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8篇“ 汉语新诗“的相关文章
- 构建“写作共同体”——新世纪广西汉语新诗印象谈
- 2025年
- 新世纪以来广西汉语新诗创作呈现出“写作共同体”的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组织化的写作预设。各种诗歌采风活动、扶持计划等制度化写作设计,预设出的有组织的写作成果,作家个人群体组成的写作“雅集”等;二是构建汉语新诗话语空间的立体化格局。这主要表现在汉语新诗的发表上,形成有效的传统纸媒和互联网媒体相结合的诗歌发表制度;三是建构多民族共同体的写作维度。四是对海洋题材写作未来性的关注。
- 陈爱中
- 汉语新诗节奏理论探索的冷思考
- 2025年
- “节奏周期性”是形成诗歌音乐化节奏美的必要条件之一,本文主要围绕这一必要条件来考察汉语新诗格律化中各种节奏理论的成败得失,试图探索新诗格律化的正确途径。
- 孙则鸣
- 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汉语新诗研究
- 作为汉语新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以来的少数民族汉语新诗在获得身份主体性的同时,也遭到了现实的表述困境。从诗学层面上说,毋宁说少数民族面临的真正问题在于如何在“他者”的言说环境中开辟书写自我的生命空间,不如说是如何把握自...
- 朱星雨
- 关键词:交互主体性
- 汉语新诗创作及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被引量:1
- 2024年
- 蒋登科(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非常高兴在第八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开幕前夕,邀请到方长安、龚学敏、臧棣、朱寿桐四位先生莅临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吕进诗学讲坛。他们之中有长期从事诗歌研究与教学的专家,有诗歌刊物的主编,有获得过鲁迅文学奖的诗人,都是当下诗坛的翘楚。这次对话会的主题是“汉语新诗创作及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没有限定切入角度,也没有具体的内容限制,在座的专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经历和研究经历,对于当下的诗歌和诗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家可以放开谈。
- 蒋登科方长安龚学敏臧棣朱寿桐
- 关键词:鲁迅文学奖汉语新诗切入角度
- 异响的葆有,或向古典归返——关于汉语新诗形式元素构成的辨识
- 2024年
- 进入21世纪的汉语诗歌,本该是可以期待的:历经几代诗人的努力,新诗的现代特性业已形成,破除了古语僵硬的语法,诗的语言在口语融入书面语后有了某种程度上的灵动与密,诗体也拥有了基本的现代样貌。但不可否认的是,问题依然很多,有论者观察到其现代性因缺失了古典汉语的母语基因与诗性特质而愈显粗糙与苍白,并日益凸显出语言自身的缺憾。诗的表达简单与粗疏,过于依赖日常生活事由,诗的品格不高;情感淡薄,想象力发育不良而导致诗性不足;诗人耽于自我感动,带来的小境界写作。
- 夏汉
- 关键词:汉语诗歌发育不良诗性特质汉语新诗
- 三年与诗为伍的日子——关于《当代汉语新诗考察》
- 2024年
- 新冠病毒肆虐三年有余,我和许多耄耋友人,“宅”了三年。“宅”在家里,也想做点力所能及且感兴趣的事。我一辈子研究文艺美学,当然不能不研究文学艺术;虽然我不专门研究诗,但对诗尤其热爱,在我看来,诗乃文学之精、文学之魂。于是,“宅居”期间,饕餮式地读诗,特别是读当代汉语新诗;读纸质文本的作品,也在网上读当下的诗;附带的,也读些诗论。有时自己也写几首打油诗,自娱自乐,同时作为自己诗学主张的试验品。
- 杜书瀛
- 关键词:文艺美学汉语新诗纸质文本诗学主张打油诗诗论
- 为汉语新诗带来新质--王家新的翻译与互文写作
- 2023年
-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王家新一边写诗一边进行诗歌翻译,开启诗人译者生涯,思考诗人、诗歌与语言的三重关系问题,以诗歌承担当代汉语发展的使命。他在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外国文化资源,通过翻译构建共时性的互译空间,倡导中外诗歌以跨文化互译方式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通过互文性写作构建当代诗歌与西方诗歌之间相互生成、相互指涉的新型关系,重塑汉语形象。王家新以诗歌关注中国的时代问题,突出中国特征,他的诗歌翻译和互文写作推动了汉语的自我激活,为中国当代新诗语言体系带来新质,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为汉语新诗赋能的使命。
- 方舟
- 当代汉语新诗的新疆经验
- 2023年
- 汉语新诗一直在吸收并转化新鲜的文学经验。新边塞诗运动后,新诗对新疆经验的发掘又进入了新的阶段:风景书写不再是单一的诗意展现,还指向更为复杂深广的诗意空间,回应着对当代自然性的切实理解;边地与民族风情书写的背后,则传递出新诗的“历史共享”特征,见证了汉语自身的生长性与新诗主体的自我更新能力。
- 杨碧薇
- 关键词:新诗共享
- 甜的身体——当代汉语新诗中“甜”的一个侧面
- 2023年
- 随着新兴技术手段在各种艺术门类中的应用,人的感官也一再被刺激和放大,不应忽视的是,最底层的感官体验其实已经成为艺术欣赏的关键。“甜”作为人重要的基础感觉之一,在当代汉语新诗的写作中已然构成了一个独特主题,如朱朱、翟永明、张枣等诗人,他们均在有意无意地围绕“甜”这个感官体验进行自己的新诗写作。尽管三人的写作方式各有不同,但他们的诗作共同构筑起了汉语新诗有关“甜”的一个侧面。理解当代新诗中“甜”的写作,对反思当前的先锋艺术、语言与身体之间的关系是有裨益的。
- 陈子潇
- 关键词:新诗身体
- 当代汉语新诗类型
- “当代汉语新诗”概念建立的基础是语言与历史观念和精神取向的内在互动结构关系,以语言的变化为基点,以审美为核心,以历史为背景。本书以此概念来讨论“朦胧诗”、“第三代诗”、70后、80后等一系列年代术语所代表的近40年以来的...
- 朱周斌作
相关作者
- 陈爱中

- 作品数:75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汉语新诗 新诗 诗歌 诗意 意象
- 朱寿桐

- 作品数:243被引量:630H指数:12
- 供职机构:澳门大学
- 研究主题:汉语新文学 新人文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 汉语文学 新文学
- 颜炼军

- 作品数:55被引量:87H指数:5
- 供职机构: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 研究主题:诗歌 汉语新诗 当代诗歌 汉语诗歌 诗歌写作
- 傅天虹

- 作品数:20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 研究主题:汉语新诗 中生代 汉语新文学 百年新诗 汉语
- 翟月琴

- 作品数:57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
- 研究主题:戏剧 声音 诗歌 汉语新诗 演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