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0篇“ 燕山西段“的相关文章
- 燕山西段岩溶地下水勘查研究
- 2024年
- 科学合理的勘查地下水资源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寥观需要。与常规直流电法相比,激发极化方法具有多参数的显著特点,利用有关等参数综合分析,可以确定岩溶发育程度判别岩溶连通性解决岩溶区找水问题。并运用实例加以说明提高岩溶区找水的物探应用效果。阳眷镇地处蔚县西北部,地属丘陵地带,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400m,地表落差极大,难以存储水资源。通过水文地质调查,确定找水方向为赋存于断裂中的岩溶水,通过对比分析论证多个靶区条件,成功实施一眼高质量的水源井,单井涌水量>30m/h,解决了该镇人畜饮水困难。
- 孟国旺
- 关键词:激发极化缺水含水层
- 燕山西段元古界下马岭组层序地层特征及地层格架
- 2023年
- 以野外露头观察和室内详细研究为基础,结合沉积模式和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系统分析了燕山西段下马岭组的沉积特征,进行了单剖面层序地层划分。燕山西段下马岭组以陆源碎屑滨浅海沉积为主,部分地区发育少量碳酸盐岩夹层。涿鹿盘到底剖面是研究区下马岭组发育最全的剖面,可以识别出2个三级层序(S.1和S.2),都由海侵体系域、早期高水位体系域和晚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延庆千沟剖面下马岭组三分性不明显,仅可以划分出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两部分。由于构造抬升破坏,下马岭组在赤城大岭堡剖面仅保留海侵体系域。通过空间上的大范围追索和对比,建立了燕山西段下马岭组的层序地层格架,为燕山地区前寒武纪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 林东升张立伟汪凯
- 关键词:燕山西段沉积相层序地层学地层格架
- 燕山西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特征与古构造应力场
- <正>燕山构造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北部,具有长期且复杂的演化历史,且在中生代期间发生了强烈构造变形、大规模火山活动以及相变剧烈的沉积作用,因而一直受到广大地质研究者的关注。自燕山运动(Wong,1927,1929)提出以来,...
- 林逸张长厚
- 关键词: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构造应力场燕山西段
- 文献传递
- 燕山西段雾迷山组层序地层格架及古地理演化被引量:3
- 2014年
- 以野外露头观察和室内详细研究为基础,结合沉积模式和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系统分析了燕山西段雾迷山组的沉积相特征,进行了单剖面的层序地层划分。燕山西段雾迷山组以环潮坪型碳酸盐沉积为主,陆源碎屑贫乏,叠层石非常发育。在延庆千沟剖面可以识别出26个三级层序,并进一步归为6个二级层序(S.1—S.6)。每个三级层序三分性明显,都由海侵体系域(TST)、早期高水位体系域(EHST)和晚期高水位体系域(LHST)组成。通过空间上的大范围追索和对比,建立了燕山西段雾迷山组的层序地层格架,绘制了其中5个主要阶段的栅状图(S.2—S.6),并且根据二级层序所表征的沉积相带空间展布初步恢复了雾迷山组沉积期的古地理环境,编制了相应的古地理图(S.2—S.6)。雾迷山组一、二段沉积期古地理环境表现为缓慢海侵,到三、四段沉积期海域范围达到最大值,随后在五、六段沉积期发生海退作用,沉积相带逐渐向沉降中心收缩,海域范围明显缩小。
- 郭荣涛
- 关键词:燕山西段雾迷山组层序地层学地层格架
- 燕山西段蔡家营-御道口断裂带的地质特征及其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被引量:11
- 2011年
- 野外实地考察和钻探工作证实,位于燕山西段的蔡家营-御道口断裂带是在早期EW向基底断裂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扭裂带,由一系列NEE向断层斜列组成,对早白垩世早期张家口组三段长英质火山岩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该断裂带与NNW向断裂交切形成的断块控制了铀及多金属矿床(点)的分布,使铀矿床(点)具有约为15km或30km的等间距展布特征。这些特征表明,受断裂构造控制的断块构造是有利的铀成矿构造,是燕山火山岩带寻找铀矿值得重视的一种控矿构造组合。
- 姜山潘家永段力高井明任伟龙张子龙王卫国
- 关键词:燕山西段断块构造铀成矿
- 燕山西段及北京西山晚中生代逆冲构造格局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54
- 2006年
