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04篇“ 生殖健康教育“的相关文章
- 生殖健康教育被引量:2
- 1996年
- 生殖健康教育江亦曼一、生殖健康教育的意义近年来,国际上提出的生殖健康的概念正在被人们日益重视和接受。开罗人发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对生殖健康的定义、内涵、实现生殖健康的目标和措施都作了详尽的论述。不难看出,生殖健康是一个包含了计划生育、妇幼保健、防止...
- 江亦曼
- 关键词:生殖健康教育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生殖生理妇女权利国家计生委
- 父母文化程度对子女生殖健康教育及性态度、性行为的影响分析
- 2025年
- 目的:了解大一新生生殖健康教育现状,分析父母文化程度对子女生殖健康教育及性态度、性行为的影响。方法:于2019—2022年连续4年多阶段分层随机抽取江苏省20所高校的33944名江苏籍大一新生,通过自制问卷在线调查大一新生生殖健康教育现状及性态度、性行为状况。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父母文化程度对子女生殖健康教育及性态度、性行为的影响。结果:子女生殖健康教育得分与父亲文化程度和母亲文化程度均呈正相关(均P<0.001)。父母文化程度对子女性态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父亲文化程度(β=-1.05,t=-3.429)为硕士及以上时,相对父亲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子女首次发生性行为的年龄提前。结论:父母文化程度对子女生殖健康教育与性态度及行为的影响存在知行不一的情况,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促进其形成正确的性态度和养成健康的性行为。
- 张进陈笑艳吕玉梅李小杉谈冰心李妍慧叶雨秀卫艺璇邹弈萱
- 关键词:父母文化程度生殖健康健康教育知信行
- “医学同伴”模式在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医学同伴”模式在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西安市4所高校的857名大学生,对其进行匿名问卷调查,了解其对于各类生殖健康教育模式的效果感知及对同伴教育模式的认知情况。结果大学生对课堂讲授、新媒体、专家宣讲、同伴教育的感知度分别为56.7%、80.7%、73.0%,以及92.3%;“医学同伴”模式在专业性、经验性、指导性、包容性上的接受度分别为92.6%、88.1%、90.5%,以及84.5%,远高于传统同伴教育模式(χ^(2)分别为148.9、355.3、269.5,以及60.9,P<0.01),但参与过“医学同伴”教育活动的大学生仅占8.5%。结论首先,大学生对同伴教育模式在生殖健康干预中的接受度和认知度较高;其次,传统同伴教育模式在专业性、经验性、指导性、包容性四个维度上同样存在明显不足,表现为实践操作、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偏差;再次,应重视“医学同伴”模式在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充分利用区域医学院校资源,吸纳、组织、培训具有专业医学知识、与大学生年龄相仿的医学院校学生、年轻住院医师等,形成同伴教育团队,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务实性,从根本上保障同伴教育在大学生生殖健康干预领域效能的发挥。
- 王玮薛艳高丽李雪兰李春芳
- 关键词: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
- 同伴教育在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以“知性懂性守护青春健康”项目为例
- 近年来,艾滋病毒感染人群年轻化,女大学生非意愿妊娠比例增加,婚前同居及婚前性行为被广泛认可,以及各种性侵、性骚扰等社会事件的频发都引发了各种讨论和思考。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同时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成熟阶段,如果...
- 鲍智颖
- 关键词: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同伴教育
- 基于大学生需求的生殖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及效果分析
- 2024年
- 目的了解综合大学开设“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素质拓展选修课的教学效果,为相关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根据文献综述和学生访谈结果,于2022年3月至5月在湖北宜昌某高校开设“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课程。在开课前及课程学习结束后,评估学生对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结果课程学习结束后,大学生掌握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正确率显著高于开课前(P<0.001)。超过95%的大学生认为学习到了生殖健康相关知识。词汇云结果提示,大学生认为通过学习有利于生殖健康的维护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结论生殖健康课程能提高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学生满意度较高,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生殖健康教育。
- 杨怀洁姚瑶易成郑文斐
- 关键词:生殖健康大学生课程
- 南京某高校开设生殖健康教育课的调查研究
- 2024年
- 目的:了解大学生选修生殖健康通识课后的知晓率和需求情况,为高校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依据。方法:对某高校两学期选修生殖健康课的大学生进行课程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选课大学生以大一(48.6%)、大二(37.1%)为多,75%学生上课前对生殖健康知识不了解,99.3%学生接受大学期间恋爱,52.9%学生支持婚前性行为,15.7%学生已发生过性行为,26.4%学生和父母讨论过相关话题。绝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认识意外怀孕、性病和人流的危害及预防措施。女生比男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更为客观中立(P<0.05)。65.9%的学生认为目前所开课程内容已经足够,100%学生认为应在大学中开设生殖健康课程。结论:大学生对生殖健康内容知晓率较低,对相关知识需求率较高。
