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092篇“ 溶解性有机碳“的相关文章
一种海带养殖产生的溶解性有机惰性组分的分析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带养殖产生的溶解性有机惰性组分的分析方法,属于海洋环境监测分析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海带源溶解性有机(DOC)的活性评估,海带源惰性DOC的提取及解析,以及惰性DOC定量测定。先基于三维荧光分析技术...
林旭聪安芳宁李欢欢叶艳姜双城林陈晨
配施紫云英对不同类型水稻土溶解性有机氮淋溶及损失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为探讨配施紫云英对不同类型稻田土壤溶解性有机(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含量的影响程度,阐明稻田土壤DOC和DON的淋溶特性,本研究以亚热带3种典型水稻土(黄泥田、灰黄泥田和灰泥田)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探讨等氮磷钾条件下单施化肥(CK)和紫云英配施化肥(cmv)处理对不同水稻土DOC和DON的动态变化、淋溶特性及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水稻土DOC和DON的淋溶特性有所不同。3种供试水稻土中,灰泥田水稻土DOC淋溶损失量最大,其CK处理DOC淋溶损失量较灰黄泥田和黄泥田分别显著提高24.09%和72.15%,cmv处理淋溶损失量较灰黄泥田和黄泥田分别显著提高16.53%和40.55%;而黄泥田水稻土DON淋溶损失量最大,其CK处理淋溶损失量较灰黄泥田和灰泥田分别显著提高18.93%和37.01%,cmv处理3种不同类型水稻土DON淋溶损失量无显著差异。配施紫云英可显著降低水稻土DON的淋溶损失量,每季水稻中cmv处理黄泥田、灰黄泥田和灰泥田DON淋溶损失量较CK处理分别降低了24.67%、14.88%和13.54%;黄泥田cmv处理DOC较CK处理提高了19.19%,而灰黄泥田和灰泥田2种施肥处理无显著差异。供试稻田中DOC和DON在土层间的淋溶具有一定的延迟性,且DOC的延迟时间大于DON。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在土壤性质中有机质是影响水稻土DOC淋溶损失的重要因素,孔隙度是DON淋溶损失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类型水稻土DON的淋失早于DOC,且DON在黄泥田中淋溶损失较高,而DOC在灰泥田中淋溶损失较高;在等氮磷钾的条件下,配施紫云英可减少水稻土DON的淋溶损失,而低肥力水稻土DOC的淋溶损失量有所增加。
杨静郭文圻杨文浩周碧青邢世和
关键词:紫云英水稻土溶解性有机碳溶解性有机氮淋溶特性
西南河流源区溶解性有机的时空分布特征与环境效应
西南河流源区是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亚洲主要大河的发源地,是我国水资源的战略储备区。该区域生态单一脆弱敏感,近年来人为活动和全球变暖影响加剧,导致冰川退缩、冻土融化、径流变化显著,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孟玥廷
关键词:溶解有机碳碳同位素三维荧光
一种基于双光源的水质溶解性有机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双光源的水质溶解性有机检测装置,包括光学窗口、紫外照射光路、激光照射光路、光线采集光路和光谱检测单元;其中,光学窗口包括位置平行相对的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紫外照射光路位于第一窗口的外侧,用于发射...
