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59篇“ 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相关文章
- 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后海马{1}1区锥体细胞层神经元突触CB1R超微结构变化
- 2021年
- 目的探讨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后海马{1}1区大麻素Ⅰ型受体(CB1R)在突触的表达变化。方法取3月龄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癫痫模型。SE后4周,每组3只大鼠灌注固定,取海马切片,行CB1R免疫组化检测,在显微镜下观察海马{1}1区CB1R表达特征;每组剩余3只灌注固定,取海马行CB1R免疫电镜检测。结果CB1R免疫组化DAB显色显示,对照组大鼠海马{1}1区CB1R呈点状分布,主要分布在锥体细胞层,SE后4周,实验组大鼠海马{1}1区的点、线状分布,较对照明显增加;免疫电镜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海马{1}1区CB1R主要分布在抑制性突触前膜,而在兴奋性突触呈现少量分布。SE后4周,抑制性突触前膜CB1R较对照组明显在增加,而兴奋性突触前膜CB1R表达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SE后4周,大鼠海马{1}1区CB1R表达增加,并且这种增加主要发生在锥体细胞层抑制性突触前膜。
- 孟宪栋亢君君
- 关键词:突触电镜
- 热射病后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1}1区锥体细胞计数的变化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热射病后大鼠海马组织{1}1区锥体细胞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对照组(n=5)和热射病组(n=14),后者又分为7 d、21 d两个亚组,每亚组7只。热射病组建立热射病模型,于预定各个时间点取大鼠脑组织进行尼氏染色,计数海马{1}1区存活锥体细胞。结果热射病组海马{1}1区锥体细胞数明显减少(F=11.80,P<0.01),其中21 d亚组低于7 d亚组(P<0.05)。结论热射病后海马组织{1}1区锥体神经{11}随时间减少,可能是导致学习、记忆受损的原因之一。
- 万明胜张云吴士文
- 关键词:热射病海马锥体细胞
- 快速老化小鼠认知功能减退与海马{1}1区锥体细胞树突棘变化的相关性
- 2015年
- 目的:探讨快速老化小鼠认知功能减退与海马{1}1区锥体细胞树突棘变化的关系。方法:选用6月龄雄性SAM-P8和SAM-R1小鼠各8只,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认知状况,通过Golgi染色观察海马{1}1区树突棘的变化。结果:与SAM-R1小鼠比较,SAM-P8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海马{1}1区树突棘密度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orris水迷宫实验中第5天逃避潜伏期及跨越平台次数与海马{1}1区树突棘密度分别呈负、正相关(P<0.01)。结论:SAM-P8小鼠海马{1}1区树突棘密度的减少导致小鼠认知功能减退,可能与突触功能障碍和突触丢失相关。
- 李建忠郝兴华李莎崔慧先武志兵刘学敏李富德
- 关键词:树突棘MORRIS水迷宫
- 天麻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1}1区锥体细胞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观察天麻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海马{1}1区锥体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造成慢性脑灌注不足所致SD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造模6周后,4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天麻乙酸乙酯提取物高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天麻乙酸乙酯提取物低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8只。给药3周后,HE染色检测海马锥体细胞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1}1区锥体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尼莫地平组和高剂量组大鼠海马{1}1区锥体细胞数目明显增多(P<0.01),低剂量组大鼠海马{1}1区锥体细胞数目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天麻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海马{1}1区锥体细胞的病理改变。
- 段小花吴霜王莉莉郭营营林青
- 关键词:海马锥体细胞尼莫地平
- 常压高氧处理对VPA孤独症模型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1}1区锥体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目的探讨常压高氧处理对丙戊酸钠(VPA)孤独症模型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1}1区锥体细胞形态学的影响,以期为常压高氧处理治疗孤独症提供依据。方法孤独症模型组:Wistar大鼠怀孕第12.5天腹腔注射600mg/kgVPA后...
