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4篇“ 牙本质粘结系统“的相关文章
牙本质粘结系统相关性能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随着技术的进步,牙本质粘结系统向着操作简便化、功能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虽然相关性能得到不断提高,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和不足。该文就当代牙本质粘结系统相关性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罗攀施春梅
关键词:牙本质粘结系统粘结强度渗漏细胞毒性
五种牙本质粘结系统微拉伸强度的比较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自酸蚀牙本质粘结系统粘结强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4种自酸蚀粘结系统Clearfil S3Bond,i Bond,Clearfil SE Bond,XenoⅢ,1种全酸蚀粘结系统Single Bond2,用微拉伸法测试这些粘结系统粘结强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全酸蚀粘结剂Single Bond2的微拉伸强度最高,与自酸蚀粘结粘结强度有显著差异(P<0.05)。自酸蚀粘结剂i Bond,S3Bond,XenoⅢ两两之间粘结强度无显著差异(P>0.05)。SE Bond的粘结强度显著高于i Bond,S3Bond和XenoⅢ(P<0.05)。结论第五代牙本质粘结剂具有较强的粘结强度,但第七代牙本质粘结剂临床操作更为方便。
郭彤陈吉华方明
关键词:粘结牙本质
不同牙本质粘结系统粘结界面纳米渗漏的比较研究
2010年
目的:观察5种牙本质粘结系统粘结界面纳米渗漏。方法:选取25颗无龋坏成人恒磨,随机分为5组;选择4种自酸蚀粘结系统Clearfil S3Bond、i Bond、Clearfil SE Bond、XenoⅢ和1种全酸蚀粘结系统Single Bond2,每组分别应用其中1种粘结系统进行粘结处理。在透射电镜(TEM)下观察牙本质粘结界面的纳米渗漏。结果:应用Single Bond2、XenoⅢ分别与应用Clearfil S3 Bond、i Bond和Clearfil SE Bond比较,牙本质粘接界面的纳米渗漏值差异均显著(P<0.05);自酸蚀粘结剂i Bond、Clearfil S3Bond和Clearfil SE Bond间比较,纳米渗漏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Single Bond2与XenoⅢ比较,纳米渗漏值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5种牙本质粘结系统牙本质界面均存在纳米渗漏,自酸蚀粘结技术需进一步完善。
郭彤黄蕾陈吉华方明
关键词:粘结系统纳米渗漏透射电镜
不同牙本质粘结系统处理后的釉质表面及粘结界面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观察不同牙本质粘结系统处理釉质后,釉质表面和粘结界面的超微结构特点。方法选取人离体下第三磨14颗,湿性打磨颊面釉质。随机选择6颗,分别使用全酸蚀牙本质粘结系统AdperTMSingleBond2(SB2)、一步法自酸蚀牙本质粘结系统ClearfilS3Bond(CS3)和iBondGI(IB)与光固化复合树脂粘结釉质。硬组织切片,扫描电镜观察各粘结系统釉质粘结界面形态特点。另8颗,随机分4组,对照组不再做任何处理,另3组分别用SB2的酸蚀剂(35%磷酸)、CS3和IB处理釉质表面,扫描电镜观察釉质表面形态特点。结果 SB2的酸蚀剂酸蚀釉质表面后,脱矿明显,形成典型的蜂窝状结构;SB2粘结剂在釉质粘结界面形成密集的树脂突,长约5μm;CS3和IB对釉质的脱矿较弱,与釉质粘结界面无明显的树脂突形成。结论自酸蚀粘结系统CS3和IB与釉质粘结界面的超微结构和全酸蚀粘结系统SB2相比较存在明显差异。
宣玮侯本祥臧滔
关键词:牙本质粘结系统牙釉质
5种牙本质粘结系统粘结强度的比较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用微拉伸粘结强度检测法评价5种不同类型的牙本质粘结系统与正常牙本质粘结强度,用体视显微镜分析其断裂类型。方法选择25颗正畸治疗拔除的健康前磨,去除面釉质层,随机均分为5组。选用5种牙本质粘结系统:传统三步法全酸蚀粘结系统All-Bond2组、两步法全酸蚀粘结系统Prime&BondNT组、两步法自酸蚀粘结系统Fluoro-Bond组、一步法自酸蚀粘结系统XenoⅢ组和一步法自酸蚀粘结系统iBond组,分别用于暴露的表层牙本质面上,再用蓝色复合树脂恢复冠至要求高度。用低速锯将齿片切为横截面积约0.81mm2的长方体状样本,用微拉伸测试仪检测其粘结强度,加载速度为1mm/min。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样本断端形态。用SPSS11.5对微拉伸粘结强度测试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种牙本质粘结系统的微拉伸粘结强度分别为All-Bond2组(28.74±5.15)MPa,Prime&BondNT组(25.85±3.37)MPa、Fluoro-Bond组(20.60±2.96)MPa、Xeno组(22.93±3.97)MPa、iBond组(25.67±4.72)MPa。All-Bond2组的微拉伸粘结强度与Prime&BondNT组测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高于Fluoro-Bond组、Xeno组和iBond组,后两者的测值间差异无显著性,Fluoro-Bond组和Xeno组亦无显著差异。体视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样本的断裂类型都是粘结面型断裂。结论5种牙本质粘结系统与正常牙本质粘结强度存在差异,All-Bond2的粘结强度最高,但临床操作复杂,技术要求较高;XenoⅢ、iBond使用方法较简单,对髓的影响可能较小。
郑铁丽黄翠张智星
关键词:牙本质粘结强度
牙本质粘结系统处理釉质表面及粘结界面扫描电镜观察
目的: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牙本质粘结系统处理釉质表面的超微结构特点,观察牙本质粘结系统与釉质粘结界面的超微结构特点。方法:选取人离体下第三磨6颗,用600目砂纸打磨颊面釉质面直至获得平整釉质表面。随机选择3颗,分别使用全...
