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281篇“ 煤工尘肺“的相关文章
尘肺患者生命质量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职业性尘肺(以下简称“尘肺”)患者生命质量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重庆市奉节县404名尘肺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F-36量表》调查其生命质量情况。结果研究对象生命质量得分为(63.1±12.1)分;其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8个维度得分分别低于重庆市常模和全国常模(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尘肺患者年龄和尘肺病期别的增加,其生命质量均越差(P值均<0.01);居住地在城镇的尘肺患者的生命质量好于农村患者(P<0.01);离岗尘肺患者生命质量好于退休患者(P<0.01);吸烟、有并发症的尘肺患者的生命质量分别差于不吸烟和无并发症者(P值均<0.01)。结论年龄、现居住地、从业状态、吸烟、尘肺病期别和并发症均是尘肺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
王小皙汪婷古文彬赵奇王雪梅邱翠娟
关键词:生命质量煤工尘肺吸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尘肺患者肺灌洗回收液差异代谢物研究
2024年
[背景]通过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尘肺发生发展过程中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变化,探索其发病机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目的]研究尘肺患者肺灌洗回收液中代谢物的变化,探究尘肺疾病的代谢调节机制。[方法]以符合GBZ 70-2015《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中尘肺诊断标准,进行大容量肺灌洗手术治疗的尘肺患者作为病例组,以进行气管镜检查的气道狭窄患者为对照组。采集病例组肺灌洗回收液样本及对照组正常肺组织的肺灌洗回收液样本,过滤掉大颗粒杂质与黏液后留取上清液于−80℃冰箱冷冻保存备用。经过添加提取液、冷浴超声、高速离心等处理后,运用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技术检测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样本,得到尘肺患者的代谢谱图及相关数据。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出与尘肺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差异代谢产物,并进一步根据差异代谢物信息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中寻找其可能参与的代谢通路。[结果]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如体重、身高、年龄、龄等因素在尘肺壹期、贰期、叁期和对照组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尘肺壹期患者与对照组之间共筛选出48种差异代谢物,其中,上调差异代谢物14种,下调差异代谢物34种;尘肺贰期患者与对照组之间共筛选出66种差异代谢物,上调差异代谢物14种,下调差异代谢物有52种;尘肺叁期患者与对照组之间共筛选出63种差异代谢物,上调差异代谢物11种,下调差异代谢物有52种。经汇总分析,在上述比较组中均表达差异的代谢物,即可能与尘肺疾病发生有关的差异代谢物有36种,其中,上调差异代谢物11种,下调差异代谢物有25种。通过查询KEGG数据库共找到4条有意义的差异代谢通路,为亚油酸代谢通路、丙氨酸代谢通路、鞘脂代谢通路及甘油磷脂代谢通
马超逸李宝平沈福海孙治平陈刚马国宣赵永梅侯博文高丽妮李倩倩刘晓璐李欣宇
关键词:煤工尘肺肺泡灌洗液
尘肺患者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成像影像特征
2024年
[背景]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成像(MSCT)诊断尘肺时可作为胸片的辅助诊断,但目前已有的文献中少有尘肺肺间质影像与期别间相关性的研究。[目的]探讨尘肺及并发症的MSCT影像学表现及其分布特征,分析尘肺期别与肺间质病变的相关性,为尘肺肺间质病变提供可靠的影像诊断依据。[方法]本研究对象来自2022年6月—2023年6月于应急总医院职业病科筛选经尘肺诊断鉴定组确诊的1002例尘肺患者。应用MSCT检查,观察尘肺患者肺部各种异常的影像学表现以及与自身疾病有关的肺纤维化本质的疾病(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周围间质增厚、肺实质带状影,胸膜下线、小叶内间质增厚、蜂窝、胸膜下间质增厚)、尘肺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陈旧性肺结核、活动性肺结核、肺炎、肺不张、肺癌、支气管扩张)以及尘肺结节的密度、大小以及位置的分布,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本次研究中1002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0.71±6.87)岁,平均接尘时间(23.01±7.80)年。其中壹期患者470例,贰期患者422例,叁期患者110例。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周围间质增厚、肺实质带状影、小叶内间质增厚、胸膜下间质增厚、蜂窝在不同期别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圆形小阴影p、q、r型在不同期别尘肺患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类型包括实性结节、纯磨玻璃影结节和部分实性结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在不同期别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尘肺合并肺炎的分型中间质影和斑片合并间质影在不同期别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影像表现可以反映尘肺病情变化进展,并与尘肺的期别有一定的关系,有利于临床早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因此,在尘肺病诊断和治疗中,应重视胸部计算机体层成
