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13篇“ 溶解无机碳“的相关文章
- 白洋淀水体溶解无机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 2025年
- 为探究白洋淀溶解无机碳(DIC)分布情况与影响因素,分别于丰水期(7月)和枯水期(12月)对其上覆水进行采样分析,探究DIC时空变化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白洋淀水体DIC质量浓度为181.75~336.26 mg·L^(−1),季节差异显著,受丰水期降雨增多和补水增加的稀释作用影响,表现为枯水期质量浓度高于丰水期。在空间上,丰水期DIC质量浓度受光合作用、人类活动、径流冲刷、稀释作用等多重影响,呈现由北向南增高趋势;枯水期DIC质量浓度呈现北高南低趋势,枯水期南部淀区由于引黄入淀和唐河补水减少,径流冲刷减少,水岩作用减弱,进入水体的CO_(2)含量减少,DIC质量浓度降低,北部淀区由于水生生物矿化腐解以及补水闸口的存在,从而促进有机质矿化,导致DIC质量浓度升高。白洋淀DIC质量浓度主要受光合呼吸作用、岩石风化和人类活动耦合作用影响,在丰水期间DIC含量受光合呼吸作用、碳酸盐和硅酸盐风化、人类活动、水气界面CO_(2)影响,人类活动造成的外源酸对风化的影响较弱;枯水期DIC含量受光合呼吸、碳酸盐风化、人类活动综合影响。以上研究成果对了解浅水湖泊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上的重要意义提供支撑,为探究湖泊CO_(2)的源汇、湖泊碳储存和寻找“丢失碳汇”提供重要参考。
- 赵李佳钱书杰张文强单保庆张殿伟李杰赵纯真魏东洋
- 关键词:溶解无机碳影响因素
- 水中溶解无机碳现场高效提取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水中溶解无机碳现场高效提取系统,属于无机碳提取技术领域,包括水浴盆,所述水浴盆内可拆卸地水平安装有内板,所述内板上分布有样品插孔,用于对存储有水样本的反应器进行载放,所述反应器可拆卸地安装在金属接管下方,所述...
- 程鹏 谷华春 炊郁达
- 滇西南澜沧断裂带温泉溶解无机碳释放通量与成因
- 2024年
- 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为代表的大陆碰撞带是现今全球最为典型的构造活跃区之一,但该地区活动断裂深部碳来源和释放通量的总体研究程度仍然不足。滇西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内部发育一系列左旋和右旋走滑断层,地震活动频发,水热活动丰富。对滇西南澜沧断裂带及其周边12个温泉的水化学组成和氢—氧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温泉水为HCO_(3)-Na型,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并受到围岩矿物溶解和离子交换反应的影响。基于溶解无机碳浓度与碳同位素组成的质量平衡模型揭示了深部碳对溶解无机碳的贡献比例为46.9%~78.0%,结合温泉水流量估算得到澜沧断裂带深部碳释放通量约为440 t/a,进而推算得到滇西南地区溶解无机碳深部碳释放通量约为3×10^(4) t/a。澜沧断裂带附近温泉的深部碳比例和释放通量均明显高于远离断裂带的温泉,证实走滑断层对深源含碳流体的形成和释放起到主要控制作用,为进一步理解滇西南地区活动断裂带深部碳释放的机制与规模提供了参考资料。
- 靳宇飞刘伟刘燚张茂亮徐胜
- 关键词:流体地球化学温泉溶解无机碳
- 泸江流域水体溶解无机碳来源定量解析被引量:2
- 2024年
- 溶解无机碳(DIC)是研究流域水体碳循环的重要指标之一。泸江流域内岩溶断陷盆地发育,水文地质条件独特,是研究流域水体碳迁移转化的良好选区。为了研究泸江流域河流水体水化学类型及DIC的来源问题,分析了该流域雨季14个地表水点、8个暗河点、10个泉点的水化学和碳同位素采样数据。结果表明:(1)流域内水化学类型主要是HCO_(3)-Ca型,属于“碳酸盐岩风化型”;(2)通过分析离子关系图进一步确定了SO_(4)^(2-)与NO_(3)^(-)参与了流域岩石风化过程;(3)基于离子比值法计算得出,碳酸风化碳酸盐岩贡献比例平均为68.8%,硫酸/硝酸风化碳酸盐岩贡献比例平均为27.2%,硅酸盐岩风化对HCO_(3)^(-)贡献比例平均为3.9%,泸江流域水体岩石风化过程中,以碳酸风化碳酸盐岩为主;(4)根据碳同位素法验证,与实测值相比,暗河水和泉水理论平均值δ^(13)C_(DICTh)比较接近,而地表水则过于偏正,说明地表水中DIC来源不仅由岩石风化控制,还有河流水体内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相比较而言,地表河流处城镇化严重且存在明显农业活动,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
