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5篇“ 汉译佛典“的相关文章
汉译佛典中多音节同义复用形式的来源及最终双音化选择
2024年
汉语中多音节(三音节以上)同义复用形式的起源很早,在上古中土文献中就已出现,但比较罕见。而到了中古时期的汉译佛典中,此类现象却陡然增多。从精确表义(单音多义词,与一个具有同一义位的单音词并列复用,以突显其共同的义位)这一角度而论,超过两个音节的同义复用形式,均为“羡余”。那么此类现象汉译佛典中为何大量出现呢?其主要原因或与汉译佛典的文体形式(如汉译佛典从韵律而言正文多四字格,偈语大多为五字格、七字格)有关,有时为了形式整齐、凑足音节而复叠同义字词。其次要原因或与对佛经原典中固有的同义复用形式的直接翻译有关。从汉译佛典中多音节同义复用形式的组合来看,这些多音节同义复用形式大多数源自两个双音节的组合(四音节)或一个双音节与一个单音节(三音节)的组合(极少数为三个及以上单音节的组合)。不过随着时代的推移,汉语词的音节总体上逐渐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于是汉译佛典中的多音节同义复用形式也逐渐向双音节规范,然后融入中土文献。这中间就要在多音节同义复用形式中作出选择(三者择其二,或四者择其二),而这种选择往往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董志翘
关键词:汉译佛典多音节双音化
关于汉译佛典音译词的讨论--以慧琳《一切经音义》所收音译词为考察对象
2024年
本文以慧琳《一切经音义》所收音译词材料为考察对象,对汉译佛典中音译词的来源、选择音译的理由、音译词的差别、音译词的用字等四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此外,本文亦证实《慧琳音义》中所反映的选择音译的理由正是玄奘“五不翻”的内容,此可弥补玄奘“五不翻”理论长期阙然不见的缺憾。
胡敕瑞
关键词:音译词慧琳音义汉译佛典
汉译佛典中“渡”思想的譬喻应用与实践
2023年
佛经中的譬喻化抽象为具象,彰显了譬喻在佛典中化未知为已知、化深晦为浅显的功用。相较于其他譬喻思想,“渡”思想的应用更为广泛。佛教传入初期,“渡”思想常以“船师喻”的形式表现出来,譬喻佛陀如船师者引导众生脱离烦恼海;大乘佛教渐盛,“渡”思想则更加重视修行者自身的觉悟。魏晋之际,在“渡”思想的影响下,玄学亦多借鉴其思想论题,融合山水文化构建了中国文坛上特色鲜明的“渔樵世界”;东晋六朝时期,“船师喻”亦常与“火宅喻”形成组合,出现在像碑、造像记等文学作品中,体现对往生者去往极乐世界的期许。
米文靖
关键词:汉译佛典譬喻
汉至南北朝汉译佛典中的“形相”审美观念
2023年
佛教分中外,汉译佛典是史上外来佛教观念的重要载体。汉至南北朝时期汉译佛典中的形相可分为世界之相、人之相和美术之相。关于世界形相审美,观念和实践当中皆否弃审美活动,但美本身并没有被否定,对世俗世界美物美相的否定和对理想世界美物美相的描述中隐含着外来的佛教审美观念;关于人之形相审美,审美活动积极而活跃,佛为主要的审美对象,代表着最高的美,其身相描述中隐含着异域佛教关于人之形相的理想审美;在美术形相审美方面,本体论层次、信仰层次各有不同甚至相悖的审美崇尚。
田淑晶
关键词:汉译佛典
论梵语文学中的优填王形象在汉译佛典中的早期重构被引量:1
2023年
优填王是印度古代与佛陀同时代的著名君王,在梵语文学中一再出现,在佛教典籍中屡见不鲜。优填王传说不仅是印度古代文学的重要母题,在印度佛教史、社会史、文学史乃至中印文化交流史等研究领域亦具有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对于如此妙趣横生的人物,国内却少有关注,尤其未见兼顾梵语文学与汉译佛典之研究成果。古典梵语文学中的优填王经历曲折离奇、跌宕起伏,是一位智勇双全、风流倜傥的“情王”。汉译佛典中的优填王则具有诸多面相,行走于丑化与美化之间。优填王形象的重构,既包含基本一致、有迹可循的内容,又包含踪迹全无、天差地别的部分。本文着重探讨其中之有迹可循者,从“多情种子”到“回头浪子”再到“身份演绎”这三个层次择要考察梵语文学中的优填王形象在汉译佛典中的早期重构。