熊烽王阳马海宽曹煊刘岩张述伟褚东志孔祥峰高杨王婧茹
保护性耕作下不同区域农田黑土溶解性有机荧光特性分析
2024年
土壤溶解性有机(DOC)组成、含量和周转速率直接影响微生物群落组成及活性,从而影响土壤有机的矿化过程。研究不同区域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DOC荧光特性的影响,可为科学选择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克山(厚层黑土)和吉林省公主岭(薄层黑土)两区域耕作定位试验农田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免耕(NT)、免耕+秸秆还田(NR)、深松(ST)和深松+秸秆还田(SR)4个保护性耕作处理,以传统翻耕(CT)、翻耕+秸秆还田(CR)为对照,共6个处理,采用荧光光谱法,分析不同耕作处理下厚层和薄层黑土区0~20 cm土层农田土壤DOC含量、组成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厚层黑土区,土壤总有机(TOC)含量表现为SR>NR>CR>ST>NT>CT,DOC含量为SR>ST>NT>NR>CR>CT,SR处理土壤TOC和DOC含量均最高,与CR相比分别显著增加6.88%和25.61%(P<0.05);薄层黑土区,NR处理土壤TOC和DOC含量均最高,与CR相比,DOC含量显著增加21.30%(P<0.05)。平行因子分析结果将厚层和薄层黑土区DOC均分为3个组分,C1组分为色氨酸类蛋白质,C2组分为类富里酸物质,C3组分为类腐殖质物质。荧光指数分析表明,厚层和薄层黑土区农田黑土均受内外源共同作用。厚层黑土区,SR处理DOC的自生源特性最低,受外源输入影响大,腐殖化系数最高,结构更稳定;薄层黑土区,NR处理DOC的自生源特性最低,微生物贡献率低,主要为外源秸秆输入,结构稳定不易被微生物分解利用。综上,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厚层和薄层两区域农田黑土TOC和DOC均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深松秸秆还田措施更有利于厚层黑土TOC与DOC的积累及库稳定,免耕秸秆还田更利于薄层黑土有机的提升与稳定。
车延静谷思玉王紫颖白雪燕冯景翊张伟健李宇航
关键词:农田黑土保护性耕作溶解性有机碳三维荧光光谱
喀斯特地区水库夏季溶解性有机来源解析及输入通量估算
2024年
在“岩溶效应”背景下,对典型喀斯特地区水库中溶解性有机(DOC)进行探究,有助于提高对水体有机循环过程及机理的认识.本研究联合运用双同位素(δ^(13)C-Δ^(14)C),对喀斯特地区夏季开放型水库(阿哈水库)和封闭型水库(观山湖)的DOC来源进行示踪,定量其端元贡献率,辨析差异性.并结合阿哈水库入库水流量,对丰水期生物源和岩石源DOC输入量分别进行估算,进一步细化了水库源汇过程.结果显示,夏季阿哈水库DOC平均含量((5.39±0.39) mg·L^(-1))低于观山湖((6.29±0.47) mg·L^(-1)).其中,入库河流携带的DOC是阿哈水库DOC的主要来源(贡献值为55%±22%),其次为藻类(29%±10%),最小的是沉积物(16%±7%),而观山湖DOC的主要来源为藻类(60%±15%).河流向阿哈水库输入岩石通量为0.24 t·km^(-2)·月-1,生物源通量为0.43 t·km^(-2)·月^(-1),所以夏季水库汇集岩石量不可忽视.本研究表明,喀斯特地区开放和封闭型水库DOC的迁移转化过程差异显著,入库河流向水库输送生物源量较大,水库对岩石源“老”具有汇的作用.
刘浩王琴淋于霞邱泽琼陈小草程鹏安艳玲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水库溶解性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耦合营养状态解析河流CO_(2)动态及驱动因素
2024年
为全面探索河流溶解性有机(DOC)与二氧化(CO_(2))动态及驱动因素的相关关系,以我国三峡库区河流——澎溪河为对象,于雨季和旱季采集表层水体水样,分别通过原位和室内测定,明确水文参数(水温、pH、碱度和流速)、DOC浓度和营养元素(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并计算水体CO_(2)分压(pCO_(2))、水—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和营养元素化学计量比(DOC:TN、DOC:TP和TN:TP)。以河流CO_(2)、DOC和营养状态动态变化为基础,通过对DOC、TN、TP、营养元素化学计量比和荧光峰(B、T、A、M、C、D和N)与河流pCO_(2)的多维分析建立及评估潜在的耦合关系,从而揭示特定区域河流CO_(2)的来源与驱动因素特征。结果显示,澎溪河水—气界面CO_(2)交换速率在3.75~22.9 m/d范围内,雨季((9.91±4.93)m/d)>旱季((6.69±4.30)m/(d),pCO_(2)在65.95~20642.41μatm范围内,F平均值为(629.4±1426.8)mmol/(m^(2)·d),河流总体表现为大气CO_(2)源。水体DOC总体在1.42~7.88 mg/L范围内,且旱季((4.50±0.17)mg/L)>雨季((2.87±0.18)mg/L),TN在0.176~1.917 mg/L范围内,旱季((1.205±0.353)mg/L)>雨季((0.665±0.306)mg/L),TP在0.0003~0.169 mg/L范围内。在该流域雨季,类酪氨酸、类色氨酸和土壤富里酸占比显著高于旱季,而类腐殖质、微生物衍生腐殖质和生物生产力占比显著低于旱季。旱季水体pCO_(2)与TP呈显著正相关,与营养元素化学计量比(TN:TP和DOC:TP)呈显著负相关,而雨季与生物生产力呈显著负相关,营养状态与pCO_(2)存在季节耦合关系。生物代谢过程是河流CO_(2)饱和的主要原因,而降雨能够促进这一内在联系。
