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96篇“ 环流模式“的相关文章
- 全球海洋环流模式研究进展
- 2024年
- 全球海洋环流模式是地球系统数值模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气候预估和海洋环境预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系统回顾了全球海洋环流模式的发展历程,并综述了该领域近年来的重要科技进展,涵盖了动力框架、物理过程参数化以及软硬件环境配置三大核心内容。在动力框架方面,主要探讨了水平离散方法、垂直坐标方案以及变分辨率技术的最新发展;在物理过程方面,重点关注了中尺度、亚中尺度和边界层混合参数化的进展;在软硬件配置方面,讨论了异构计算架构和人工智能在该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前景。特别介绍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海洋环流模式LICOM的进展。基于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为我国全面推进完全自主的全球海洋环流模式的研发战略和长远规划提出了建议。
- 谢经纬刘海龙郑伟鹏郑伟鹏马金峰林鹏飞于子棚于江风白佳慧
- 关键词:全球海洋环流模式动力框架高分辨率
- 海洋环流模式的并行I/O优化研究
- 2024年
- 极端气象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如何有效应对未来极端环境变化,更关乎国际竞争。因此,发展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球系统模式推动气候变化研究至关重要。随着模式精度和分辨率的不断提高,I/O性能已成为制约模式计算效率和可扩展性的瓶颈。选取典型的海洋环流模式LICOM3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天河HPC系统,详细测试和分析了模式的I/O逻辑过程,发现在3K进程规模下I/O可占整体运行时间一半以上,是限制模式计算性能的关键因素。为此,设计并实现了主要输出过程的MPI-IO并行优化方案,显著提升了模式运行效率,基本解决了模式I/O瓶颈。测试结果表明,MPI-IO并行优化方案将输出时间占比从48.58%降到2.44%,将输出带宽提升到6.21 GB/s,约是原程序的14倍。此外,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并行I/O性能的因素,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 李云龙祝子杰孟祥飞朱小谦林鹏飞刘海龙李庚
- 关键词:海洋环流模式
- 火星大气环流模式下尘卷风起沙参数化方法、设备及介质
- 本发明涉及一种火星大气环流模式下尘卷风起沙参数化方法、设备及介质,该方法包括:对模式中尘卷风起沙量表达式新增一个可变的尘卷风起沙效率调节参数devil_r,用来调控模拟尘卷风起沙量;对尘卷风起沙效率调节参数devil_r...
- 王超李志远童小华谢欢冯永玖许雄柳思聪金雁敏叶真陈鹏
- 1960-2020年东北黑土区水蚀动力因子时空格局及其对主要大气海洋环流模式的响应
- 2024年
- [目的]研究东北黑土区水蚀动力因子的时空格局及其对大气海洋环流模式的响应,对区域极端降水事件诱发的土壤侵蚀防治有重要意义。[方法]选用降雨侵蚀力(R)、暴雨雨量(R 50p)、极端强降水量(R 95p)、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R 5d)表征水蚀动力因子,基于1960-2020年逐日降雨数据,采用滑动平均、小波分析、Sen斜率估计法、Mann-Kendall检验方法,分析1960-2020年东北黑土区水蚀动力因子的时空格局,解析水蚀动力因子对大气海洋环流模式的响应。[结果](1)东北黑土区的年降雨侵蚀力(R)为1145.36~3575.94(MJ·mm)/(hm^(2)·h·a),暴雨雨量(R 50p)为73.17~197.86 mm,极端强降水量(R 95p)为265.81~566.35 mm;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R 5d)为69.67~124.95 mm。(2)东北黑土区4个水蚀动力因子在1960-2000年均呈不显著上升趋势,且均未发生整体突变,但2015年后上升趋势明显,表明研究区发生降雨侵蚀的潜在可能性增加。4个水蚀动力因子均存在以约44年为主周期,29年为小周期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并经历高低交替2次振荡过程。(3)各水蚀动力因子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南高北低,东西两侧低中部高的特征,各指标的最大值出现在长白山-完达山山地丘陵区,最小值出现在呼伦贝尔丘陵平原区。(4)东亚夏季风指数(EASMI)是对东北黑土区水蚀动力因子影响最显著的单一环流模式,北极涛动(AO)和多元ENSO-南方涛动指数(MEI)可以通过影响东亚夏季风间接影响水蚀动力因子。东亚夏季风指数-南海夏季风指数叠加(EASMI-SCSSMI)对各水蚀动力因子的影响均为最显著(ΔPSAC>5%);而东亚夏季风指数、南海夏季风指数和多元ENSO-南方涛动的大气海洋环流模式仅对降雨侵蚀力(R)影响显著(ΔPSAC>5%)。[结论]东北黑土区水蚀动力时空格局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东亚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等,需关注2014年后水蚀动力增强带来的潜在水蚀危害。