李欣宇李宝平沈福海孙治平侯博文高丽妮李倩倩刘晓璐马超逸
关键词:煤工尘肺肺间质病变小阴影影像学特点
大鼠尘肺模型肺功能与炎症因子的变化特点
2024年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尘肺模型肺功能与炎症因子的变化特点。方法于2021年6月,将96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3、6个月对照组和染尘组(尘组、矽尘组、石英组),每组8只。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采用一次性非暴露式气管灌注法(1 ml/只),染尘组分别给予50 g/L尘、矽混合尘和石英尘悬浮液,对照组给予0.9%生理盐水溶液。灌注后满1、3、6个月时采用动物肺功能仪检测肺功能,随后全部处死大鼠并取肺组织和肺泡灌洗液,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细胞介素(IL)-1β、IL-18、IL-4和IL-10的含量。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处理和处理时间对相关指标的影响分析采用两因素[组间处理因素(4个水平)、观察时间因素(3个水平)]4×3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尘组大鼠肺组织出现斑,矽尘组大鼠肺组织出现斑和矽结节,石英组大鼠肺组织出现矽结节。与对照组比较,各染尘组大鼠用力肺活量(FVC)、第0.2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0.2)在组间处理和处理时间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随着染尘时间的增加,FVC、FEV 0.2在染尘3至6个月时明显下降,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在染尘1至3个月时明显下降(P<0.05)。各染尘组大鼠肺功能指标最低的是石英组,其次为矽尘组、尘组。各组大鼠促炎因子IL-18在组间处理和处理时间的主效应及交互效应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0.79、45.97、5.90,P均<0.001),且存在交互作用。各染尘组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含量最高的是石英组,其次为矽尘组、尘组。各组大鼠抗炎因子在组间处理和处理时间的主效应及交互效应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L-4:F=41.55、33.01、5.23,P=<0.001、<0.001、<0.001;IL-10:F=7.46、20.80、2.91,P=0.002、<0.001、0.024),且存在交互作用。各染尘组大鼠抗炎因子含量�
韩笑王天枢宋静王林平张慧芳路小婷
关键词:尘肺煤工尘肺肺功能促炎因子抗炎因子
尘肺患者的结核潜伏感染风险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尘肺结核潜伏感染风险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救治的尘肺患者80例,采用X线胸片和干扰素释放试验(QuantiFERON-TB GOLD,QFT)筛查结核潜伏感染情况,通过病历档案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此类患者结核潜伏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尘肺患者结核潜伏感染率为63.75%,划作结核潜伏感染组、无结核潜伏感染组分别有51例和29例。两组在种、作场所通风情况和吸烟频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混合种、作场所通风情况差是尘肺结核潜伏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尘肺结核潜伏感染风险较高,混合种、作场所通风情况差是尘肺结核潜伏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尘肺患者结核预防意识,降低感染风险。
肖泽蕾陈峭
关键词:煤工尘肺
