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91篇“ 环流特征“的相关文章
- 影响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的大气环流特征及大气外强迫因子
- 2025年
- 利用观测和再分析数据,探讨了2013~2020年影响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异常和大气外强迫因子,结果表明: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的主导模态表现出明显的全区一致型特征,且以我国中东部地区变化为主。与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增加相关的环流异常主要是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低层气旋性环流和低压异常,该环流能减弱气候态水汽输送,减少大气水汽比湿,并通过增强太阳辐射和抑制湿清除作用从而增加近地表臭氧浓度。通过分析大气外强迫因子我们发现,显著影响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及相应大气环流异常的强迫因子主要是夏季海洋性大陆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分布,其冷暖状态能通过调节越赤道Hadley环流异常从而改变局地环流并进一步影响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海洋性大陆海温具有较好的持续性且能提前2个月与随后我国夏季臭氧浓度产生显著联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该海温因子来对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进行一定的可预测性研究。
- 张脉惠荀尚培霍彦峰霍彦峰何彬方吴文玉何彬方张宏群
- 关键词:臭氧浓度大气环流
- 云南昭通市横江流域暴雨面雨量的时空分布及环流特征
- 2025年
- 利用2013—2022年横江流域云南昭通市段降水资料,通过泰森多边形方法计算面雨量,分析横江流域暴雨面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选取25次典型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环流分型,并对每一种环流形势的典型个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横江流域暴雨主要出现在5—9月,关河流域出现暴雨的频次最高;横江流域暴雨可分为高空槽影响型、两高辐合影响型、西行台风影响型和西南涡影响型,大部分暴雨过程都发生在夜间到早晨,具有影响范围广、致灾性强的特点,短时强降水特征突出;因天气系统的季节性变化、高低空配置和物理量等因素,以上4种类型暴雨发生的月份、强降水落区和持续时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 何娟赵军学肖莎曾清川
- 关键词:面雨量环流分型
- 西南雨季降水异常大气环流特征
- 2024年
- 为了研究造成西南雨季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特征,利用西南地区81个气象站1960~2022年的逐日气象降水量观测数据和同期NCEP/NCAR逐月再分析数据集,水平分辨率为2.5˚ × 2.5˚,运用合成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等现代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对西南地区63年来雨季降水异常的高低层大气环流场、其他物理量场以及水汽输送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西南雨季降水空间分布不均,雨季降水三个大值区,分别位于四川省中部雅安、峨眉山和乐山一带,云南南部地区以及云南西部地区,且多雨区和少雨区呈交替分布。西南雨季降水长期变化趋势呈微弱递减的趋势,且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总的来说降水偏多年主要集中在70年代以前,偏少年集中在2005年以后,西南地区降水有一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 多雨年南亚高压较常年偏弱,南支槽活跃,贝加尔湖高压增强,整体为经向环流,西南地区产生显著的西南风异常,有利于对西南地区的水汽输送,有利于降水。少雨年南亚高压较往年偏强,高压中心偏东,整体为纬向环流,中南半岛西北风异常风场形势不利于孟加拉湾水汽向西南地区的输送,会导致降水偏少。西南雨季的垂直运动具有区域性,多雨年在云南西南部和四川东部垂直运动较强。少雨年在四川东部垂直运动较强。3) 多雨年孟加拉湾中部存在一气旋性距平水汽输送,其南侧有显著的西南向水汽通量输送带,说明孟加拉湾南部对西南地区的水汽输送加强。在两广和湖南一带有反气旋性距平水汽输送,南侧存在东南向水汽通量距平,表明来自南海的水汽向贵州、重庆及四川东部输送加强。西南地区多雨年的水汽通量散度距平从南向北表现为“辐合–辐散–辐合”的空间分布,水汽汇集的大值区位于四川东部和云南的南部。少雨年云南存在气旋性水汽通量距平,印度半岛东部有反气�
- 李璘琪毛文书彭育华
