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22篇“ 浓缩红细胞“的相关文章
富含浓缩红细胞的通用型循环灌注液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出一种富含浓缩红细胞的通用型循环灌注液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从O型全血中分离浓缩红细胞,除去血浆、白细胞和血小板;向浓缩红细胞中加入营养物质;向所述营养物质和所述浓缩红细胞的混合液中加入海藻糖,实施超声振...
周芙玲陶圣祥 黎鑫琦胡波 柳辉蔡书翰 王正 江宏强 沙米·艾合买提
一种用于浓缩红细胞的分离器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浓缩红细胞的分离器,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其包括外壳,还包括顶盖、耐磨片、上壳和内壳;内腔内的顶部设有伞状顶板,在伞状顶板的底部设有亲水微孔膜,且亲水微孔膜围成吸附腔室;伞状顶板的顶部设有竖直的直通管,...
王宇赵茹哲许奎雪岳术俊王文泽王俊钗李书楷李喜旺
浓缩红细胞联合1200 ml新鲜血浆对异位妊娠产后大出血患者APTT和FIB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探究浓缩红细胞联合1 200 ml新鲜血浆对异位妊娠产后大出血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在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治疗的51例异位妊娠产后大出血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均等分为A组17例、B组17例、C组17例,各组患者均进行输注治疗,A组、B组、C组的浓缩红细胞与新鲜血浆比例为1∶8、1∶3、1∶1,观察各组患者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APTT、FIB]、血流动力学[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血常规[血浆血小板计数(PLT)、血蛋白(Hb)]指标检测,统计各组患者住院时间、出血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输注24 h后,C组FIB水平高于A组、B组,APTT、PT、TT低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24 h后,C组DBP、SBP、MAP、CVP水平高于A组、B组,HR低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24 h后,C组Hb、PLT水平高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出血量少于A组、B组,住院时间短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位妊娠产后大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时,将新鲜血浆和浓缩红细胞比例控制在1∶1,可较好的改善凝血功能,预防凝血功能障碍,促进患者康复。
刘丹李林优
关键词:浓缩红细胞新鲜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新鲜冰冻血浆与浓缩红细胞高比例输注对严重创伤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8
2023年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与浓缩红细胞(CRBC)高比例输注对严重创伤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枝江市人民医院2018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128例严重创伤大量输血患者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采用新鲜冰冻血浆与CRBC低比例输注(1︰3),观察组64例采用新鲜冰冻血浆与CRBC高比例输注(1︰1),对两组输血前及输血后1 d免疫指标、凝血功能指标情况及其他相关指标进行对比。结果:两组输血前、输血后1 d免疫功能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前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后1 d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均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后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鲜冰冻血浆与CRBC比例输注在改善严重创伤大量输血患者免疫功能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但相对而言,高比例输注对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善效果更为理想。
邹志强淡桂林张倩张永恒白旭
关键词:新鲜冰冻血浆浓缩红细胞严重创伤凝血功能
防止顶底式血袋浓缩红细胞转移受损的血袋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止顶底式血袋浓缩红细胞转移受损的血袋装置。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红细胞收集装置在进行红细胞分离收集时容易受损,防护效果不佳的问题。它包括血浆分离袋,血浆分离袋上端具有出浆口,下端具有红细胞输出口,出浆口通...