尘肺患者肺结节检出状况和高危结节危险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尘肺患者发生肺结节的检出状况及危险因素,并基于CT定量分析明确高危结节的CT参数及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在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住院的尘肺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进行CT定量参数分析,了解肺结节发生的危险因素,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和ROC曲线明确高危结节筛查的CT参数及诊断效能。结果156例患者中,尘肺壹期124例(79.5%),尘肺贰期28例(18.0%),尘肺叁期4例(2.6%)。低危肺结节患者86例(55.1%),高危结节患者9例(5.8%)。高危结节的平均直径、最大横截面积明显高于非高危结节(Z=-2.690、-2.836,P<0.05),最小CT值显著低于非高危结节(Z=2.994,P<0.05)。影响患者发生高危结节的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最小CT值在模型中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5.897,P<0.05)。预测高危结节的ROC曲线表明,平均直径(AUC 0.775,灵敏度77.8%、特异度79.2%)、最小CT值(AUC 0.807,灵敏度77.8%、特异度76.6%)、最大横截面积(AUC 0.790,灵敏度77.8%、特异度83.1%)具有预测高危结节的价值。结论半数以上尘肺患者检出肺结节,采用CT定量分析以平均直径、最小CT值、最大横截面积为参数指标可评估尘肺患者的高危结节,临床中应予以关注。
杭文璐李婉君许乘铭薄芸周贤梅马雷
关键词:煤工尘肺肺结节
尘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再次急性加重的临床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尘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院1年再次急性加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确诊为尘肺合并慢阻肺的患者,在出院时进行基本情况调查、在出院后12个月调查其急性加重情况。并根据其是否急性加重分为对照组及急性加重组,并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共入选220例患者,随访12个月82例患者出现急性加重;随访12个月与尘肺合并慢阻肺急性加重相关的因素有:年龄、病程、过去1年是否出现频繁急性加重、生存质量评分(CAT)、FVC及FEV_(1)、咳嗽、咳痰评分(P<0.05);过去1年出现频发急性加重(OR=3.932,95 CI:1.931~8.008)、病程≥10年(OR=1.589,95 CI:1.367~1.946)、CAT积分≥10分(OR=1.004,95 CI:1.001~1.007)以及低FVC值(OR=0.626,95 CI:0.398~0.985)是尘肺合并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临床中若能够早识别影响尘肺合并慢阻肺再次急性加重的因素并重视这些因素,有望能够减少尘肺合并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陈学昂李云王东昕
关键词:煤工尘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汉防己甲素治疗后尘肺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特征
2024年
[背景]尘肺病是目前我国广泛存在的职业病,作为肺部疾病的一种,其病理损害主要为肺部不可逆的纤维化改变。目前有多项研究显示,尘肺等肺部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有密切的联系。[目的]基于16S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观察尘肺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及服用汉防己甲素(粉防己碱)治疗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于2023年4—7月,纳入就诊于应急总医院职业病科门诊共80例尘肺患者。所有患者均服用汉防己甲素片治疗4周。同期设健康对照24例。汉防己甲素片治疗前为A组,治疗后为B组,健康人群为C组。治疗前后分别收集粪便样本,利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基于V3-V4平台,检测患者治疗后的肠道菌群变化。[结果]治疗前A组、治疗后B组与健康人群C组对比发现门水平及属水平优势菌群相同,治疗后B组与健康人群C组中拟杆菌门、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及粪杆菌属相对丰度均高于治疗前A组,放线菌门、布劳特氏菌属及罗姆布次菌属相对丰度均低于治疗前A组(均P<0.05)。健康人群C组在梭菌属、巨单胞菌属及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上均低于治疗前A组与治疗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ha多样性分析示:A组Chao1指数高于C组(P<0.01)。与治疗前A组相比:治疗后B组Shannon指数均升高,壹期患者中Simpson指数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ao1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贰期和叁期患者Chao1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尘肺A组与健康人群C组间菌群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期治疗前后菌群结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正交最小二乘法分析(PLS-DA)显示A组与C组、治疗前后A组与B组存在明显的组间差异。LEfSe分析显示治疗后在壹期、贰期和叁期中发现对差异贡献显著标志物基本一致,主要为
刘晓璐李宝平沈福海孙治平赵永梅侯博文高丽妮李倩倩李欣宇马超逸
关键词:尘肺病煤工尘肺肠道菌群
尘肺患病危险因素及外周血中细胞焦亡的机制研究
2024年