- 胡燕任慕兰于红沈杨
- 关键词:大学生生殖健康恋爱
- 育龄女性生殖健康教育干预对提升其自我保护意识的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与分析育龄女性生殖健康教育干预对提升其自我保护意识的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9月—2022年12月在榆林市妇幼保健院进行生殖干预的120例育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传统组,每组各60例。传统组给予常规干预措施,研究组在传统组干预措施的基础上给予生殖健康教育干预,两组干预观察时间均为6个月,记录与比较两组生殖健康认知评分、健康行为占比、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干预6个月后的生殖健康认知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干预6个月后的生殖健康认知评分与传统组相比也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的定期清洗阴道与外阴、注重经期卫生、合理处理白带异常、健康性生活行为等占比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的干预满意度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育龄女性生殖健康教育干预能提升其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生殖健康认知评分,提高干预满意度,也可提高育龄女性的生活质量。
- 杜云霞钟磊
- 关键词:育龄女性自我保护意识满意度经期卫生
- 高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体系探讨被引量:1
- 2023年
- 性与生殖健康是人类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和社会的健康与幸福有着深远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高校作为年轻人的集中地,承担着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重要职责。本文旨在探讨构建一个有效的高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体系,通过分析教育现状,强调提高学生性知识水平和培养健康态度的必要性;讨论教育体系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多方面的教育内容;提出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并对教育体系进行评价与反思,强调评价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的展望。通过加强高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 孙继红
- 关键词:健康教育性健康生殖健康高校
- 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研究的文献分析
- 2023年
- 高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已被普遍认可,实践者和研究者都在努力提升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效果。本文系统回顾2018年以来的相关研究,发现高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干预对象已关注到特定人群,干预的形式更为多样,结局的选择和测量更多元,现有研究均报告了积极的干预结果。但现有研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和分组、干预方案的构建、结局变量及其测量工具和偏倚控制方面仍存在不足。未来应加强研究设计的科学性,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干预方案的可推广性。
- 张静李卫宁
- 关键词: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
- 关注青春期发育 加强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被引量:1
- 2023年
- 中国青少年青春期发育总体呈现长期提前趋势。随着青春期发育的不断提前和性观念的逐渐开放,首次性行为出现低龄化趋势,青少年正在面临非意愿妊娠、性传播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多重健康威胁,性教育、性与生殖健康服务供需缺口巨大。本文全面梳理了青少年青春期发育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性与生殖健康服务体系面临的挑战,认为向青少年提供更早、更全面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和相关卫生服务的意义日益凸显,亟需建立多部门合作的、新技术手段加持和多方资源助力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服务体系,共同关注青春期发育,加强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
- 宋逸
- 关键词:青少年青春期发育性教育生殖健康
相关作者
- 楼超华

- 作品数:180被引量:1,212H指数:19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研究主题:青少年 生殖健康 影响因素 性教育 性行为
- 高尔生

- 作品数:374被引量:2,909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生殖健康 影响因素 性教育 避孕 性行为
- 余小鸣

- 作品数:185被引量:1,872H指数:2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
- 研究主题:青少年 健康教育 中学生 生殖健康 性行为
- 孙晓明

- 作品数:54被引量:245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京邮电大学
- 研究主题:生殖健康 计划生育 生殖健康教育 计划生育服务 艾滋病
- 程艳

- 作品数:35被引量:224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家庭暴力 流动人口 已婚育龄妇女 媒体 未婚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