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2篇“ 水稻剑叶“的相关文章
- 基于图像处理的水稻剑叶夹角测量
- 2024年
- 水稻剑叶夹角对于水稻理想株型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为实时、准确地实现水稻剑叶夹角在体测量,采用颜色空间转换、骨架提取、Hough直线提取和K-means聚类等图像处理技术,设计水稻剑叶夹角测量算法,并将算法置于服务器,结合背景板与手机端的应用程序,实现水稻剑叶夹角的实时测量。利用该算法在田间对160株水稻样本进行剑叶夹角测量,将该算法得到的数据与人工测量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算法与人工测量结果一致性高,决定系数为0.9996,平均绝对误差为0.32°,能够实现水稻剑叶夹角田间在体精准测量。
- 李家超罗斌周亚男黄硕侯佩臣
- 关键词:水稻图像处理
- 一种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估计水稻剑叶光合活性功能期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估计水稻剑叶光合活性功能期的方法,涉及植物光合活性功能期检测技术领域,其技术要点为:该方法是在水稻剑叶展开后,以一定时间为间隔,定期使用市面上常见的叶绿素荧光仪测定暗适应条件下叶片的叶绿...
- 曾发梁王国骄吴延寿姚晓云张志英文春燕熊运华陈春莲刘启明
- 利用高密度遗传图谱定位两种不同环境的水稻剑叶形态性状QTL差异
- 2024年
- 水稻剑叶形态性状是构成理想株型的重要因素之一,发掘新的控制剑叶形态性状的基因资源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经。本研究利用高密度遗传图谱对在杭州和海南陵水种植的印度粳稻品种M494和中国籼稻品种中9B(Z9B)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剑叶长、剑叶宽、剑叶面积和剑叶长宽比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定位检测。研究共检测到10个QTL,包括1个剑叶长QTL、4个剑叶宽QTL、4个剑叶面积QTL和1个剑叶长宽比QTL,分布于第4、第7、第8、第9和第10号染色体,贡献率介于6.47%~13.28%之间;鉴定到2个多效性QTL区间,其中在第4号染色体Block536~Block544区间检测到同时控制剑叶宽和剑叶面积的QTL,在第10号染色体Block942~Block961区间检测到同时控制剑叶宽和剑叶长宽比的QTL,其贡献率分别为8.82%、13.28%、12.28%和12.60%。两地间QTL差异较大,仅在Block536~Block544区间同时定位到控制剑叶宽及剑叶面积的QTL及在Block942~Block961区间同时定位到控制剑叶宽及剑叶长宽比的QTL。
- 王兴宇王静徐群章孟臣王珊孙燕飞魏兴华杨窑龙郭晓红冯跃
- 关键词:水稻重组自交系QTL定位
- 水稻剑叶宽基因qFLW8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
- 乔承彬
- 水稻剑叶衰老过程的代谢组转录组联合分析及OsBELH4A基因的功能研究
- 李建建
- 基于关联分析的水稻剑叶宽基因定位与分析
- 2023年
- 叶形是影响粳稻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积累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叶宽是决定水稻叶形的核心性状之一。挖掘和利用新的叶宽相关基因/QTL可以进一步丰富分子育种理论,提升叶宽性状遗传改良的效率。本研究利用295份粳稻品种的自然群体,于2020年和2021年对各品种的剑叶宽进行考察。结合高通量重测序获得的788 396个高质量多态性SNP,对粳稻剑叶宽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共检测到45个关联SNPs,分布在水稻的12条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范围为8.61%~15.76%。其中,qFL10在两年间被重复检测到,定位区间在10.11 Mb~10.23 Mb,此区段内包含15个基因。
- 王江旭
- 关键词:水稻叶形
- 一种与水稻剑叶厚度相关的indel分子标记及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与水稻剑叶厚度相关的indel分子标记及应用。所述的Indel分子标记包括Indel‑FLT9.1和Indel‑FLT9.2。对这2个标记进行多态性验证,结果表明多态性良好,可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本发...
- 陈达刚刘传光周新桥郭洁陈可叶婵娟刘娟陈平丽陈友订
- 水稻剑叶表达数量性状位点鉴定及候选基因功能研究
- 水稻(OryzasativaL.)是亚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遗传改良的主要模式作物。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水稻高密度基因型数据和相关的高通量表型数据,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的方法鉴定到许多控制重要性状的候选基因...
- 刘畅
- 关键词:水稻数量性状位点候选基因
- 高温下秸秆还田耦合减氮对水稻剑叶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
- 2023年
- 为探究气候变暖背景下秸秆还田和减氮施肥等农艺措施对水稻生产的综合影响,在常温(NT)、中度升温(较常温提高2℃,MT)和高温(较常温提高5℃,HT)3个温度处理下,设置常规施肥(CF)、减氮施肥(CDF,较常规处理减20%氮肥)、秸秆还田(SF)和秸秆还田耦合减氮(SDF,秸秆还田并减施20%氮肥)4个施肥处理,测定水稻在不同生育期剑叶生理特性、养分吸收、茎鞘和籽粒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等指标。结果表明,当始穗期温度升高2℃和5℃,灌浆期剑叶SPAD分别增加37.77%和42.86%;抽穗期剑叶净光合速率(Pn)分别降低7.99%和17.44%,NT和MT下SF的剑叶Pn较CF处理升高13.71%和5.88%,高温下减氮施肥处理剑叶Pn最高,较CF处理提高8.97%。HT处理水稻穗部养分吸收量占地上部养分吸收总量比例显著降低,植株地上部氮、磷、钾吸收总量均降低,HT下分别降低25.75%~53.98%、53.29%~64.82%和7.92%~34.53%,SF水稻穗部总吸钾量在MT和HT下分别较CF升高10.73%和6.82%。温度升高后水稻茎鞘NSC的积累以及向籽粒的转运降低,与CF处理相比,SF、SDF和CDF在常温和中度升温下均对籽粒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积累有促进作用,NT下SDF水稻籽粒NSC含量较CF增加65.21%,MT下SF的NSC积累较CF增加26.04%;HT下表现相反,SF、SDF和CDF处理NSC转运和积累受到显著抑制,分别较CF降低20.35%、18.57%和18.60%。综上,采用秸秆还田耦合减氮可显著提高常温(NT)条件下水稻籽粒NSC含量,中度升温(MT)下采用秸秆还田可使水稻籽粒NSC含量较常规施肥(CF)显著升高。
- 赵金标胡雪徐承昱陈远杰俞施龙黄丽芬
- 关键词:水稻秸秆还田生理特性
- 基于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解析水稻剑叶维管束面积性状的遗传基础
- 水稻产量的高低主要决定于源、库、流三者的强弱及其相互之间的协调程度。其中,维管束是光同化物质运输的一个“流”性状,主要分布在植物的茎、叶和根等部位。维管束的数量、面积大小及其生理功能直接影响作物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移,是流...
- 康凯
- 关键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QTL单核苷酸多态性
相关作者
- 徐正进

- 作品数:485被引量:4,833H指数:44
-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 研究主题:水稻 穗型 粳稻 穗部性状 直立穗型
- 陈温福

- 作品数:505被引量:6,293H指数:49
-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水稻 杂草稻 生物炭 粳稻 株型
- 陈立云

- 作品数:224被引量:2,469H指数:31
-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水稻 杂交水稻 选育 两用核不育系 育种
- 翟虎渠

- 作品数:242被引量:3,674H指数:36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水稻 水稻品种 QTL 数量性状基因座 QTL分析
- 张桂莲

- 作品数:129被引量:1,381H指数:24
-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水稻 杂交水稻 高温胁迫 稻米品质 粒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