- 马遥衣明纪李音付伟伟万金娥
- 关键词:孤独症学习记忆海马
- 文献传递
- 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1}1区锥体细胞树突形态及树突棘密度的变化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研究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1}1区锥体细胞树突形态及树突棘密度的变化。方法:对大鼠进行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2VO)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分别于2周、4周、8周通过Morris水迷宫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价,筛选造模成功大鼠,进行Golgi染色,光镜下观察海马{1}1区锥体细胞树突的分支、长度及树突棘密度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4周、8周模型组树突的分支及长度显著减少(P<0.01),各周模型组树突棘的密度均有显著减少(P<0.01);模型组内随着缺血时间延长,树突的分支及长度、树突棘密度均显著减少(P<0.05)。结论:慢性脑缺血可导致海马{1}1区锥体细胞树突及树突棘损伤性变化,从而构成进展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 贾贺张博爱刘宇张小敏姬亚杰李星刘荣丽
- 关键词:脑缺血海马锥体细胞树突树突棘
- 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1}1区锥体细胞树突形态学变化及树突棘密度的研究
- 目的和背景:
慢性脑缺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理状态,多伴发于脑动脉硬化、Alzheimer病、血管性痴呆、动静脉畸形和Binswanget病等多种脑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中,临床上以进展性认知功能损伤及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
- 贾贺
- 关键词:慢性脑缺血海马锥体细胞
- 文献传递
- 常压高氧处理对丙戊酸钠孤独症模型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1}1区锥体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2012年
- 目的探讨常压高氧处理对丙戊酸钠(VPA)孤独症模型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1}1区锥体细胞形态学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怀孕第12.5天腹腔注射600mg/kgVPA后所产下的子代雄鼠,根据子鼠睁眼时间、行为表现、断乳时体质量,结合生后第28天采用Y型电迷宫测试其学习记忆能力,获得40只造模成功的孤独症模型雄鼠,随机选取20只分为常压高氧模型组(A组)、常压空气模型组(B组),每组10只;选取Wistar孕鼠同期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后所产下的10只子代雄鼠作为常压空气正常组(C组)。A组每日1h,持续7d常压高氧治疗;B、C组常规喂养。3组子代雄鼠生后35d时复测其学习记忆能力,并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模型鼠海马{1}1区锥体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常压高氧处理孤独症模型鼠Y型电迷宫测试的尝试次数少于治疗前尝试次数[(31.15±0.99)次,(31.54±0.97)次,(t=2.739,P=0.018)],再现次数多于治疗前再现次数[(3.00±0.58)次,(2.69±0.48)次,t=-2.309,P=0.040]。A组治疗后尝试次数少于B组同期尝试次数(t=2.583,P=0.016),再现次数与B组同期无差异(t=0.244,P=0.810)。孤独症模型鼠海马{1}1区锥体神经元细胞发生凋亡,常压高氧处理后细胞凋亡减少、正常形态细胞数增多。结论常压高氧处理可以提高丙戊酸钠孤独症模型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减少海马{1}1区锥体神经元凋亡。
- 马遥衣明纪李音付伟伟万金娥
- 关键词:丙戊酸钠孤独症学习记忆海马
- 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对海马{1}1区锥体细胞功能与发育的影响
- 围生期窒息所致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neonatal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NHIE)常引起新生儿死亡和神经系统的发育障碍。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防治的研究已成为一项直接关系国民...
- 赵延东
-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海马组织锥体细胞生理功能发育机制
- 人体海马{1}1区锥体细胞胞体的发育
- 2011年
- 目的:探究人体海马{1}1区神经元锥体细胞胞体发育的过程。方法:取19孕周(19GW)、20GW、26GW、35GW、38GW水囊引产胎儿和8岁(8Y)死亡儿童各1例,所有标本来源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要求,采用Golgi染色技术,借助配备有"Neurolu-cida"软件的共聚焦显微镜观察{1}1区锥体细胞胞体,分析细胞体的长度和面积。结果:19GW和20GW细胞体形态尚不明显,26GW、35GW、38GW、8Y海马{1}1区锥体神经元胞体长度分别为56.5±2.5(μm)、80.8±8.5(μm)、85.9±12.2(μm)、91.3±9.6(μm);胞体面积分别为254.5±13.7(μm2)、362.5±15.5(μm2)、380.5±22.8(μm2)、460.8±25.7(μm2)。26GW锥体细胞胞体长度和面积与35GW、38GW、8Y相比差异明显(P<0.05);8岁胞体长度和面积与38GW相比有小幅度增大;细胞形态学:26GW、35GW、38GW锥体细胞胞体切面呈椭圆形或三角形,随胎龄增大,胞体长度和面积逐渐增长增大,特别是细胞基底部增宽,胞体形态由椭圆形逐渐转换为三角形;细胞底部的基树突数量也逐渐增加,到38GW时可以达到4-7个,8Y锥体细胞胞体在切面上基本上都呈三角形,细胞长度和面积与38GW相比稍微增大,相对趋于稳定。结论:人体在发育过程中,锥体细胞长度呈逐渐增长、面积呈逐渐增大趋势,26GW与35GW之间变化最大,38GW与8Y胞体面积差异不明显,整个变化趋势逐渐变慢并趋于稳定。
- 贺立新卢大华蔡海荣
- 关键词:锥体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