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76篇“ 清代名医“的相关文章
清代名医徐灵胎的养生之道
2024年
徐灵胎(1693—1771年),原名大椿,曾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人,清代名医学家。他出身名门望族,从小业儒通经,博学多才,兼通天文、地理、数学、水利、文词、音乐、武艺,靠刻苦自学而精通医学,尤以医名著称于世。他博极医源,精于临床,勤于著述,有《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医学源流论》《伤寒类方》《兰台轨范》《慎疾台言》《洄溪医案》等医著传世。
关键词:徐灵胎清代名医养生之道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清代名医陈士铎《辨证奇闻》治疗痰证的经验
2024年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陈士铎治疗痰证的临证治验。方法:总结归纳清代名医陈士铎《辨证奇闻》中的痰证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归纳整理方剂21首,包含中药60味。药物四气多温性、平性、寒性,五味以甘味、苦味、辛味为主,归经分布主要集中在脾经、肺经、胃经和肾经,功效分布以补虚类、利水渗湿类、理气类药物为主。使用频次在5次以上的中药有11味,主要为茯苓、陈皮、半夏等;有14组使用7次以上的药物组合,核心药物组合为茯苓-半夏、茯苓-陈皮、陈皮-人参等。根据聚类分析所有方剂可分为3类,由茯苓、人参、半夏、白术、陈皮组成的第1类核心处方具有代表性。结论:对陈士铎《辨证奇闻》痰证处方的用药配伍规律分析揭示了其治疗痰证以茯苓为核心药物,并以由人参、陈皮、白术、半夏、甘草组成的六君子汤为核心处方。其治法体现了“补虚健脾、燥湿化痰”的核心,兼以“温化痰湿、行气消痰、疏肝解郁”等,注重虚实兼顾、标本同治。其临证思想及独特的辨证用药对临床诊治痰证及院内协定处方和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陆婷儿韩庆龙
关键词:痰证用药规律
秦伯未与《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诊治咳嗽的经验挖掘与对比研究
2024年
目的探析中医名家秦伯未与其所编著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诊治咳嗽的经验,通过对比尝试寻求其学术渊源及特点,并为现代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查阅、筛选并录入现存于东直门医院病案室的秦伯未查房记录、出版书籍及《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的咳嗽医案,统计医案与处方数量、临床表现与药物出现频次、频率等信息,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再结合清代名医医案文本内容及秦伯未著作中对咳嗽的认识,与挖掘结果互参、互证、互补,从而总结秦伯未与清代名医诊治咳嗽的思路与经验。结果共获得秦伯未治疗咳嗽的医案51份,处方81首以及《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7位医家治疗咳嗽的医案73份,处方91首。通过挖掘分析结合内容分析,可将秦伯未诊治咳嗽的主要思路总结为:咳分外内脏腑,治需标本兼顾;标在痰阻气逆,宣肺降气化痰;本于外感内伤,尚应审因论治。清代名医诊治咳嗽则亦重顺气化痰,多用培土生金;亦分外内脏腑,重视五行生克。结论秦伯未与清代名医诊治咳嗽均重视外邪、内伤、脏腑咳的分类以及顺气化痰法的使用,秦伯未以理气化痰止咳为核心,并细分病因而治;清代名医则多用培土生金之法,并重视五行生克。二者的诊疗经验对现代临床较少关注的伤暑、伤湿及外寒内热等外感咳嗽,食积、瘀血、心火、肝气、胃寒、肾虚等内伤咳嗽以及脏腑咳的辨治可提供有益启发。
陈一凡李雁
关键词:咳嗽医案秦伯未
清代名医曹存心诊治急性水肿特色
2023年
清代名医曹存心,医术高超,被誉为“德被吴中,名驰海外”。其诊治急性水肿颇具特色,以肺、脾、肾三脏为纲,尤重脾土之制水。承袭中医典籍,对《素问》“因于气为肿”有所阐发,以运气学说为纲,强调因时施治。临证以仲景之法为宗,灵活化裁经方,往往以一主方,变化融贯。曹氏治水肿的同时注重喘证的预防,遵循喘胀相因之理论,健脾行水往往兼顾清肺降气,以防传变。梳理其留世医案,总结曹存心诊治急性水肿的特色,以冀为现今临证提供借鉴。
濮姗姗杨奕望李赣
关键词:急性水肿清代医家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清代名医治疗肿胀病用药规律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探讨清代名医治疗肿胀病用药组方规律。方法:对《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所记载的肿胀相关医案进行收集和整理,运用Microsoft Excel 2020建立方药数据库并对处方数据按相关标准进行规范化处理,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进行药物频次、性味归经及功效分布、关联规则、复杂熵聚类等分析。结果:纳入15位名医治疗肿胀的医案,共涉及处方100首,包含药物208味,总用药频次为1042次。高频药物(出现频数≥10)25种,使用频率最多的是茯苓(77次);药性以温、寒、平为主,五味则多为甘、辛、苦,所用药物大部分归脾、肺、胃、肾经;药物功效分布最多的是补虚药;最常用的对药是“陈皮-茯苓”;最常用的角药是“陈皮-茯苓-大腹皮”;高置信度关联规则有“泽泻→茯苓”;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10组核心药物组合,潜在新方5首。结论:清代名医治疗肿胀病以利水渗湿为主,不离补虚行气。同时常根据具体情况,兼以止咳平喘、宣肺解表、温阳化湿、化痰行气等治法。
