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3064篇“ 渤海盆地“的相关文章
- 渤海盆地渤中区域浅层钻井井壁稳定周期及抗失稳对策研究
- 2025年
- 渤中X油田前期探井作业过程中,井壁失稳情况较为严重,后续待钻浅层大位移井钻井安全面临巨大风险。为减少后续钻井复杂情况的发生,并及时对现场作业提供技术支持,采用岩石力学实验及数值模拟分析等方法,针对浅层含水敏性黏土矿物泥页岩和弱固结砂岩等易失稳层位开展井壁稳定周期及抗失稳对策研究。研究表明,井壁稳定周期主要影响因素为井眼方位、钻井液离子浓度及密度,采用合适密度及离子浓度的钻井液在垂直井、最小主应力方向、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别可以维持65、40、93 h井壁稳定,并提出针对性抗井壁失稳对策。研究结果为维持渤中X油田大位移井钻井过程井壁稳定及降低钻井复杂情况提供了技术指导,起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 王桂萍李文博
- 关键词:井壁失稳
- 渤海盆地锦州25-1区块中部泥岩地层井壁失稳机理及钻井液对策
- 2025年
- 渤海盆地锦州25-1区块中部东营组泥页岩地层井壁失稳状况频发。根据泥页岩组构、理化性质分析及力学特性测试结果,发现泥页岩水化膨胀所导致的强度弱化及易沿层理面的剪切滑移是该层位主要失稳机理。基于泥页岩强度弱化及沿层理面滑移特性,从基本性能、封堵性、抑制性、维持力学强度等角度对水基PEM及合成基BIODRILL S钻井液体系进行对比评价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合成基BIODRILL S钻井液体系在滚动回收率、线性膨胀率、高温高压滤失量及维持泥页岩力学强度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同时配合(2%~2.5%)纳米材料乳胶封堵剂PF-NSEAL能够对泥页岩微裂缝进行有效封堵。现场应用表明,优化后的合成基BIODRILL S钻井液体系在两口大位移井的应用过程中起到了大幅降低复杂情况,提效43.7%的良好应用效果,为解决锦州25-1区块井壁失稳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
- 耿立军刘峰冮鹏董新柔刘伟李博佳
- 关键词:泥页岩井壁失稳钻井液封堵性
- 渤海盆地秦南凹陷新生代以来构造-热演化史
- 2024年
- 构造-热演化史是认识盆地形成及其动力学机制的重要窗口,也是烃源岩成熟生烃研究的核心问题。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陆地油气发现难度的增加,海域逐渐成为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区与国家能源战略研究的重要领域。秦南凹陷位于渤海海域西北部,勘探前景良好,但勘探程度低,构造-热演化研究尚属空白。文章选取秦南凹陷3条地震剖面,建立25口人工井,进行了构造沉降史和热史模拟,恢复了秦南凹陷构造-热演化历史。研究结果表明:秦南凹陷新生代以来于孔店组—沙河街组四段沉积时期(65~42 Ma)、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时期(42~38 Ma)以及东营组三段沉积时期(32.8~30.3 Ma)分别经历了3期裂陷拉张,总拉张系数为1.27~2.05;对应这3期拉张作用,秦南凹陷基底热流经历3期升高,在东营组三段沉积末期(30.3 Ma)基底热流达到峰值64.0~89.0 mW/m^(2),之后逐渐降低至今;秦南凹陷构造-热演化过程与断裂活动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研究获得的拉张系数、基底热流等参数对于了解渤海盆地构造演化的深部动力学机制以及指导研究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 高玉飞唐晓音杨树春赵欣妍胡圣标
- 关键词:渤海盆地构造沉降新生代
- 渤海盆地边缘凹陷新生代构造特征对比研究
- 渤海盆地是渤海湾盆地的海上部分,近年来油气勘探成果颇丰,但盆地内部不同构造单元之间油气差异富集程度显著。为探究影响油气差异富集的构造因素,本文选取渤海盆地中不同构造位置、构造特征及油气差异富集的辽西凹陷、秦南凹陷和庙西凹...
- 丁宝通
- 关键词:油气资源渤海盆地新生代
- 基于卫星重力异常的渤海盆地秦南凹陷及邻区构造格局研究
- 2023年
- 渤海盆地是我国目前发现海上油气田最多的地区,秦南凹陷作为渤海盆地中的潜在富油气凹陷,具有较高的勘探潜力,对凹陷及邻区的构造格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利用卫星重力异常,通过校正陆域地形和海水的影响得到布格重力异常,采用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NVDR-THDR)、欧拉反褶积、最小曲率位场分离和双界面模型重力场快速反演等方法得到了断裂的平面分布和视深度、新生界厚度以及构造单元边界;结合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内主要断裂和构造单元的分布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研究表明秦南凹陷及邻区的断裂主要呈NE向、NEE向和NW向展布,断裂视深度以1~10 km为主,在控坳断裂的部分位置及众多断裂交汇处达到了15~25 km;新生界厚度在0~11 km,构造单元呈NE向和NEE向交替分布,其边界大多受断裂控制;通过进一步研究,将秦南凹陷西侧的洼陷划归为乐亭凹陷,对其他构造单元的边界也进行了调整。本次断裂分布和构造单元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能为秦南凹陷的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地球物理支撑。
- 杨荣祥王万银蔡梦轲王丁丁罗新刚
- 关键词:卫星重力异常
- 基于卫星重力异常的渤海盆地秦南凹陷及邻区构造格局研究