- 李丹阳张连凯李灿锋王晓宇王兴荣杨镇飞钱龙藤
- 关键词:水化学特征溶解无机碳碳同位素
- 杞麓湖孟氏螺蛳(Anularya mansuyi)壳体碳同位素记录的水体溶解无机碳变化
- 2024年
- 湖泊中腹足类壳体碳酸盐的碳同位素与水体溶解无机碳密切相关,是研究区域湖泊水体碳循环的重要材料之一。滇中地区湖泊众多,然而该区域湖泊中水体溶解无机碳的变化特征仍不清楚。孟氏螺蛳壳体为滇中湖泊特有属,本文通过对杞麓湖现生孟氏螺蛳壳体采集,并对其壳体沿生长方向开展碳酸盐δ~(13)C测试,尝试利用孟氏螺蛳壳体δ~(13)C分析杞麓湖水体溶解无机碳变化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孟氏螺蛳壳体δ~(13)C与壳体生长环境密切相关,QLH-A与QLH-B在母体环境中的δ~(13)C平均值分别为-3.78‰与-5.55‰,变化幅度分别为2.07‰与3.03‰;在湖泊水体环境中的δ~(13)C平均值分别为-2.90‰与-3.28‰,变化幅度分别为1.81‰与1.74‰。(2)孟氏螺蛳在湖泊水体环境中生长时,壳体δ~(13)C记录了湖泊水体DIC的δ~(13)C_(DIC)变化特征,揭示出杞麓湖水体DIC主要受大气交换和湖泊中生物系统共同影响,其δ~(13)C_(DIC)在季节尺度变化不显著。(3)杞麓湖湖泊中大量水生藻类的死亡引起的有机质分解将导致湖泊水体δ~(13)C_(DIC)发生显著偏负变化,据此推断壳体δ~(13)C记录的偏负变化与云南2013年大旱期事件吻合,揭示出孟氏螺蛳壳体δ~(13)C具有记录湖泊生态系统自身重大变化的潜力。孟氏螺蛳古螺壳在滇中湖泊广泛分布,本文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基于地层中的壳体识别地质历史时段滇中湖泊水体DIC特征及其湖泊生态系统的变化。
- 江戈平雷国良朱芸张文翔于源许丽红杜垚华李全聪孙婉婷
- 关键词:碳同位素
- 河流溶解无机碳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特征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河流是天然无机碳循环的重要通道。溶解无机碳(DIC)约占据河流碳通量的50%,近几十年来,分析DI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已成为示踪碳来源、追踪碳循环、指示碳动态变化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技术指标。介绍了DIC稳定碳同位素的测定方法,比较了不同的前处理方法,提出了稳定碳同位素的分析方法,总结了河流DI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分析了影响河流DIC浓度及δ^(13)C_(DIC)的重要因素,包括岩石风化作用、季节效应、土地利用类型、水生光合作用与脱气作用和人类活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的应用前景,对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可为我国DIC的碳循环过程以及河水补给端元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 刘浩雪李宇亮
- 关键词:河流稳定碳同位素碳循环
- 西南喀斯特地区水体溶解无机碳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 2024年
- 碳循环是地球主要物质循环之一,对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嘉陵江水系、乌江水系、赤水河水系及西江水系溶解无机碳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西南喀斯特地区水体溶解无机碳(DIC)与碳同位素(δ^(13)C_(DIC))的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其来源进行全域性视角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1)西南喀斯特地区水体DIC含量与δ^(13)C_(DIC)值在各水系之间存在差异性,具有显著时空分布特征,其中赤水河水系DIC含量(2.79mmol/L)与δ^(13)C_(DIC)值(-8.15‰)均最高,西江水系DIC含量(1.95mmol/L)与δ^(13)C_(DIC)值(-10.6‰)最低;(2)该地区DIC含量变化受到碳酸盐岩化学风化、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3)流域内DIC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风化与土壤CO_(2)。研究结果有助于推动河流流域溶解无机碳变化的研究,为我国水体碳循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张晓慧焦树林杨柳英韦宗校张文龙