张羿王晗马永梅杜佳杰龙靖潇郎家锐倪茂飞
关键词:三峡库区营养元素
土壤溶解性有机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进展
2024年
针对土壤溶解性有机(DOC)特性及其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响应机制这一土壤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综述。首先阐述土壤DOC的特性,并总结其采集和测定方法。土壤DOC主要来源于土壤有机溶解、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分泌物与残体转化等过程,其浓度和组成往往随土层深度和时间发生变化。多种采样方法(如负压法)与分析手段(如傅里叶变换离子共振回旋质谱仪)用于探讨土壤DOC对增温的响应及其机制。进一步梳理有关植物、微生物及土壤性质对土壤DOC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文献,认为增温不仅能直接改变土壤DOC的浓度,还可以通过影响植物、微生物群落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间接地改变土壤DOC的特性。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的土层迁移与时间动态的关注,以便完善土壤模型,提升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全球循环过程变化的预测精度。
秦文宽李晓杰王旭东朱彪
关键词:土壤碳循环气候变暖
南苕溪流域水体溶解性有机、氮时空变化及驱动机制被引量:1
2023年
以太湖流域上游重要支流南苕溪流域河流水体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7月—2021年5月持续监测河流溶解性有机(DOC)和有机氮(DON)浓度,探讨DOC和DON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揭示相关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该流域内水体DOC和DON浓度均值分别为(2.57±0.09)和(0.40±0.01) mg·L^(-1),DOC/DON均值为9.43±0.46.流域内水体DOC和DON浓度均在夏季最高,DOC/DON值在春季和秋季显著高于夏季和冬季;DOC浓度与叶绿素a(Chl-a)和氮素浓度均呈正相关,DON浓度与颗粒态氮(PN)浓度呈正相关;夏季雨热条件和高氮污染物浓度促使浮游植物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进而释放更多的DOC和DON,这可能是夏季DOC和DON浓度最高的主要原因.研究期内农业和居民区水体DOC浓度和DOC/DON值均显著高于森林区水体,农业区水体DON浓度显著高于森林和居民区水体;森林区水体DOC以内源途径产生为主且有较高的生物可利用性,而农业和居民区水体中外源DOC所占比例增大,水体DON有更高的生物可利用性;上述空间差异主要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排放污染物可造成区域内水体DOC浓度和DOC/DON值升高;农业区肥料施用等农业活动是区域内水体DON浓度较高的主要原因.
陈学兵贾珺杰田琳琳高扬陈有超张方方蔡延江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
一种在线监测海水中溶解性有机含量的装置
本发明属于应用化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在线监测海水中溶解性有机含量的装置,包括流通池、与流通池开口处连接的水密接头、与流通池上端水密接头相连的第二电磁阀、与流通池下端两个水密接头分别相连的第二蠕动泵和三通阀、与三通阀另...
马然褚志东王小红张天鹏马海宽吴丙伟吴宁张述伟孔祥峰郭翠莲任国兴刘岩侯广利曹煊张颖颖

相关作者

张运林
作品数:247被引量:2,937H指数:3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太湖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 湖泊 CDOM 蓝藻水华
叶琳琳
作品数:34被引量:266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溶解性有机碳 太湖 沉积物 氮 生物可利用性
秦伯强
作品数:411被引量:7,565H指数:5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研究主题:太湖 湖泊 富营养化 浅水湖泊 蓝藻水华
陈伟民
作品数:94被引量:2,119H指数:3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研究主题:太湖 富营养化 微囊藻 叶绿素A 初级生产力
徐小牛
作品数:158被引量:1,386H指数:19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
研究主题: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土壤理化性质 城市土壤 土壤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