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881篇“ 水稳性团聚体“的相关文章
稳性团聚的分离方法及其分离装置
本申请涉及一种稳性团聚的分离方法及其分离装置,稳性团聚分离方法包括步骤:使湿筛网的筛滤前端与回收盒通过气流通道连通;使气介质自筛滤后端至所述筛滤前端的方向透过所述湿筛网;使所述气介质从透气滤孔离开气流通道或所...
鲍玉海王艳琪贺秀斌杨洁白芹菲禹妍彤
一种便携式稳性团聚取土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稳性团聚取土装置,包括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的下表面位于靠近一侧位置固定安装有推动结构,所述支撑结构的上表面位于中间位置嵌设安装有取样管,所述取样管的表面固定安装有切割结构,所述取样管包括管...
李娜信会男吕彩霞李永福赖宁陈署晃耿庆龙
免耕和休耕改善黄绵土稳性团聚组成及稳定性
2024年
土壤团聚是土壤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对土壤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探究耕作措施对土壤稳性团聚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有助于为耕作措施的制定和土壤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基于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免耕+秸秆覆盖(NTMS)、休耕(AL)和常规耕作(CK)对黄绵土0~20 cm土壤稳性团聚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并解析其与土壤性质间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NTMS和AL显著增加了>5 mm粒径团聚含量、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0.25 mm粒径稳性团聚质量,显著降低了<0.25 mm粒径团聚含量和分形维数(D);土壤容重(BD)、饱和持量(SM)和毛管持量(CMC)与土壤稳性团聚组成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SOM)、可蚀性因子(K)、pH和过氧化氢酶(CA)与土壤稳性团聚稳定性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7项因子可以解释土壤团聚组成和稳定性92.0%的变异,解释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CMC(33.6%)、SM(25.8%)、BD(11.4%)、SOM(8.71%)、pH(5.42%)、CA(5.27%)和K(1.86%)。免耕+秸秆覆盖耕作措施和短期休耕(3年)促进黄绵土>5 mm粒径团聚的形成,增加土壤团聚稳定性。
董立国白晓雄许浩许浩韩新生韩新生王月玲郭永忠安钰万海霞蔡进军
关键词:黄绵土土壤团聚体保护性农业
不同有机培肥措施对盐碱土稳性团聚组成及特征的影响
2024年
研究不同有机培肥措施对盐碱土稳性团聚组成及特征的影响,以施用有机物料的盐碱土为试验对象,设置了不施入物料(ck)、稻秸秆全量还田(SR)、腐熟鸡粪(C)、腐熟猪粪(P)、生物质炭(B),共5个处理。采用传统评价方法和基于扫描电镜(SEM)图像利用Image-Pro Plus定量描述的方法,研究不同有机培肥措施对盐碱土土壤稳性团聚组成及特征的影响,分析团聚组成及特征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在不同有机培肥措施下,各处理影响土壤不同粒径团聚的分布及其有机碳的含量,<0.053 mm粉黏粒团聚组分显著降低,增加其他粒级的团聚含量。有机培肥各处理较ck处理均增加土壤2~0.25 mm的团聚含量,增加11.43%~14.76%,其大小排序为B>C>P>SR>ck。增加了土壤团聚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降低了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和土壤分形维数。在形态特征方面,有机培肥措施同样能增加盐碱土团聚面积、等圆直径、偏心率、成圆度,减少盐碱土团聚轮廓分形维数,说明有机培肥措施对团聚团粒结构有改善作用。团聚组成及特征各参数相关性分析表明,团聚组成及特征各参数间具有一定相关关系,说明有机培肥措施改善了团聚组成,同样改善了团聚形态特征。
高宏哲吴景贵李建明刘文利耿玉辉
关键词:盐碱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
施用生物质炭对黑土腐殖质组成及稳性团聚分布的影响被引量:3
2023年