- 燕山西段及北京西山晚中生代逆冲构造集中分布于三个NE向带状区域中,三个带状区域的间隔约为60km,延伸长度自东向西依次减小,呈现出明显的逆冲构造发育的三角形区域。三角形区域的北界为“内蒙地轴”南缘断裂西段,南西界与中元古代早期古盆地构造边界一致,东南部边界则与华北克拉通基底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部碰撞造山带的东部边界大致吻合。逆冲构造具有基底卷入的厚皮构造与盖层内部的薄皮构造共存的构造属性,上盘运动方向总体指向NW,逆冲构造变形主要发生在140~130Ma。逆冲后伸展构造变形以发育在主要逆冲构造后侧为主,并利用先存构造薄弱带。先存构造薄弱带在有利区域构造应力和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导致的构造活化,可能是燕山板内构造变形的重要机制之一。主要逆冲变形前后均有大规模岩浆活动的构造-岩浆时空组合表明,收缩构造造成地壳加厚及由此引发的深部地壳重熔,难以作为统一的机制对这些特征进行合理阐释,需要有其他方式的深部热物质与能量的参与。北京西山霞云岭-长操、教军场-大安山以及马兰-胡林等逆冲断层,是一个统一的大规模的逆冲构造的不同组成部分,具典型、连续的断坪-断坡结构,它形成于髫髻山组(148~146Ma)之后、南窖闪长岩(128Ma)侵入之前,而不是“印支期(或更早)”,它与南大寨-八宝山逆冲构造构成北京西山晚中生代逆冲构造格局。区域性的NW-SE向收缩构造作用及南大寨-八宝山逆冲构造上覆岩席的构造加载,可能是北京西山的蓝晶石带和硬绿泥石带为代表的高压动力变质作用的基本构造原因。
- 张长厚张勇李海龙吴淦国王根厚徐德斌肖伟峰戴凛
- 关键词:逆冲断层
- 燕山西段侏罗-白垩纪侵入活动时间序列及其地质意义
- 本文所称燕山西段系指河北隆化-天津蓟县一线以西,赤城-怀来以东,隆化-丰宁以南,河北官厅-北京南口-天津蓟县一线以北的地域.该区内于侏罗-白垩纪(燕山期)发育广泛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八达岭杂岩带、雾灵山-千层背、大海坨等著...
- 夏希凡汪洋姬广义
- 关键词:燕山西段侏罗-白垩纪花岗岩体锆石U-PB测年时间序列
- 文献传递
- 燕山西段及太行山区长城系底界的讨论被引量:4
- 2002年
- 对燕山型长城系底部层位存在有不同的认识 ,从含钾盆地、大红峪海侵超覆、团山子组海进或海退的问题提出长城系底部地层属于大红峪组的观点。大红峪期时 ,燕山地区只存在一个含钾盆地 ,造成多层含钾页岩沉积 ,而串岭沟组不含钾。以前所划各组段的海侵超覆实为大红峪组的海侵超覆 ,是兴城运动在燕山西段的反映 ,其底部有明显的相变特征。由此把燕山西段及太行山区长城系底部层位重新划为大红峪组 ,则团山子组存在的不协调现象也就迎刃而解。同时还认为昌平德胜口剖面与青龙大杖子剖面几可逐层对比 ,阳原牛坊沟剖面与代表“青龙上升”的剖面相似 。
- 林晓辉吴昌华
- 关键词:长城系中新元古代
- 燕山西段及邻区新生代构造一地貌演化
- 该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从山脉层状地貌、盆地沉积演化、区域火山活动、活动断层分析和热年代不余款种角度燕山西段及邻区的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化进行剖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区域地质背景;二、新生代区域地质特征;三、新生代断裂活...
- 吴中海
- 关键词:新生代火山
- 文献传递
- 燕山西段印支运动的探讨被引量:2
- 1996年
- 本文根据近年来区调新资料分析研究,初步证实了印支运动在燕山西段下花园地区的客观存在。该运动发生在晚三叠世杏石口组形成之前,运动方向是来自南北方向的强烈挤压,致使本区中新元古代─古生代寒武纪地层发生明显褶皱和断裂,并伴有中基性岩脉侵入。该构造运动对后期侏罗纪煤系地层的发育、分布和构造变化起着控制作用。
- 田立富胡华斌胡胜军杨竹森朱才伐
- 关键词:燕山西段印支运动
相关作者
- 胡胜军

- 作品数:3被引量:3H指数:2
- 供职机构:石家庄经济学院资源学院
- 研究主题:燕山西段 地层 晚三叠世 印支运动 青白口纪
- 田立富

- 作品数:22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石家庄经济学院
- 研究主题:二叠系 燕山西段 地层 孢粉组合 沉积环境
- 胡华斌

- 作品数:45被引量:784H指数:14
- 供职机构:石家庄经济学院
- 研究主题:幔枝构造 地幔热柱 成矿作用 成矿流体 金矿床
- 张长厚

- 作品数:61被引量:789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 研究主题:中生代 燕山板内造山带 逆冲构造 中段 板内造山带
- 朱才伐

- 作品数:14被引量:27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研究主题:二叠系 化石 中寒武世 管状化石 燕山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