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21 篇“ 渔业生物 “的相关文章
渔业 生物 环境DNA宏条形码数据库研究进展2025年 利用宏条形码技术可以对环境中的DNA物种信息进行识别,从而实现生物 群落分类监测和生物 多样性的快速评估。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渔业 生物 研究领域,借助大量的DNA条形码数据材料,数据库可以将其按照一定的标准保存整理,整合多种数据库形成共享平台,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渔业 生物 环境DNA宏条形码数据库的构建可以为渔业 生物 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基础数据资料和科学依据。综述了鱼类、浮游植物、底栖动物的环境DNA宏条形码数据库研究进展,并对该方法应用于渔业 生物 研究领域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杨艳 蓝一 刘佳敏 王茜关键词:渔业生物 数据库 一种用于渔业 生物 的声学测量辅助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渔业 生物 的声学测量辅助装置,包括限位顶板,所述限位顶板的下方固定有外侧板,且外侧板的前端设有丝杆电机,所述丝杆电机的一端连接有夹持丝杆,且夹持丝杆的上方设有缓冲保护弹簧,所述外侧板的后端安装有活动夹持... 牛麓连 梅新芝 唐梓浩 田云鹤 贺健 晏林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 生物 群落结构 被引量:2 2024年 为摸清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 生物 群落结构现状,并揭示其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于2021年4—11月在该海域开展了6航次底拖网及环境调查。运用丰度-生物 量比较曲线、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等方法分析了海域渔业 资源种类组成及优势度、群落多样性及年内演替;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了群落结构时空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采集到的种类共有89种,包括鱼类50种和无脊椎动物39种。鳀已成为海域主要中上层优势鱼种,大泷六线鱼、细纹狮子鱼和脊腹褐虾等冷温性种类成为季节性主要渔业 生物 ,小黄鱼、蓝点马鲛和鲐等传统资源仍在衰退过程中。调查发现部分真鲷幼体及集群蓝圆鲹幼体,海域或有其育幼场存在。调查期间内群落大部分时间处于不稳定状态,其中4月群落显示中等干扰,5—11月群落均显示严重干扰。在所选环境因子中,海表温(SST)、海底温(SBT)、海底盐(SBS)和叶绿素(Chl.a)是导致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SST和SBT的影响尤为显著。本研究系统阐明了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 生物 群落结构特征和季节性演替,为进一步了解该海域渔业 生物 群落结构现状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提供了参考。 崔培东 卞晓东 张雨轩 单秀娟 单秀娟 赵永松 金显仕关键词:群落结构 黄海北部 一种渔业 生物 学特征数据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渔业 生物 学特征数据检测方法。上述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构建检测装置;S2检测设备开机自检;S3零位校正;S4劲度系数校正。S5待测渔业 生物 检测与数字化建模;S6从所述渔业 生物 数字模型中提取所需的数据资... 游奎 白赫扬 任嘉俊 许景康 张忆和 易鹏飞 李兴华 马伟伟 马彩华 张议文 韩方鑫 邓平纠 孙楠 刘心田 赵鲁豫 徐吴玉阳夏、冬季青岛近岸海域渔业 生物 群落结构特征 2024年 为掌握青岛近岸海域渔业 资源结构变化特征,本研究基于青岛近岸海域2022年7―8月和11―12月渔业 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该海域渔业 资源密度及群落结构动态特征。结果显示,夏季捕获渔业 生物 92种,冬季捕获86种,总更替率为42.5%。夏季优势种为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冬季优势种为戴氏赤虾、枪乌贼(Loligo spp.)、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和尖海龙(Syngnathus acus)。夏季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均高于冬季,而丰富度指数(D)低于冬季。青岛近岸海域渔业 生物 群落多样性处于正常水平,季节间水平结构和群落组成相对稳定。通过食物网拓扑结构分析发现,该海域渔业 生物 关键种为黄对稳定。夏、冬两季青岛近岸海域渔业 生物 群落表现出较强的抗扰动能力。 陈雯 苏程程 滕广亮 田洪林 赵永松 单秀娟关键词:青岛近岸 群落结构 渔业生物 关键种 2021年山东长岛毗邻海域底层渔业 生物 监测数据集 2024年 近岸岛屿毗邻海域作为陆架边缘海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是重要的海-陆过渡区域。在自然环境变动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其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长岛毗邻海域具有典型的海岛生态环境特征,为渤黄海渔业 种类的洄游通道和关键栖息地,对该海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和能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3月至12月,山东长岛近海渔业 资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长岛毗邻海域开展10航次,每航次10站的底层渔业 生物 逐月调查与样品测定。通过对渔获物的生物 学测定数据进行计算,获得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物种更替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以及包含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内的生物 多样性指数,构成了本数据集。基于多人全样本交叉复核完成审查与校对过程,确保数据集的规范性与准确性。