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25篇“ 油茶籽油“的相关文章
茶籽油提取和包埋技术研究进展
2025年
作为四大重要木本料之一,茶具有高产量和营养价值等优点。茶籽油的组成不仅由茶树品种和种植环境决定,脂提取条件也会导致茶成分的差异。由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茶在加工过程中易发生氧化而导致品质下降,因此有必要了解提取方法对茶成分和品质的影响,并选择合适的包埋技术对茶进行保护。本文全面概述不同地区和品种茶组成和含量方面的差异。总体而言,海拔高的地区茶酸含量更高,中国西南地区茶酸含量平均水平高于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通过对不同茶的提取技术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新兴技术对茶的提取率较高且对活性成分保留较好,但存在成本昂贵等问题。最后,总结茶包埋技术的研究进展,对茶包埋技术的不足之处进行讨论并提出未来展望,以期为茶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周范琳陈塨张团结梁丽
关键词:油茶籽油微胶囊活性成分
授粉组合对茶籽油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2025年
通过对湖北省4个茶主栽品种(‘长林53’‘鄂102’‘华金’及‘华鑫’)开展了授粉试验,使用气相色谱仪对授粉组合的果实的茶籽油进行测定分析,研究授粉组合对茶籽油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7个授粉组合的酸含量78.60%~84.00%,亚酸含量5.06%~10.27%。酸含量较高的人工授粉组合有‘华金’ב华鑫’‘华金’ב鄂102’‘华鑫’ב鄂102’,亚酸含量较高的人工授粉组合有‘鄂102’自交授粉、‘华鑫’ב长林53’。主栽‘华金’,配植‘鄂102’与‘华鑫’作为授粉品种可获得高酸含量茶籽油;单独栽种‘鄂102’或主栽‘华鑫’,配植‘长林53’作为授粉品种可以获得高亚酸含量茶籽油
李寄凡程一鸣于添魏振宇张龙彭升龙潘冬梅舒常庆程军勇
关键词:油茶授粉脂肪酸油茶籽油
茶籽油多级过滤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茶籽油多级过滤装置,具体涉及茶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包括过滤箱,所述过滤箱的外表面一侧固定安装有辅助箱,所述过滤箱的外底面固定安装有出管。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茶籽油多级过滤装置,在实际工作中,过滤板能够对...
张因宝
一种防滴漏的茶籽油灌装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滴漏的茶籽油灌装装置,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底端的两侧均安装有支撑柱,两组所述支撑柱之间安装有安装板,且安装板的一侧设置有防滴漏机构,所述安装板的另一侧的两端均安装有伸缩套筒,所述伸缩套筒的一侧安...
张绍良宋青云刘文剑陈锦辉刘娜
一种便于限位的茶籽油灌装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限位的茶籽油灌装装置,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顶端的两侧均安装有底座,所述工作台的内部安装有主动齿轮,且主动齿轮的外侧安装有传送带,所述传送带的一侧安装有从动齿轮,所述工作台的一侧安装有伺服电机,...
张绍良宋青云刘文剑陈锦辉刘娜
不同干燥方式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
2024年
以新鲜茶籽为原料,对比研究了自然晾晒、快速烘干和慢速烘干三种处理方式对茶籽品质(脂肪含量、蛋白含量等)和茶籽油品质(酸价、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甾醇、生育酚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慢速烘干处理茶籽含率(33.3%)和茶籽油得率(22.4%)最高,自然晾晒处理的茶籽油酸价(0.56 mg KOH/g)最小、总生育酚含量最高(215.22 mg/kg),快速烘干处理的茶籽油总甾醇含量(420.88 mg/100 g)最高,上述结果为茶籽加工提供理论参考。
王志贤赵洲桥孙乐张海龙齐玉堂张维农汪有军杨波
关键词:油茶籽自然晾晒油茶籽油
茶籽油凝胶与结构脂制备的研究
茶籽油作为我国重要的木本料资源之一,以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微量营养成分而闻名,对人体健康具有显著的益处。当前,茶籽油产品开发不足,限制了其在更广泛应用领域的发展。因此,本研究旨在开发高质量的茶籽油产品。首先,...