黄丹黄曼欣李楚聂嘉瑶段德鉴
关键词:清代医家用药规律利水渗湿
清代名医张璐治痰经验探析被引量:4
2023年
张璐治痰强调求本,认为脾胃在痰邪的生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其遣方用药遵循“由胃而上胸胁心肺之分者,驱其还胃,或下从肠出,或上从呕出,而不至于伏匿”的原则。治疗上明辨痰邪侵犯的部位,根据不同病机分别采用探吐痰涎、健脾化痰、补肾豁痰等方法,顾护脾胃的思想贯穿其中。痰在上焦,可吐可消,需防探吐损伤脾胃;痰在中焦,脾胃为生痰之源,更宜调理脾胃;痰在下焦,多因肾虚痰邪下注,治宜固肾为主;痰邪每随脾失健运而渗灌于经隧,久之而成顽痰,故需借温药为导。本文通过梳理《张氏医通》中关于痰证辨治的论述,分析其病因病机,总结其治法规律及特点,以期挖掘古代名医思想,指导临床合理选方用药。
马骏罗强李应存齐菁季文达陈旭
关键词:三焦因机证治
清代名医雷逸仙临证经验管窥被引量:1
2023年
雷逸仙为浙江清代名医,著有《逸仙医案》,其医案叙述虽简明,却能将医之至理蕴含其中,一言以蔽之。其古文辞功底深厚,弃儒习医后深窥轩岐之奥,熟稔《黄帝内经》理论,善用、活用经典条文阐释疾病的病因病机,先明析其医理,进而从容立治法、处方药。其四诊尤重诊脉,详窥证型预后,尝以脉象统四诊、以脉象定治则、以脉象测预后;明察六淫病因,细罗治法方药,治风温以清轻疏透为纲、治春温以解表透邪为先、治热病以甘寒护津为要。其处方药少量轻,但效如桴鼓,值得后世医家学习。
王恒苍陈永灿马凤岐杨益萍
关键词:临证经验医案
清代名医沈金鳌疟疾诊治思想辨析
2023年
沈金鳌在辨治疟疾方面独有创见,他认为疟疾病因在暑、寒、风三邪,并根据阴阳、脏腑、经络、疟疾发作频次、发病寒热先后等因素划分为六种分类方法。其次,沈氏优先诊察患者出汗情况,据此采取散邪与养正的治疗原则以及调补中焦、消痰祛风的治疗方法。另外,沈氏根据患者疟疾发病的频次、季节、时刻、寒热、昼夜等特征分而治之,并常用柴胡、常山、白豆蔻、高良姜等治疟药,为临床治疗疟疾提供更多的用药参考。此外,沈氏认识到疟疾失治误治皆会引起痢疾、疟劳、厥疟等危重变证,因此在临床诊治疟疾时应注重观察发病特征,做到未发宜防,既发防变。
张晓晨张璐砾
关键词:疟疾《杂病源流犀烛》
清代名医徐灵胎元气论学说理论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以文献研究方法入手,通过阅读整理清代名医家徐灵胎的著作及相关文献,从揣摩经典、继承前人观点、综合时域地域影响、承袭儒道思想等方面对徐灵胎继承前人并创新的元气学说的源流及学术特点开展系统研究。从元气的概念及特点、作用等方面系统阐发了徐灵胎元气学说理论,强调了诊治过程中,元气论学说实际运作的指导原则。指出辨别元气的存亡及保全元气的方法,提出根据元气的盛衰判断预后的治疗方法。徐灵胎元气学说在中医精气理论中极具自身特色,在临床辨证施治时风格鲜明,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中医的诊法、治则、方药等多方面迄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田雨杨杰温宵宵
关键词:徐灵胎元气论学术思想中医理论研究
清代名医朱世扬治疗小儿泄泻的经验探析
2023年
本文对《诚求集》中所记载的小儿泄泻理法方药以及病案进行整理分析,探析其作者朱世扬对小儿泄泻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相关诊治经验。《诚求集·泄泻》是清代名医朱世扬综合历代著名医家对于泄泻的记载,根据自己的临证经验对其进行总结后所著。朱世扬结合临床医案进行分析认为,泄泻主要是由调护失当、外感淫邪、脾胃虚弱等原因所致;辨证分型以冷泻、热泻、食积泻、脾虚泻、五更泻五种为主;治疗上可立清理、淡渗、补虚、消脱四法。本文主要是对朱世扬治疗小儿泄泻的经验进行总结。
杨胜敏彭玉王世敏朱明珠蒋兴燕莹
关键词:小儿泄泻医案

相关作者

周贻谋
作品数:414被引量:69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南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养生 药食 调养 《本草纲目》 颐养
李廷保
作品数:115被引量:230H指数:8
供职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用药规律 用药 配伍规律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研究
孙溥泉
作品数:48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陕西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营养 药膳 验方 医德 名医
蔺焕萍
作品数:54被引量:221H指数:9
供职机构:陕西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胃康 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证候 学术思想
杨奕望
作品数:135被引量:191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医学史 中西医汇通 中国医学史 医学人类学 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