本数据集可为渤黄海底层渔业 生物 时空格局和海岛生态系统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李娜 张雨轩 栾青杉 韦超 赵永松 张婉茹 单秀娟关键词: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杭州湾北部凤鲚雌、雄繁殖群体的渔业 生物 学特征 2024年 为掌握杭州湾北部凤鲚雌、雄繁殖群体组成及渔业 生物 学特征,于2018、2019、2020年5—8月凤鲚汛期采集凤鲚样品,利用幂函数、列联表卡方分析等方法对凤鲚雌、雄繁殖群体的全长、体质量和性腺发育状况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杭州湾北部凤鲚雌性繁殖群体全长分布为113~233mm,优势全长组为130~150mm和170~200mm(总和73.2%);雄性繁殖群体全长为88~204mm,优势全长组为110~140mm(总和66.0%)。雌性体质量分布为3.6~29.7g,优势体质量组为6.0~10.0g和14.0~20.0g(总和64.2%);雄性体质量分布为1.3~16.2g,优势体质量组为2.0~8.0g(总和90.0%)。雌性全长(L)与体质量(m)关系式为m=0.518×10^(-5)L2.874(r^(2)=0.978,n=984),雄性全长与体质量关系式为m=1.033×10^(-5)L^(2.692)(r^(2)=0.957,n=661)。雌、雄性比为1.49∶1,雌性个体数显著多于雄性个体数(P<0.05)。雌性个体性腺发育以Ⅳ、Ⅴ期为主,性腺发育达Ⅳ期及以上的性成熟个体全长主要集中于140~150mm和170~200mm,雄性个体性腺发育以Ⅲ、Ⅳ期为主,性腺发育达Ⅳ期及以上的性成熟个体全长主要集中于110~150mm。摄食等级以0和1级为主,个体数占比高达95.8%,空胃率仅为69.2%。研究表明,杭州湾北部凤鲚雌性繁殖群体由多个世代群体组成,并在繁殖期内维持一定的摄食水平。 王淼 洪波 张丹 晏军关键词:凤鲚 繁殖群体 渔业生物学 南海北部渔业 生物 声学密度的底表层间差异及与多类非生物 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024年 本研究旨在分析南海北部渔业 生物 在不同水层(表层混合层和底层冷水层)间声学密度的差异,并探讨这种差异与41种非生物 因子的相关关系,以期为南海北部渔业 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采用渔业 声学方法,使用Simrad EY60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在南海北部进行声学数据采集。通过Echoview渔业 声学数据处理系统分析声学数据,计算表层和底层的声学密度(NASC)。采用极限梯度提升算法(XGBoost)和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建模分析41种非生物 因子对声学密度差异的影响,并评估因子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底层渔业 生物 声学密度明显高于表层,底层平均值为106.00 m^(2)/nmi^(2),表层为43.39 m^(2)/nmi^(2)。极限梯度提升算法和随机森林算法的建模效果相似,重要性分析显示,温度因素(底层2 m温度、表–底温度差、表层2 m温度)和水深是影响声学密度差异的最关键因素。南海北部渔业 资源的表层多、底层少的负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周边。温度和水深是影响渔业 生物 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而人类活动对磷酸盐、叶绿素等因子的调节也可能对声学密度差异产生影响。这些发现为南海北部渔业 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孙铭帅 蔡研聪 张魁 许友伟 杨玉滔 陈作志关键词:非生物因子 南海北部 舟山群岛海域鮸(Miichthys miiuy)渔业 生物 学特性研究 鮸(Miichthys miiuy)主要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朝鲜半岛、日本海域,我国沿海均产。它不仅是舟山群岛海域的重要渔业 捕捞对象,也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优良鱼类。本研究于2021年4月-2023年9月逐月采集... 兰丹关键词:繁殖生物学 摄食习性 春季南沙西南部陆架区主要渔业 生物 营养结构 2024年 本研究基于对2023年春季南沙西南陆架区渔业 生物 调查数据的分析,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探讨了该海域主要渔业 生物 的营养位置以及不同功能类群间营养生态位的重叠情况,并构建了营养级连续谱,为南沙西南陆架生态系统食物网的能量流动研究和渔业 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渔业 生物 δ^(13)C值介于-20.31‰~-17.56‰之间,平均值为(-19.07±0.72)‰;δ^(15)N值介于7.79‰~10.80‰之间,平均值为(9.28±0.77)‰。以浮游动物作为基线生物 计算,渔业 生物 的营养级范围在2.95~4.29之间。相较于南海其他海域,南沙西南陆架区主要渔业 生物 的食物链长度相对较短,初始食源较为单一,生态位宽度较小,食物网中消费者的冗余程度较高,物种间食物竞争激烈;(2)对渔业 生物 的δ^(13)C值和δ^(15)N值进行聚类分析,将渔业 生物 划分为浮游食性、混合食性、大型肉食性和底栖食性4个营养类群,且各类群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3)基于δ-空间(95%置信区间)的标准椭圆和结构参数指标分析渔业 生物 的营养生态位,发现混合食性类群的SEAc=0.66‰^(2), NR (δ^(15)N值范围)和CR (δ^(13)C值范围)分别为1.93和1.64,在群落中表现为饵料资源利用范围广和食物链跨度长的特征。混合食性类群与浮游食性、大型肉食性和底栖食性营养类群的生态位重叠率分别为7.32%、5.42%和0.60%。与南海中西部海域中上层相比,南沙西南陆架区渔业 生物 营养类群间的生态位重叠率相对较低,表明南海海域不同水层渔业 生物 的营养生态位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化特征。 邱星宇 刘庆霞 陈作志 蔡研聪 蔡研聪 戴守辉关键词:生态位重叠 稳定同位素 营养类群 渔业生物
相关作者
陈作志 作品数:351 被引量:1,266 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南海北部 渔业资源 鱼类 鸢乌贼 渔业 程家骅 作品数:254 被引量:1,890 H指数:30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小黄鱼 黄海南部 东海北部 鱼类 渔业资源 金显仕 作品数:217 被引量:2,457 H指数:35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群落结构 小黄鱼 渔业资源 黄海中南部 长江口 单秀娟 作品数:154 被引量:987 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群落结构 渔业资源 年际变化 多样性 关键种 徐姗楠 作品数:190 被引量:1,053 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海藻 群落结构 大型海藻 鱼类 南海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