为探究生物质炭对土壤腐殖质组成和团聚特征的影响,以东北黑土区植烟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19—2020年在田间设置了3个处理,包括连续施用低量(5 t/hm^(2),C1)、高量(25 t/hm^(2),C2)生物质炭和不施生物质炭(CK)处理,分析了不同用量生物质炭对土壤腐殖质组分及稳性团聚分布的影响,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13)C核磁共振(^(13)C-NMR)对土壤胡敏酸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1和C2处理分别使土壤富里酸减少了16.90%和40.85%,胡敏酸含量显著增加了14.86%和33.78%,胡敏酸在腐殖酸中占比也显著增加;FTIR和^(13)C-NMR结果显示,C2处理的土壤胡敏酸I_(2920)/I_(1620)吸收峰强度比值降低了11.82%,脂族碳/芳香碳比值降低了13.04%,表明高量生物质炭使胡敏酸芳构化程度增强,脂肪结构比例降低;生物质炭的添加促使土壤大团聚(>0.25 mm)比例增加,C2处理提升大团聚的作用更显著。结合相关性分析发现,胡敏酸含量与0.25~2 mm大团聚含量显著正相关,胡敏酸分子的脂肪族官能团特征与>2 mm粒级团聚显著正相关。此外,C1和C2处理显著提高了烟叶产量。综上,生物质炭能提升土壤腐殖质中胡敏酸的含量和结构,有利于土壤大团聚形成,提高土壤固碳潜力,对作物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王琪朱莹雪许连周陈柏杨马献发元野高珊焦玉生胡继军
关键词:生物质炭腐殖质组成光谱分析水稳性团聚体
耕作方式与有机物投入对旱地红壤稳性团聚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2023年
利用2015年设置的旱地红壤耕作方式与有机肥投入试验,选取旋耕(R)、浅翻耕(S)、深翻耕(D)3个耕作方式为主处理,单施化肥(NM)、化肥和新鲜猪粪配施(PM)、化肥和粉碎稻秸秆配施(CS)、化肥和新鲜肥田萝卜配施(GS)4个有机物投入种类为副处理,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与有机物投入对旱地红壤耕层稳性团聚及稳定性、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连续5 a不同耕作与有机物投入试验结果表明:(1)旱地红壤稳性团聚组成发生改变,团聚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大团聚含量(R_(0.25))显著提高,浅翻耕和肥田萝卜(SGS)措施提高稳性团聚稳定性效果较好。(2)不同耕作方式与有机物投入协同提高了土壤SOC含量,0~15 cm土层提高了4.52%~20.80%,15~30 cm土层提高了13.05%~20.96%。(3)花生产量提高了10.91%~40.07%,以浅翻耕和肥田萝卜措施(SGS)效果最佳;相关性分析表明花生产量与表层土壤SOC含量、MWD极显著正相关,与R_(0.25)显著正相关。
周琦娜黄尚书林小兵何绍浪王斌强罗军元徐小林雷礼文钟义军
关键词:旱地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有机碳作物产量
秸秆全量还田配施沼液对砂姜黑土稳性团聚及结合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5
2023年
为探究秸秆还田配施沼液对土壤稳性团聚及结合有机碳的影响,以黄淮海平原砂姜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秸秆全量还田和秸秆全量还田配施不同剂量(低剂量:450 m^(3)/hm^(2);中剂量:750 m^(3)/hm^(2);高剂量:1050 m^(3)/hm^(2))沼液处理以及空白对照,采集并分析了不同土层(0~20 cm和20~40 cm)稳性团聚及结合有机碳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施均显著促进各土层稳性团聚形成及稳定性提高。秸秆还田配施中量沼液处理>0.25 mm粒径团聚质量组成比例(W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最高,而团聚破碎率(PAD)和分形维数(D)最低。单一进行秸秆还田和秸秆还田配施不同剂量沼液均显著增加各土层大团聚结合有机碳贡献率,降低<0.25mm粒径土壤颗粒结合有机碳的贡献率。秸秆还田配施中量沼液处理使得大粒径团聚结合有机碳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进行秸秆全量还田配施适量沼液有助于该区域砂姜黑土土壤结构的改善和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促进稳性团聚的形成和团聚稳定性的提高,并通过影响各粒径团聚结合有机碳含量,提高有机碳在大粒径团聚中的分布,其中以秸秆全量还田配施中量沼液处理团聚稳定性及结合有机碳提升效果最为明显。
王威唐蛟殷金忠潘飞飞樊姝言黄文文吴大付
关键词:沼液土壤团聚体砂姜黑土
丛枝菌根真菌对栗钙土稳性团聚特征的影响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研究丛枝菌根真菌(AMF)对丝棉木生物量及栗钙土稳性团聚特征的影响,为退耕还林工程有效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山西大同栗钙土为供试土壤,以丝棉木为供试植物进行盆栽试验,设接种摩西球囊霉、幼套球囊霉和根内球囊霉处理和不接种AMF处理(对照),测定丝棉木生物量、根系AMF定殖率及土壤菌丝密度、有机质(SOM)、总球囊霉素(TG)、易提取球囊霉素(EEG)含量,分析土壤稳性团聚含量(WSA)及其特征参数(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的变化。采用Pearson法分析AMF定殖状况、球囊霉素含量与稳性团聚特征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接种幼套球囊霉和根内球囊霉处理丝棉木总生物量较对照显著增加;3种AMF的定殖率为72.79%~78.80%,菌丝密度为23.78~29.77 cm/g。