- 关键词:降水异常环流形势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
- 黔南州冰雹天气环流特征分析
- 2024年
- 【目的】为了建立黔南地区冰雹发生前天气背景流型配置和T-logP图形态本地化天气概念模型。【方法】选取2006—2022年黔南30次降雹事件,运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对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以地面流型为主、高低空流型为辅,黔南地区冰雹事件发生前天气类型可分为热低压辐合型、高架雷暴型和冷锋低槽(切变)型3类。【结论】3类天气分型特征如下:(1)热低压辐合型降雹高频次区域为黔南中北部,高架雷暴型降雹高频次区域为黔南中部,冷锋低槽(切变)型降雹高频次区域为黔南中南部;(2)T-logP图形态共有4种,分别为漏斗无梭形、无漏斗梭形、小漏斗梭形、大漏斗梭形,热低压辐合型以大漏斗梭形为主,高架雷暴型以漏斗无梭形为主,冷锋低槽(切变)型以无漏斗梭形为主。
- 黄麟媛罗喜平罗雄赵杰莫乙冬
- 关键词:冰雹天气环流
- 内蒙古冬季异常低温的分布类型及环流特征
- 2024年
- 应用内蒙古104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1961—2018年冬季12、1、2月平均温度资料和美国NEC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资料,统计分析了内蒙古冬季逐月异常低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流特征。(1)定义了异常低温和分区标准,共有6种异常低温分布类型;(2)全区性异常低温为主,占51.5%;最少是中部型,只占1.5%;(3)随着气候变暖,冬季极端低温气候事件呈现减少趋势,但进入21世纪又呈增加趋势;(4)500 hPa高度场以一脊一槽型为主,槽脊的位置、强度和冷空气路径决定了异常低温的空间分布;(5)在环流特征量上也有一定的反应,可以作为预测参考依据。
- 刘玉玲刘志辉
- 关键词:环流型
- 长江流域持续性强降水的多尺度环流特征
- 持续性强降水具有很强的致灾性,尤其是在我国长江流域,造成了严重的流域性洪涝灾害,威胁人民的生活生产以及生命安全。持续性强降水事件造成的洪水往往与雨带的空间范围密切相关,本文从多尺度环流和降水落区出发,研究了持续性强降水的...
- 杨雅涵
- 关键词: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
- 基于精细化观测的揭阳市台风降水分布及环流特征分析
- 2024年
- 基于2013—2022年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下同;包括1个登陆香港地区)及台风影响期间揭阳市85个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5的0.25°×0.25°环流数据,应用统计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台风造成的揭阳市降水的时空精细化分布特征和环流特征。结果表明:2013—2022年登陆广东的台风造成揭阳市平均面雨量(揭阳市85个气象观测站录得雨量的平均值,下同)为245.6 mm/a,2018年为10年间最多,平均面雨量达455.2 mm;降水月际变化呈单峰型分布,主峰出现在8月,平均面雨量为100.5 mm。不同登陆路径造成的揭阳市降水分布特征不同:台风东路登陆时揭阳市平均面雨量最大,其次是西路登陆,中路登陆时平均面雨量最小,平均面雨量分别为90.3 mm、76.2 mm、58.3 mm;台风西路登陆时1 h最大降雨量最大,其次是东路,中路登陆时1 h最大降雨量最小,分别为92.2 mm、89.6 mm、64.7 mm。台风不同路径登陆时,揭阳市强降水中心(面雨量超过100 mm的区域,下同)的位置不同,随着登陆路径的西移依次往西移,东路登陆时最强降水中心出现在普宁东南部下架山汤坑水库到惠来东北部河林乡一带,中路登陆时最强降水中心出现在揭西五经富、五云、普宁鲘溪乡等地区,西路登陆时出现在普宁军埠、揭西河婆等地区,3个最强降水中心都处在山脉的迎风坡。不同登陆路径的台风环流形势特征不同:台风东路登陆时,揭阳市处于台风中心附近环流场中,降水重点是台风本体降水;台风中路登陆时,以台风外围环流及副热带高压西南侧不稳定降水为主;台风西路登陆时,揭阳市附近处于偏南气流转东南气流的气旋性弯曲处,有利于水汽的辐合。在三种路径登陆的台风影响下,揭阳市降水量东路的>西路的>中路的,台风西路和中路登陆时,揭阳市受其外围环流影响,降水量的大小与台风登�
- 林巧美陈裕强卢尉夏云陈裕壮
- 关键词:精细化台风降水环流形势
- 近60年金沙江流域雨季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环流特征
- 2024年