目的探索尘肺患病的危险因素,揭示细胞焦亡在尘肺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子机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潜在的诊断生物标志物。方法将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进行尘肺诊断的疑似职业病劳动者纳入研究,其中尘肺壹期患者77例、贰期患者10例、叁期患者6例,对照组为无尘肺病劳动者(49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信息,采集血样测定血常规和血生化结果,测量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水平。结合临床检查结果,进行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尘肺的影响因素。同时检测血细胞中细胞焦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揭示尘肺发病的分子机制。结果142名研究对象均为男性,年龄为(51.65±6.31)岁,龄为(15.94±9.38)年,各组研究对象的烟龄(F=4.95,P=0.003)和午休分布(H=8.84,P=0.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尘肺壹期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高于尘肺贰期,尘肺叁期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其他3组(P<0.05)。尘肺壹期患者的总胆红素水平和间接胆红素水平高于对照组,而尘肺贰期的红细胞沉降率高于其他3组(P<0.05);尘肺叁期的IL-18和IL-1β水平高于其他3组(P<0.05)。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烟龄(OR=1.03,95%CI:1.00~1.06)和IL-1β水平(OR=4.61,95%CI:1.59~13.32)是尘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对照组比较,尘肺叁期患者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消化道皮肤素D蛋白(GSDMD)、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4(Caspase-4)等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烟龄是尘肺的危险因素,IL-1β可能是诊断尘肺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且细胞焦亡在尘肺的外周炎症发展中可能发挥作用。
夏伟薛茂强杨成新单蕾牛强何平
关键词:尘肺煤工尘肺白细胞介素1Β
CT阈值分割法联合肺功能指标诊断早期尘肺的价值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CT阈值分割法联合肺功能指标对早期尘肺(CWP)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职业病防治所诊断的Ⅰ期CWP组133例和无尘肺组64例人的临床、肺功能及肺部HRCT影像资料,基于密度阈值分割法得到CT值分别≤-950 HU、-950 HU~-700 HU、-700 HU~-200 HU、>-200 HU的肺容积比(%AA)及所占肺容积、肺总容积(TLV);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肺功能指标和高分辨率CT(HRCT)定量参数的差异,将有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其对早期CWP的诊断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尘年限、肺功能指标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HRCT定量参数%AA-700~-200是矿接尘人群发生早期CWP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接尘年限联合肺功能指标MMEF、HRCT定量参数%AA-700~-200以及接尘年限、肺功能指标联合HRCT定量参数诊断早期CW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7(95%CI:0.930~0.984)、0.807(95%CI:0.747~0.867)和0.926(95%CI:0.890~0.963),最终三者联合诊断的效能显著优于单独诊断(P<0.05),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0%和95.3%。结论接尘年限、肺功能指标MMEF联合HRCT定量参数%AA-700~-200对早期CWP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王莉张倩王灵杰岳华杰石彩云张新日卫阳阳张华
关键词:煤工尘肺肺功能

相关作者

袁宝军
作品数:128被引量:478H指数:11
供职机构:开滦总医院
研究主题:煤工尘肺 患者血清 煤工尘肺患者 矽肺 白细胞介素
蔡淑琪
作品数:42被引量:60H指数:6
供职机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研究主题:煤工尘肺 尘肺 化学预防 并发 煤工
陈东进
作品数:59被引量:142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
研究主题:煤工尘肺 结核 矽肺结核 肺结核 结核病人
曹香府
作品数:30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研究主题:煤工尘肺 煤工尘肺患者 尘肺 化学预防 脉压
李超
作品数:54被引量:151H指数:7
供职机构:开滦总医院
研究主题:煤工尘肺 煤工尘肺患者 矽肺 肺功能 淋巴细胞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