陈清鲁阳戈鲁建强徐建良陈旭汪晓青李俊海
血浆、浓缩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应用于大量输血患者的效果比较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比较血浆、浓缩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应用于大量输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2例大量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31例。A组采用血浆、浓缩红细胞1∶1输注,B组采用血浆、浓缩红细胞1∶2输注,C组采用血浆、浓缩红细胞1∶3输注,比较三组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输血后,A组APTT、PT水平低于B组和C组,且B组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IL-10、TNF-α水平低于B组和C组,且B组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B组、C组,且B组短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浓缩红细胞1∶1输注应用于大量输血患者可降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和炎性因子水平,以及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效果优于血浆、浓缩红细胞1∶2输注和血浆、浓缩红细胞1∶3输注效果,且血浆、浓缩红细胞1∶2输注效果优于血浆、浓缩红细胞1∶3输注效果。
鲁潇史芳瑜李雅钦
关键词:大量输血血浆浓缩红细胞输注凝血功能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输血治疗血浆与浓缩红细胞输注比例的探究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探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治疗时不同新鲜冷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与浓缩红细胞(concentrate red blood cells,cRBC)比例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莆田市涵江医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且接受输血治疗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FFP、cRBC输注比例将其分为甲组32例、乙组28例,甲组输注比例为FFP∶cRBC=1∶1,乙组输注比例为FFP∶cRBC=1∶2,比较两组FFP、cRBC、血小板(platelet,PLT)、冷却沉淀输注量、住院时间,比较两组输血前后凝血功能、血常规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甲组FFP输注量高于乙组,cRBC输注量低于乙组,住院时间短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PLT、冷却沉淀输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两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两组血清血蛋白(hemoglobin,Hb)水平升高,且甲组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均高于输血前,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PLT水平低于输血前,且甲组上调(或下降)程度均低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6.25%)与乙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0.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需输血治疗患者而言,输血时FFP与cRBC输注比例为1∶1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及Hb水平,输血效果佳。
潘云振
关键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输血治疗新鲜冰冻血浆浓缩红细胞凝血功能
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与浓缩红细胞输注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比较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与浓缩红细胞(concentrated red blood cells,CRBC)输注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大量输血患者临床资料,其中FFP与CRBC输注比例为1∶1(比例单位为100 mL:1U)的49例患者为观察组,FFP与CRBC输注比例为1∶3的41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输血前后血常规指标[血小板(PLT)计数、血蛋白(Hb)]、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2组病死率。结果观察组输血前后PLT、Hb、APTT、PT、FIB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血后APTT、PT较输血前延长,PLT、Hb、FIB较输血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观察组PLT、Hb为(240.25±31.01)×10^(9)L^(-1)、(122.43±17.65)g·L^(-1),高于对照组(144.34±21.18)×10^(9)L^(-1)、(104.32±18.53)g·L^(-1);观察组APTT、PT为(29.79±6.45)s、(12.01±2.84)s,短于对照组(82.17±21.43)s、(35.48±6.04)s;观察组FIB为(2.39±0.48)g·L^(-1),高于对照组(0.94±0.27)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6.12%,低于对照组2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大量输血患者,按照FFP与CRBC比例1∶1进行输注,有利于预防凝血功能异常,有利于患者预后。
谷寒张颖郝金中刘静孙静美
关键词:成分输血新鲜冰冻血浆浓缩红细胞凝血功能
不同剂量浓缩红细胞输注用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的效果比较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浓缩红细胞输注用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白血病化疗后接受浓缩红细胞输注千预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化疗后浓缩红细胞输注剂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40)及对照组(n=40),其中观察组为每次4 U,对照组为每次1〜2 U浓缩红细胞输注。比较两组输血前后外周血蛋白(Hb)、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免疫功能(CD3^(+)、CD4^(+)、CD8^(+)、NK细胞绝对数、NK细胞相对数)变化以及输血后感染发生率与造血重建恢复情况。【结果】输血后两组Hb、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输血前(P<0.05),且观察组较均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输血后两组CD3^(+)、CD4^(+)低于输血前,CD8^(+)高于输血前(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较对照组变化更为明显(P<0.05)。两组NK细胞绝对数、NK细胞相对数输血前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感染总发生率为12.50%(5/40),高于对照组的5.00%(2/4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造血重建维持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浓缩红细胞输注能够改善患者外周血象、造血重建及感染控制效果,但是会加重患者免疫抑制,临床干预时应当合理选择更加安全的浓缩红细胞输注量,用以优化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的治疗方案。
席真艳李彩梅
关键词:急性病血液成分输血红细胞
Rh(D)阴性患者自体浓缩红细胞的输用
2020年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Rh(D)阴性血型在我国汉族人群中仅占0.2%~0.4%[1],属于稀有血型,故Rh(D)阴性患者一旦需要输血治疗,有时很难解决血源问题。笔者在临床输血工作中,遇到几例Rh(D)阴性患者在择期手术前1 d,采集自身浓缩红细胞贮存,术中将其回输体内,临床输血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郑丽红王振芳胡佳丽杨连莲
关键词:RH(D)阴性浓缩红细胞自体输血

相关作者

钱克俭
作品数:176被引量:857H指数:14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肺泡巨噬细胞 吸入性损伤 炎症反应 脂多糖诱导 急性肺损伤
詹以安
作品数:40被引量:155H指数:8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肺泡巨噬细胞 脂多糖诱导 浓缩红细胞 Β干扰素 输注
王振芳
作品数:24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
研究主题:ABO血型 自体 浓缩红细胞 RH(D)阴性患者 RH(D)阴性
刘景汉
作品数:288被引量:1,514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研究主题:血小板 输血 血液保存 海藻糖 冻干
熊正南
作品数:27被引量:84H指数:5
供职机构: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研究主题:教学改革 乡镇卫生院 人力资源 实践教学 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