- 基于1961~2021年中国大陆格点化降水数据(CN05.1)分析了金沙江流域雨季(5~10月)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金沙江流域上游南部、中游以及流域下游的南部(A区),雨季总降水量存在减少趋势,流域上游中部和下游的西北部地区(C区)雨季降水有显著增加趋势,而流域上游的北部(B区)雨季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并不明显,表明流域不同分区在雨季降水长期变化趋势上存在显著的不同。在年际变化尺度上,1961~2012年期间A区与C区雨季降水变化存在显著正相关,呈同位相变化;但在2013年以后,A区和C区降水变化趋势呈反位相,且降水趋势变化的差异主要出现在6月。进一步合成分析表明,1961~2012年期间对应于A区和C区的降水偏多年(偏少年),金沙江流域上空对流层中低层为来自西太平洋的气旋性(反气旋)风场异常,而高层为反气旋(气旋性)风场异常,有利于流域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偏少)。2013年之后,研究发现在流域上空的对流层中低层,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在流域南部形成反气旋风场异常,并在流域北部与来自鄂霍茨克海的气旋性风场异常的偏北风辐合;对流层高层为反气旋风场异常,这有利于流域北部降水偏多,而南部降水偏少。
- 蒋燕周彬彬詹艳玲王有香张贺林朝晖田凤云陈凯张聪通
- 关键词:年际变化大气环流异常金沙江流域
- 2018年浙江梅雨降水异常偏少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前兆信号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2018年浙江梅雨降水异常偏少,梅雨期平均环流特征欧亚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偏东偏北,东亚高空急流偏北,浙江以南缺少低空急流的支持,不利于形成持续降水。6月上、中旬水汽输送不足、南北气流辐合较弱、东亚高空急流偏南、南海夏季风偏强、印度季风偏弱是梅雨开始偏晚的重要原因。梅汛期主要形成了三次降水过程(过程Ⅰ、过程Ⅱ和过程Ⅲ)和一次降水间歇过程,过程Ⅰ和过程Ⅱ表现为南北气流辐合型降水,过程Ⅲ为台风降水。系统分析了与不同过程相对应的大尺度环流及其演变特征,发现由于冷空气活动偏弱、南海夏季风偏强、西南水汽输送偏弱,过程Ⅰ的强度强于过程Ⅱ。在环流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与浙江梅雨有密切关联的海洋、大气和陆面信号,发现对该年梅雨异常偏弱有重要指示意义的前兆信号为冬、春季Ni?o关键区海温指数为正异常且北太平洋中部海温呈现负异常、冬季西南印度洋海温为正异常、春季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冰偏少、4-5月南半球环状模指数和北极涛动指数分别处于正位相和负位相。基于浙江梅雨序列,依托相关系数和同号率两个指标筛选出从前冬到春季稳定维持或有所增强的气候信号,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多因子综合判别、联合诊断三种方法分别构造可冬季发布和春季发布的梅雨预测模型,发现线性模型整体上能够较好地预测梅雨降水距平,特别是对降水偏少情形指示意义突出。
- 马浩陈伯民樊高峰刘学华肖晶晶高大伟殷悦
- 关键词:降水过程前兆信号
- 西南地区冬季低温冰冻雨雪事件异常的大尺度环流特征
- 2024年
- 本文利用国家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日降水数据以及ERA5、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主要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及合成分析法对西南地区冬季低温冰冻雨雪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异常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西南地区低温冰冻雨雪事件存在一个“偏多–偏少”的年代际振荡特征,在1994年左右发生突变,从21世纪开始呈现显著下降趋势。2) 事件发生区域主要在川西高原至贵州中部一带,贵州中部一带在1月频次最多,到2月频次减少,同时川西高原发生频次增多。3) 在事件多发年,贝加尔湖到中国江淮地区为异常气旋式环流,我国南海到西南华南地区为异常西伸高压环流系统,沿异常气旋式环流西侧南下的冷空气与异常高压环流西北侧的暖湿空气在西南地区汇合,形成低温雨雪天气。相反,在少发年,大气环流场的变化特征与多发年呈相反变化态势,不利于低温冰冻雨雪事件的发生。
- 向楠冉红玲蔡成瑶张李娟周明飞
相关作者
- 王谦谦

- 作品数:136被引量:1,564H指数:26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研究主题:降水异常 数值模拟 大气环流 海温异常 江淮梅雨期
- 时兴合

- 作品数:140被引量:1,212H指数:21
- 供职机构:青海省气候中心
-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雪灾 环流特征 黄河上游 气候
- 程红军

- 作品数:38被引量:42H指数:5
- 供职机构:吉林省气候中心
- 研究主题:环流特征 夏季 春季 气候特点 降水过程
- 张庆云

- 作品数:109被引量:3,481H指数:3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夏季 环流 大气环流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 蔡霞

- 作品数:58被引量:93H指数:6
- 供职机构:朔州市气象局
- 研究主题:大气环流 环流特征分析 气温 春季降水 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