- 关键词:西南喀斯特地区溶解无机碳稳定碳同位素影响因素
- 黄、东海秋季水体溶解无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 2024年
- 0引言海洋是重要的碳汇,空气中的CO_(2)持续通过海-气界面被水体吸收,在降低大气CO_(2)含量的同时也导致海水酸化,由此也导致水体中溶解无机碳(DIC)的13C同位素组成逐渐偏负[1]。全球不同海域因为初级生产力、水团循环的差异,导致其δ^(13)C组成差异显著。δ^(13)C也成为评估人为活动释放CO_(2)对海洋水体DIC影响程度的关键指标之一。
- 李艳霞杨凌霄
-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组成溶解无机碳初级生产力
- 广西会仙岩溶湿地水体主要离子和溶解无机碳来源及控制因素被引量:1
- 2024年
- 【研究目的】为查明会仙岩溶湿地水体主要离子和溶解无机碳(DIC)的来源及控制因素。【研究方法】于会仙岩溶湿地采集地下水和地表水样品,分析了水化学和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DIC)参数特征。【研究结果】会仙岩溶湿地大部分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为Ca−HCO_(3)。湿地水体Ca^(2+)、Mg^(2+)与HCO_(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溶蚀;NO_(3)^(−)主要来源为农业化肥和土壤有机氮的硝化;K^(+)、Na^(+)和Cl^(−)主要来源为化肥、粪肥和污水等;SO_(4)^(2−)主要来源为酸雨和硫铁矿的氧化。湿地地下水中DIC主要来源于土壤CO_(2)和碳酸盐岩矿物的溶解,据同位素质量平衡,计算结果显示约46%来自于土壤CO_(2),约54%来源于矿物本身的贡献。会仙岩溶湿地不完全是CO_(2)参与下碳酸盐岩风化的结果,含硫矿物、酸雨和人类活动来源的H_(2)SO_(4)作为侵蚀介质也参与碳酸盐岩的风化,此外,农业输入还原态氮肥的硝化作用不容忽视。湿地地表水中DIC主要来源于地下水,湿地地表水中δ^(13)CDIC值受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CO_(2)脱气的影响,组成较地下水相对富集偏正。【结论】水化学和δ^(13)CDIC可以帮助理解岩溶湿地的风化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同时还应结合湿地水文地质和人为活动等条件才能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 赵一邹胜章邹胜章蓝芙宁谢浩蓝芙宁
- 关键词:水化学
- 岩溶大深型水库水动力对溶解无机碳的影响研究 ——以洪家渡为例
- 石文红
相关作者
- 刘丛强

- 作品数:696被引量:8,952H指数:54
-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
-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稀土元素 氮同位素 同位素 碳同位素
- 李思亮

- 作品数:62被引量:777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碳同位素 氮同位素 溶解无机碳 地下水 碳
- 焦树林

- 作品数:96被引量:596H指数:13
-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喀斯特流域 水库 溶解无机碳 喀斯特地区 碳
- 蒲俊兵

- 作品数:86被引量:634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下河 岩溶 溶解无机碳 岩溶地下河 断陷盆地
- 李宁

- 作品数:183被引量:1,144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
- 研究主题:沉积物 氮 磷 地球化学特征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