- 渤海盆地是我国目前发现海上油气田最多的地区,秦南凹陷作为渤海盆地中潜在的富油气凹陷,具有较高的勘探潜力。秦南凹陷及邻区断裂发育、构造单元复杂,其构造格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利用卫星重力异常,通过海水影响校正得...
- 杨荣祥
- 关键词:卫星重力异常
- 基于随钻测井的低阻油层评价方法研究--以渤海盆地C区块馆陶组低阻油层为例
- 低阻油层作为一种油层电阻率与水层电阻率对比度低、隐蔽性极强的油气层,在渤海盆地中浅层储层中储量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巨大。由于低阻油层自身的储层条件复杂,导致利用常规测井方法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识别和评价。且海上开发井主要采用...
- 年泽润
- 关键词:低阻油层随钻测井阳离子交换岩相特征
- 走滑强控型盆缘洼陷控洼机制及主烃灶预测——以渤海盆地庙西南洼为例被引量:1
- 2021年
- 研究渤海海域盆缘洼陷——庙西南洼的生烃能力,指导该区油气勘探。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利用剖面特征分析、古地貌恢复及水平方差切片分析等技术,对庙西南洼古近纪走滑、伸展等控洼断裂的活动期次、活动性质、活动强度进行研究,明确断裂的控洼机制,分析洼陷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建立洼陷的演化模式,进而优选有利烃灶的发育位置。依据控洼断裂活动性质与强度的变化,可将其划分为4期构造运动:伸展主控期、伸展-走滑分异期、走滑-伸展联控期、走滑强拉期。不同期次的断裂活动导致洼陷结构的改变,使沉降中心不断迁移: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时期中东部多沉降中心、沙三段沉积时期西南部沉降中心、东营组沉积时期南部沉降中心,呈现由东向西、由北向南的迁移规律,围绕走滑带往复迁移。中南次洼作为古近纪庙西南洼的继承性沉降中心,有利于烃源岩的成熟、保存,为研究区主烃灶发育区。
- 王航杨海风黄振赵弟江赵野
- 渤海盆地JZ油田沙河街组白云岩成因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研究区以生屑白云岩及含砂屑的鲕粒白云岩为主,相邻井区白云岩类型及厚度变化大。为确定各类白云岩的成因,通过孢粉及微体古生物化石、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B含量等分析手段,对本区的古气候、古环境、古沉积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系统地分析,自沙三段以来,由温暖的亚热带气候变得逐渐干燥,水体逐渐咸化,为白云岩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具有硬的基底的滨浅湖台地,水体能长期保持清澈,有利于底栖生物生长繁殖,适宜碳酸盐岩的形成、沉积了巨厚的生屑白云岩,其生屑含量高、孔隙较发育、方解石也被交代的更加彻底,建立了该类白云岩滨浅湖台地渗透回流成因模式。滨浅湖隆起带区域,淡水与咸水在此交汇,易形成具雾心亮边的粉晶白云岩和具有同心圆结构的鲕粒云岩或生物碎屑云岩,但常常白云石化不彻底,方解石含量高,个别井段甚至发育云质鲕粒灰岩,建立了该类白云岩滨浅湖隆起带混合水成因模式。此研究丰富了湖相白云岩成因模式,对渤海湾盆地碳酸盐岩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颜冠山刘宗宾宋洪亮韩雪芳张振杰程大勇
- 关键词:白云岩成因沙河街组
- 渤海盆地潜山下古生界岩溶古地貌特征分析——以W油气田为例被引量:7
- 2016年
- 古地貌代表地层沉积和成岩作用的背景,对研究储层的发育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渤海盆地W油气田为例,在重新采集处理的地震资料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钻井、测井资料,根据连井对比剖面潜山风化壳残余厚度和潜山面之上沙河街组厚度的组合关系及其相对的厚薄变化特点,建立综合解释潜山下古生界岩溶风化壳古地貌的地质模型。综合利用残余厚度法和印模法恢复了潜山下古生界岩溶古地貌的分布格局,颠覆了单一方法研究得到的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分布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岩溶盆地3个二级古地貌单元和台地、残丘、阶坪、浅洼、沟谷、残台6个三级古地貌单元。其中研究区西部偏北地区为岩溶高地,南部为分布局限的岩溶盆地,北部、中部和东部主要分布岩溶斜坡,分布范围最广。
- 韦红赵海峰唐何兵郭诚
- 关键词:渤海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
相关作者
- 左银辉

- 作品数:85被引量:351H指数:12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 研究主题:热史 查干凹陷 热历史 成熟度 地热资源
- 王良书

- 作品数:239被引量:2,979H指数:35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塔里木盆地 岩石圈 地球动力学 接收函数 大地热流
- 李延兴

- 作品数:120被引量:1,183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
- 研究主题:GPS 应变场 地壳运动 全球定位系统 地震
- 徐杰

- 作品数:87被引量:1,266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
- 研究主题:断裂带 渤海湾盆地 新构造 发震构造 地震
- 张静华

- 作品数:36被引量:398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 研究主题:应变场 板内形变 驱动力 形变场 动力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