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87篇“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的相关文章
河西走廊地区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优质高产制种技术被引量:2
2016年
本文针对在杂交油菜制种过程中影响种子质量与产量的各种因素,提出了解决种子质量与产量提升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辛克卿王明琴王建堂郭志浩孙瑞杰
关键词:杂交油菜制种栽培技术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陕油20的选育被引量:1
2015年
陕油20是利用甘蓝型双低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47A和双低恢复系N 105C杂交选育而成的三系杂交种。于2012—2013年通过陕西省区试和生产试验,2012年陕油20平均单产2 722.5kg/hm^2,对照秦优10号平均单产2 563.5kg/hm^2,比对照增产6.2%;2013年平均单产3 040.5kg/hm^2,对照秦优10号平均单产2892kg/hm^2,比对照增产5.1%;2年平均单产2881.5kg/hm^2,比对照增产5.5%。2013年陕油20参加陕西省陕南灌区生产试验,平均单产为3189kg/hm^2,对照秦优10号平均单产为3108kg/hm^2,比对照增产2.6%。该品种高产、优质、适应性广、适合机械化收获。芥酸含量0.12%,硫甙含量28.39μmol/g,含油率41.42%-5.46%。
刘创社刘绚霞董振生李家成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杂交种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陕油18的选育
2013年
陕油18是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12A与恢复系1521C配制的甘蓝型双低三系杂交种。具有杂种优势强,综合农艺性状好,品质优,丰产性好,抗寒、抗倒伏、抗(耐)病性强等特点。适宜在陕西关中地区及同类生态区种植。
郭永华董军刚董振生刘创社解芳宁严自斌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三系杂交种选育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金农油1号的生态适应性分析
2013年
应用2005~2007年贵州省油菜区域试验资料,对金农油1号进行产量联合方差、回归系数及生态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金龙油1号综合性状好,丰产稳产性较强,在有利环境条件下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属于高产稳产类品种,具有广泛适应性,适宜贵州省内各油菜产区和与贵州生态相类似的长江流域油菜产区推广种植。
张瑞茂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生态适应性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益油1号的选育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86 A与恢复系6958 R组配育成的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益油1号(原名NR 168,下同)于2009年通过贵州省区试和生产试验,在贵州省区试中平均单产180.88 kg/667 m2,比对照油研10号平均增产14.44%(极显著)分别居2008年B组第3位和2009年A组第5位,最低年份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0.18%,15点次试验,13点增产,2点减产,增产8%以上点次达80%;平均产油量77.34 kg/667m2,比对照平均增产11.57%,最低年份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油7.41%。生产试验平均单产161.89 kg/667 m2,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0.65%。全生育期区试平均219.5 d,比对照油研10号早2.5 d,生产试验全生育期222.8 d,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5 d。植株紧凑,株高适中,在贵州省生态和耕作栽培条件下,株高167.7 cm,一次有效分枝位64.3 cm,一次有效分枝数8.6个,主序长58.1 cm,主序有效角80.2角,着果密度1.4个/cm,单株有效角434.0个,角粒数19.95粒,千粒重3.74 g。抗倒性强、抗寒性强,抗(耐)菌核病、病毒病能力与对照油研10号相当。含油率42.76%,芥酸平均0.3%,硫苷28.3μmol/(g.饼),种子蛋白质24.82%。是一个既适宜育苗移栽,又适宜免耕或半免耕直播(密窝点播、条播、撒播)等轻简高效栽培典的高效杂交油菜新品种,也是目前油菜生产上最需要和受欢迎的杂交油菜新品种。
张瑞茂李敏钟永先陈大伦刘永伦胡腾文唐相群余长水罗勇
关键词:甘蓝型杂交油菜选育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制种原理及技术规程被引量:2
2010年
在对天祝县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制种技术原理和规程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在海拔2040~2500m栽培的甘蓝型油菜杂交制种技术规程。
刘国栋
关键词:规程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南油杂1号的选育
2010年
南油杂1号(代号03杂716)是用不育系南A7、恢复系98R配组育成的双低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新品种。2006-2007年参加四川省油菜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2346.75kg/hm2,分别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6.92%、比对照川油21增产10.44%,平均芥酸<0.05%、硫苷21.5μmol/g(饼)、含油量42.15%;2007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2009年参加全国(长江中游区)油菜区试,两年平均产量2507.7kg/hm2,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6.36%,平均芥酸含量为0、硫苷20.24μmol/g(饼)、含油量42.22%;200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文凤君邓武明陈胜荣阳小虎赵昌斌唐丽
关键词:杂交油菜双低选育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金农油1号的选育被引量:5
2009年
利用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7274A与恢复系5735R组配育成的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金农油1号(原名油YL053),于2007年12月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该品种2年区试平均产量为181.4 kg/667m2,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2.02%,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66.27 kg/667m2,比对照增产10.59%,居C组第1位;全生育期平均222.9 d,比对照早0.6 d。含油率43.83%,芥酸0.2%,硫甙18.84μmol/(g.饼),种子蛋白质20.97%。抗倒性、抗寒性强,耐菌核病。
张瑞茂李敏汤晓华陈大伦郑治红
关键词:甘蓝型杂交油菜选育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宁杂15号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被引量:2
2009年
宁杂15号是以MICM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宁A7为母本和双低恢复系N131为父本育成的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新品种。宁杂15号在2004—2005年度江苏省杂交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07.38kg/667m2,比对照宁杂一号增产11.06%,2005—2006年度省区试平均产量182.56kg/667m2,比对照宁杂一号增产8.07%,增产均达到极显显著水平,省区试两年平均产油量比宁杂一号增产9.31%。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81.45kg/667m2,比对照宁杂一号增产7.09%。宁杂15号高产、稳产,综合性状好,抗(耐)病性强,成熟期适中,双低品质符合国家双低标准,是江苏省审定的第一个可用于油蔬两用栽培的杂交油菜新品种。本文介绍宁杂15号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浦惠明戚存扣张洁夫高建芹陈新军陈松龙卫华陈锋顾慧胡茂龙
关键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杂交油菜油蔬两用栽培技术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浔油8号”(JG518)的选育
2008年
浔油8号系江西省九江市农科所和贵州省油菜研究所利用隐性核不育系501A与恢复系C168配组育成的高产优质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2005~2007年在江西省区域试验中表现出产量潜力大、品质优、适应性广、抗性较强等特点。并于2008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沈福生张瑞茂江满霞张玉玲王由法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双低选育

相关作者

戚存扣
作品数:294被引量:1,857H指数:26
供职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甘蓝型油菜 油菜 甘蓝型 选育 杂交油菜
浦惠明
作品数:296被引量:1,528H指数:22
供职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油菜 甘蓝型油菜 甘蓝型 选育 杂交油菜
傅寿仲
作品数:145被引量:1,221H指数:23
供职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油菜 甘蓝型油菜 甘蓝型 选育 育种
张洁夫
作品数:308被引量:1,531H指数:24
供职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油菜 甘蓝型油菜 甘蓝型 选育 杂交油菜
张瑞茂
作品数:116被引量:359H指数:11
供职机构: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甘蓝型油菜 选育 油菜 甘蓝型 杂交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