张远
关键词:汉译佛典
汉译佛典中“强项”及其相关形式考辨
2023年
中土文献“强项”义为刚正不屈。汉译佛典也有“强项”一词,其读音及词形与中土文献一致,但词义与中土文献相差甚远。汉译佛典“强项”有愚痴、傲慢两个含义。在同步构词规律下,同“项”具有相关性的“额”“颜”与“强”组合,构成“强颜”“强额”,语义与“强项”相同,义为傲慢。中土文献有“强颜”,义为厚颜,语义与佛典不同。“强项”缩略为“项”,与“佷”组合构成“项佷”,与“强项”义同,有愚痴、傲慢两个含义。“顽佷”是“项佷”误写,后人不解“项”义,用“顽”改写。
嵇华烨
关键词:强项
汉译佛典中本生故事的图像价值——以兔王本生为例
2023年
兔王本生故事有两种表达形式:文字和图像。在其图与文的双向互动中,人们可以探查佛教传播的方式。另外,本生故事图像的绘制和发展展示了不同时期社会对佛教的接受程度,是佛教文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佛教中的兔王故事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兔文化有相契合的部分,在传入中国之后接受度极高,既在思想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世人的审美,也丰富了佛教的艺术价值。
王莹陈洪
影响早期汉译佛典的因素
2022年
早期中土译经所译佛典大多没有写本的传习,而是由当时外国来华沙门牢记于心口诵而出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早期汉译佛典的高峰期,彼时,一些大的译场出现,翻译组织逐渐完善,一次佛经翻译工作的开展,往往需要口诵佛典底本的持诵者、负责语言转换的传译者、将汉译佛典书写成文的笔受三方各司其职、共同配合来完成,这三者便是影响早期汉译佛典的重要因素。
张文
辛岛静志的汉译佛典语言研究
2022年
辛岛静志是当代杰出的中印佛教语文学学者,他在汉译佛典语言研究领域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列举辛岛静志汉译佛典语言研究的相关成果,分析他的研究方法,评价他的学术贡献,并简介他与中国佛教汉语研究界的学术交流情况.
朱冠明
关键词:汉译佛典梵汉对勘
汉译佛典“[口父]咀”音义考——基于梵、汉、藏本和实地考察
2022年
中医药文献中的“[口父]咀”是指生药加工的一种方法。“[口父]咀”是动词,有“咬碎、切碎、捣碎”等多种含义,基本释义为“使碎、使破碎”等。“[口父]咀”也见于汉译佛经。以梵汉藏佛教文献对比为基础,考察“[口父]咀”一词的音与义,并深入探寻其所对译的梵语词汇在印度医典中的文化内涵。同时,将印度实地考察所见与文献互证,探讨“[口父]咀”概念在印度传统医药和生活实践中的存续与变异。
常蕾刘艺侠刘英华
关键词:汉译佛典《法华经》

相关作者

夏广兴
作品数:33被引量:89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研究主题:佛教 汉译佛典 小说 唐代 密教
李小荣
作品数:135被引量:230H指数:7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佛教 禅宗语录 变文 故事 两宋
熊娟
作品数:8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汉语史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汉译佛典 同经异译 译者 考辨 僧伽
董志翘
作品数:101被引量:407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中古汉语 词语 《高僧传》 汉译佛典 汉语史
陈文杰
作品数:10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
研究主题:汉译佛典 《贤愚经》 词语 灵活就业人员 《景德传灯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