宣玮侯本祥
关键词:牙本质粘结系统微结构粘结界面扫描电镜观察
文献传递
牙本质粘结系统处理釉质表面及粘结界面扫描电镜观察
目的: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牙本质粘结系统处理釉质表面的超微结构特点,观察牙本质粘结系统与釉质粘结界面的超微结构特点。方法:选取人离体下第三磨6颗,用600目砂纸打磨颊面釉质面直至获得平整釉质表面。随机选择3颗,分别使用全...
宣玮侯本祥
关键词:牙本质粘结系统微结构扫描电镜观察粘结界面
文献传递
冷热循环对牙本质粘结系统釉质粘结强度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评价冷热循环对牙本质粘结系统釉质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人离体下颌第三磨20颗,使用600目砂纸打磨颊面釉质,分别使用全酸蚀粘结系统AdperTM Single Bond2(SB2)、两步法自酸蚀粘结系统Clearfil SE Bond(CSE)、一步法自酸蚀粘结系统ClearfilS3Bond(CS3)和iBondGI(IB)进行粘结。实验组冷热循环3000次后测定微拉伸粘结强度,对照组不做冷热循环处理直接测试。结果实验组冷热循环后,各粘结系统粘结强度均有所下降,但与对照组相比,仅IB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中SB2和CSE的粘结强度相近,明显高于CS3和IB。结论不同牙本质粘结系统釉质的粘结强度存在差异。冷热循环3000次可导致一步法自酸蚀粘结系统IB与釉质粘结强度显著性下降。
宣玮侯本祥
关键词:牙本质粘结系统牙釉质微拉伸粘结强度
牙本质粘结系统釉质和牙本质粘结性能的研究
本文分为两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牙本质粘结系统釉质、牙本质粘结界面的微观形态学观察。 1.牙本质粘结系统处理釉质表面及粘结界面扫描电镜观察。 目的: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牙本质粘结系统处理釉...
宣玮
关键词:牙本质粘结系统牙釉质粘结界面微拉伸粘结强度
文献传递
牙本质粘结系统治疗牙本质过敏的临床评价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评价牙本质粘结系统(SingleBond,3M,StPaul,MN,USA)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86例患者348个患随机分成三组:实验Ⅰ组用SingleBond进行脱敏治疗;实验Ⅱ组用30%磷酸处理过敏区15秒后用SingeBond进行脱敏治疗;对照组用75%氟化纳甘油脱敏。分别比较治疗后即刻、一周、一个月的疗效。结果实验Ⅰ、Ⅱ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Ⅱ组有效率高于实验Ⅰ组(P<0.01),1周后复查,结果亦然。1月后复查,实验Ⅱ组有效率高于实验Ⅰ组及对照组,实验Ⅰ组与对照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酸蚀处理过敏区SingleBord用于治疗牙本质过敏症中短期疗效确切。
苏淑娟
关键词:牙本质粘结系统牙本质过敏症

相关作者

宣玮
作品数:15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研究主题:牙本质粘结系统 牙釉质 扫描电镜观察 粘结界面 慢性牙周炎
侯本祥
作品数:389被引量:1,395H指数:20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根管治疗 根尖周炎 根管内 体外研究 慢性根尖周炎
郑铁丽
作品数:30被引量:108H指数:7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牙本质 自酸蚀 粘接强度 微拉伸粘接强度 两步法
张智星
作品数:31被引量:133H指数:7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研究主题:可注射 Β-磷酸三钙 牙本质 毒性研究 细胞毒性
黄翠
作品数:147被引量:820H指数:14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研究主题:牙本质 口腔 粘接 口腔医学 牙本质粘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