- 高晓玉郑粉莉郑粉莉郑润禾付金霞付金霞刘刚张加琼
- 关键词:东北黑土区极端降水
- 近61年东北黑土区风蚀气候指标时空格局及其对大气海洋环流模式的响应
- 2024年
- [目的]研究东北黑土区风蚀气候指标的时空格局及其对大气海洋环流模式的响应,对区域土壤风蚀预警和防治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5 m/s的起沙风速发生频次、逐日最大风速、逐日极大风速、风蚀气候因子4个指标,基于1960—2020年逐日风速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滑动平均、Mann-Kendall检验和相干分析等方法,分析1960—2020年东北黑土区春季(3—5月)风蚀气候指标的时空格局,解析风蚀气候指标对大气海洋环流模式的响应。[结果]东北黑土区1960—2020年春季起沙风速发生频次为5~30次/季,逐日最大风速为6.1~8.7 m/s,逐日极大风速为9.8~12.2 m/s,风蚀气候因子为19.5~101.1。东北黑土区4个风蚀气候指标的月际变化趋势为4月>5月>3月;除逐日极大风速外,起沙风速发生频次、逐日最大风速和风蚀气候因子年际变化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且在1990年左右发生显著突变,但2014年以后风蚀气候指标上升趋势明显。东北黑土区各风蚀气候指标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递增后递减的空间分布,地形是影响风蚀气候指标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亚洲极涡强度(AVPII)是对东北黑土区春季风蚀气候指标影响的最显著的单一环流模式,太平洋-北美遥相关指数(PNA)也对风蚀气候指标产生显著影响,但风蚀气候指标与2个环流模式叠加(AVPII-PNA)呈现不显著的相关关系,而APVII-PNA-AO大气海洋3环流模式叠加对起沙风速发生频次的影响显著。2014年以后东北黑土区各风蚀气候指标快速上升趋势明显,亚洲极涡强度、太平洋-北美遥相关指数对风蚀气候指标影响显著。[结论]东北黑土区风蚀气候指标时空格局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风速、地形和大气海洋环流模式,需关注2014年后风蚀动力增强带来的潜在风蚀危害。
- 胡文韬郑粉莉郑粉莉郑润禾付金霞付金霞李志
- 关键词:东北黑土区
- 一种新型三环流模式交交换流器及其控制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种新型三环流模式交交换流器,包括第一桥臂、第二桥臂、第三桥臂、第四桥臂、第五桥臂、第六桥臂和第七桥臂;第一桥臂的一端同时与第二桥臂的一端和第七桥臂的一端相连,第二桥臂的另一端与第三桥臂的一端相连,第三桥臂的另...
- 严通煜叶荣林毅闫书豪杨晓东孟永庆吴威唐雨晨
- 一种大气环流模式动力框架的三维剖分方法和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气环流模式动力框架的三维剖分方法和系统包括:建立具有直角坐标结构的三维模拟空间作为大气环流模式动力框架,且三维模拟空间的x轴对应地球的纬度,y轴对应地球的经度,z轴对应地球的大气高度;将三维模拟空间剖分...
- 李士刚吴保东张贺张云泉张明华
- 一种用于海洋环流模式的σ-Z-σ混合坐标系构建方法及系统
- 本发明属于海洋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海洋环流模式的σ‑Z‑σ混合坐标系构建方法及系统,包括以下步骤:σ‑Z‑σ混合坐标系下的控制方程组推导;建立数值计算体系;进行不同坐标层间的变量交换。本发明既提高了模式贴海面和贴...
- 庄展鹏宋振亚舒启王刚
- 面向鲲鹏处理器的海洋环流模式性能优化方法研究
- 黄建
- 大气及海洋环流模式动力学框架的适定性研究
- 本书紧跟时代潮流,关注地球科学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对大气环流模型和洋流模型进行研究。本书介绍了大气和海洋环流模式动力学框架对应的初边值问题,并给出了相关的适定性结论,包括不同外源强迫条件下的大气动力学方程组初边值问题整体...
- 连汝续作
相关作者
- 张铭

- 作品数:195被引量:805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EOF分析 暴雨 谱函数 大气环流模式
- 俞永强

- 作品数:102被引量:853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气候系统模式 数值模拟 LASG 海气相互作用 海洋环流模式
- 刘海龙

- 作品数:71被引量:341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LASG 海洋环流模式 海洋模式 气候系统模式 数值模拟
- 张学洪

- 作品数:71被引量:795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海洋环流模式 海气耦合模式 温盐环流 环流
- 曾庆存

- 作品数:247被引量:2,188H指数:2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模式 季风 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