年
近年来研究园林植物消减大气污染物的修复技术及其原理,理清氮氧化物污染对植物生理生态的影响机制,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三角梅(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 Willd)小苗为研究材料,通过人工模拟熏气法,设计短时间高浓度^(15)NO_(2)胁迫处理,以CK为对照,比较8.0μL/L^(15)NO_(2)处理和4.0μL/L^(15)NO_(2)处理对三角梅各器官^(15)N的吸收量和各器官^(15)N-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探究^(15)NO_(2)胁迫下三角梅各器官内氮素吸收分配动态及代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5)NO_(2)胁迫后显著提高了三角梅各器官^(15)N含量,其中叶片是^(15)N的主要积累器官。8.0μL/L^(15)NO_(2)处理下三角梅各器官^(15)N含量、^(15)N-硝态氮含量较4.0μL/L^(15)NO_(2)和0μL/L^(15)NO_(2)均极显著上升,^(15)N-铵态氮含量较4.0μL/L^(15)NO_(2)除在叶中极显著下降了54.0%外,其余均极显著上升;^(15)N含量在三角梅各器官中分配差异显著,4.0μL/L^(15)NO_(2)处理下总体趋势为叶>根>茎。随着^(15)NO_(2)浓度不断上升,4.0μL/L^(15)NO_(2)处理下三角梅各器官中^(15)N-氨基酸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分配率均表现为叶>根>茎;8.0μL/L^(15)NO_(2)处理下各器官中^(15)N-氨基酸含量则未呈现统一的变化趋势,与4.0μL/L^(15)NO_(2)相比,各器官中部分^(15)N-氨基酸含量呈下降趋势。因此,不同浓度^(15)NO_(2)胁迫后,三角梅各器官对^(15)N的吸收量和各器官^(15)N-氨基酸合成量变化不一,4.0μL/L^(15)NO_(2)胁迫对植物的^(15)N的吸收量和各器官^(15)N-氨基酸含量均呈现为上升趋势,叶片为^(15)N和^(15)N-氨基酸积累的主要器官;8.0μL/L^(15)NO_(2)胁迫抑制植物根系的^(15)N分配,促进叶和茎的^(15)N分配,叶片为^(15)N积累的主要器官。该研究结果为氮氧化物污染在植物体内的迁移转化规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圣倩倩季亚欧宋敏祝遵凌
关键词:不同器官氮素
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15N示踪法,设置不同氮肥用量处理,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氮素积累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N4处理的氮素积累量最高为281.40kg/hm^(2);小麦吸收氮素主要积累在籽粒中,籽粒中的氮素积累量占小麦氮素总积累量的77.82%~80.59%;小麦吸收氮素主要来源于土壤氮,来源于肥料氮的部分其追肥氮占比均大于基肥氮,成熟期氮素来源于基肥氮的比例为7.59%~10.51%,追肥氮的比例为11.23%~17.28%,土壤氮的比例为72.21%~81.18%。说明适量施肥,适当提高追肥比例,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张永奎赵成雷陈士更晁赢胡凌云张士刚
关键词:小麦15N示踪氮素吸收氮素分配
膜下滴灌水氮耦合对加工番茄耗水强度及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为探究新疆地区膜下滴灌水氮耦合对加工番茄耗水强度及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本文研究于2017―2018年在石河子大学节水灌溉试验站设置4个灌溉水平和3种施氮梯度的完全组合田间试验,分析不同水氮水平下土壤含水率、作物耗水和加工番茄各器官对氮素吸收分配的变化。结果表明:加工番茄耗水强度在不同水肥耦合作用下,均于果实膨大期达到最大值;加工番茄氮素累积整体先增加后减少,且叶片氮素累积要大于茎氮素累积,全氮累积量及全氮吸收速率均在果实膨大期达到最大值,此阶段应保障加工番茄的灌溉施肥,灌水量为3 938~4 500 m^(3)/hm^(2)、施氮量在225~300 kg/hm^(2)范围为较优的灌溉施肥方案。
雷成霞李文昊
关键词:膜下滴灌加工番茄耗水强度氮素吸收
干旱胁迫下AMF对多枝柽柳幼苗和疏叶骆驼刺根系生长和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被引量:13
2021年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植物抗旱、养分吸收等有重要作用,但在特定环境胁迫下不同生活型植物对AMF的响应存在差异。本文以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的优势灌木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和常见半灌木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干旱胁迫处理下(对照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5%、实验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20%±5%)接种AMF(对照组不接菌M-、实验组接菌M+)对多枝柽柳与疏叶骆驼刺混合种植(对照组单一种植)根系生长状况和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植物遭受干旱胁迫时,多枝柽柳幼苗和疏叶骆驼刺菌根侵染率均降低了,混合种植显著增加了多枝柽柳幼苗的菌根侵染率(P<0.05);(2)干旱胁迫下,混合种植M+处理显著增加了多枝柽柳幼苗的地上、地下生物量;(3)干旱胁迫下,AMF使不同种植模式下两种植物的细根根长和细根表面积均显著增加,使疏叶骆驼刺的比根长显著减小,且混合种植M+处理显著减小了多枝柽柳幼苗的细根比根长;(4)相比单一种植,干旱胁迫下AMF显著增加了混合种植多枝柽柳幼苗的氮摄取量和地上部分氮分配比率。因此,AMF对于干旱胁迫下与疏叶骆驼刺混生的多枝柽柳幼苗的生长和氮素吸收具有明显的补偿作用,能够帮助塔里木河下游多枝柽柳幼苗较好地度过生长脆弱期。
桑钰高文礼再努尔·吐尔逊范雪马晓东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干旱胁迫多枝柽柳疏叶骆驼刺氮素

相关作者

彭福田
作品数:257被引量:2,477H指数:28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苹果 桃树 草莓 平邑甜茶 果树
王振林
作品数:260被引量:4,485H指数:42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小麦 冬小麦 小麦籽粒 淀粉粒 小麦品种
戢林
作品数:37被引量:427H指数:12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水稻 氮高效利用 氮素利用效率 根系形态 川中丘陵区
张炎
作品数:119被引量:1,181H指数:22
供职机构:新疆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棉花 养分吸收 钾肥 加工番茄 干物质积累
徐彩龙
作品数:13被引量:197H指数:8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小麦 冬小麦 不同穗型 追氮时期 抗氧化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