左宗明
关键词:油茶籽油DHA
含壳率对茶籽油品质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为了探究螺旋压榨过程中含壳率对茶籽油品质特性的影响规律,考察了含壳率对螺旋压榨茶籽油的出率、理化指标、生物活性物质、脂肪酸组成、氧化诱导时间以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等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旋压榨出率随着含壳率的增加而提高,到20%时趋于稳定,最高出率为26.29%。且当壳质量分数为20%时,茶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质量分数均最低,分别为0.82 mg/g、0.37 mmol/kg和0.07%,氧化诱导时间最长,为22.62 h,同时其色度值和磷脂含量均处较低水平。当壳质量分数为30%~40%时,茶籽油中多酚含量最高,为67.48 mg/kg,且茶籽油的色泽相对较深。含壳率对茶籽油的甾醇、角鲨烯、维生素E含量以及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通过电子鼻和GC-IMS对不同含壳率茶籽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茶籽油中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为醛类、醇类、酯类、酮类和杂环类物质等,且含壳率较高的茶籽油和含壳率较低的茶籽油中的挥发性成分有显著差异,当壳质量分数低于20%时,茶籽油中挥发性成分含量较多,其香味较为浓郁,随着含壳率的增加,茶籽油中挥发性物质含量也随之减少。综合茶籽油的理化指标、生物活性物质含量、氧化稳定性及挥发性成分含量,螺旋压榨茶籽油时的物料理想壳质量分数为20%。
王天祥朱培蕾汪名春
关键词:油茶籽油甾醇风味成分
茶籽油和橄榄中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2024年
茶籽油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功能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血压等多重作用,而橄榄则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抗氧化酚类化合物及甾醇类物质,具有抗炎、抗氧化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茶籽油和橄榄作为两种常见的食用植物,因其独特的营养成分和健康益处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茶籽油和橄榄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并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茶籽油和橄榄提供理论依据。
侯思涵
关键词:油茶籽油橄榄油化学成分
炒制工艺对茶籽油挥发性物质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采用全自动样品前处理系统(CTC)-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茶籽炒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结合感官评价对炒制过程中茶籽油的风味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炒制工艺下共定性和定量挥发性物质73种,其中醛类物质种类最多(14~16种),质量分数最高(50%~70%);炒制温度相比较于炒制时间,可显著提高呋喃类和吡嗪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以及酯类化合物的种类;鉴定出对茶籽油整体风味关键贡献的风味物质(ROAV≥100)共11种,按照贡献度大小分别是3-甲基丁醛、(E)-2-甲基-2-丁酸乙酯、苯乙醛、2-甲基丁醛、己醛、二羟基-2(3H)呋喃酮、辛醛、2-甲基丙醛、庚醛、2-戊基-呋喃、辛酸;高温长时有利于麦芽味、水果味、青草味、烧烤味和坚果味的风味物质的生成,低温短时更有利于脂肪味、焦糖味、水果味风味物质的生成;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炒制工艺140℃—15 min、160℃—15min和180℃—15 min下的茶籽油样品风味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工艺,具有贡献的风味化合物主要为呋喃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和吡嗪类化合物;综合考虑脂劣变、风险因素以及感官评价,炒制温度140℃和炒制时间15 min是较佳的茶籽油炒制工艺,制备的茶籽油风味最浓郁、清新、最具纯正茶特征香气,辛辣味、坚果味、青草味、水果味是热榨茶籽油最具代表性的特征风味。
杨剀舟魏征王佳雅栾霞薛雅琳段章群
关键词:油茶籽油炒制工艺挥发性物质感官评价

相关作者

罗凡
作品数:122被引量:504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研究主题:油茶籽油 油茶籽 茶油 美拉德反应 茶皂素
费学谦
作品数:165被引量:1,334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研究主题:油茶籽油 油茶籽 茶油 茶皂素 美拉德反应
王亚萍
作品数:128被引量:869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研究主题:油茶籽油 油茶籽 茶油 油茶 山核桃
姚小华
作品数:561被引量:3,654H指数:30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研究主题:油茶 薄壳山核桃 山核桃 油茶籽油 油茶种子
钟海雁
作品数:365被引量:2,697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茶油 油茶籽油 油茶籽 油茶 油茶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