与对照组相比,3种AMF处理土壤SOM、TG和EEG含量均显著增加。3种AMF均有利于土壤稳性团聚的形成,效应由大到小表现为根内球囊霉>幼套球囊霉>摩西球囊霉;与对照相比,3种AMF处理土壤稳性团聚的MWD、GMD升高,分形维数均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AMF定殖率、菌丝密度、TG含量、EEG含量与MWD、GMD和粒径>0.25 mm土壤WSA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D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3种AMF对土壤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其作用大小表现为根内球囊霉>幼套球囊霉>摩西球囊霉。
吴娜李朕王娟杨艳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栗钙土水稳性团聚体球囊霉素丝棉木
风化褐煤对苏打盐碱土稳性团聚动态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以重度苏打盐碱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试验,探索风化的褐煤施用下土壤稳性团聚的变化特征,以期为我国北方重度苏打盐碱土资源利用与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对照处理(CK)除外,施用褐煤的处理均形成了>2.00 mm团聚,45、90、135 d时分别为0.58%~1.11%、1.51%~6.59%、17.12%~42.22%;褐煤施用量为10%~15%时更利于>2.00 mm团聚的重新构建。土壤微团聚(<0.25 mm)含量整上随着褐煤施用量的增加与时间的延长呈减少的趋势。与CK相比,施用褐煤的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降低了分形维数。土壤MWD和GMD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分形维数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小。综上所述,风化的褐煤显著改善了重度苏打盐碱土的结构特征,随着时间的延长,土壤微团聚明显向大团聚聚集转化,土壤结构稳定性显著增强。
顾鑫
关键词:褐煤有机碳源水稳性团聚体动态特征苏打盐碱土
玉米间作大豆、萝卜对红壤不同粒径稳性团聚碳氮分布的影响被引量:8
2022年
为了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红壤稳性团聚粒径分布以及不同粒级团聚中有机碳、氮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选择大豆、萝卜与玉米间作及3种作物的单作进行田间试验,在作物成熟期采样,进行样品测定。结果表明:在玉米-大豆(玉//豆)、玉米-萝卜(玉//萝)、玉米单作(玉单)、大豆单作(豆单)、萝卜单作(萝单)处理中,大团聚(> 0.25 mm)的百分含量明显高于微团聚(<0.25 mm),其中以大团聚中粒径为0.25~2 mm的百分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余两种粒径,大团聚百分含量表现为:玉//豆>玉//萝>玉单>萝单>豆单,微团聚则与其相反。团聚粒径中的有机碳含量表现为0.25~2 mm粒径最高、<0.25 mm粒径次之、>2 mm粒径含量最少、玉米大豆间作含量最高、玉米单作含量最低。团聚粒级中全氮含量与有机碳分布一致,但单作的全氮含量高于间作。有机碳与全氮的C/N为间作高于单作,>2 mm粒径C/N高于其余两种粒径。微生物量碳、氮在团聚粒径中的分布趋势一致,都表现为间作模式高于单作模式,大团聚中的含量高于微团聚。微生物量碳、氮的C/N为单作模式高于间作模式,微团聚大于大团聚。与单作相比,间作能提高土壤中稳性团聚的含量,增加大团聚粒径内的有机碳、氮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
李孝梅李永梅乌达木范茂攀
关键词:间作水稳性团聚体全氮

相关作者

韩晓增
作品数:475被引量:4,933H指数:4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研究主题:黑土 大豆 长期施肥 重迎茬 黑土区
邹文秀
作品数:156被引量:1,216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研究主题:黑土 大豆 东北黑土区 黑土区 玉米
苑亚茹
作品数:14被引量:247H指数:9
供职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黑土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团聚体 长期定位试验
党红凯
作品数:168被引量:663H指数:15
供职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研究主题:冬小麦 玉米 小麦 超高产 超高产冬小麦
张晓平
作品数:136被引量:1,824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研究主题:黑土 免耕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 东北黑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