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0067篇“ 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文章
- 几株丁酸梭菌生长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2025年
- 从生理生化特征、生长特性、抑菌性能、丁酸产量、人工胃肠液耐受性等方面对7株丁酸梭菌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7株丁酸梭菌均具有产丁酸能力,37℃培养24 h,产量最高为菌株CB-5,4191.4 mg/L,最低为CB-3,2315.85 mg/L;在抑菌性测试中均表现出拮抗性,其中对Staphylococcus aureus,菌株CB-a具有显著拮抗性,而CB-4拮抗性较弱;人工胃液处理2 h,菌株CB-a耐受性最强,存活率达75.00%,CB-5表现最弱,仅6.30%;人工肠液处理1.5 h,菌株CB-5耐受最强,存活率为49.34%,而CB-4存活率为2.61%.不同丁酸梭菌,其生物学特征有较大差异,综合比较菌株CB-a最佳,为优异丁酸梭菌的选育提供了技术参考。
- 胡远亮吴立卓张娅琴易洪斌孙国平刘军冯艳丽余翔董卫卫
- 关键词:丁酸梭菌益生菌生物学特性耐受性
- 重组猪胰蛋白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鉴定
- 2025年
- 目的制备重组猪胰蛋白酶(recombinant porcine trypsin,RPT)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以期为后续RPT检测产品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CR法扩增PT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28a(+)-RPT,进行菌落PCR及测序鉴定。将原核表达质粒转化感受态E.coli 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及Ni-NTA亲和层析纯化获得RPT。通过杂交瘤技术将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与经RPT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进行融合,筛选出稳定分泌特异性RPT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注入小鼠腹腔,制备腹水,ELISA法筛选阳性单克隆抗体,并进行效价、亚型、抗原结合特性及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经菌落PCR及测序鉴定,原核表达质粒pET-28a(+)-RPT构建正确。RPT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4000,主要以可溶形式存在于上清中,纯化后纯度达90%以上。筛选获得2株阳性单克隆抗体,分别为RPT-4A5C5和RPT-4D6D11,效价均>1∶1280000;均为IgG1亚型,抗体轻链均为Kappa链;均可与RPT及天然PT发生特异性反应,与重组羧肽酶B蛋白(recombinant carboxypeptidase B,RCPB)、重组肠激酶蛋白(recombinant enterokinase,REK)、精子蛋白10(sperm protein 10,SP10)及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无明显交叉反应。结论经原核系统表达了RPT,并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了高效价、高特异性的RPT单克隆抗体。
- 张婷婷刘晓安少朋徐轸王鹏李素霞
- 关键词:原核表达基因重组单克隆抗体生物学特征
- 不同促生菌剂对柴达木枸杞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2025年
- 为探究有机肥配施促生菌剂对柴达木地区高垄栽培有机枸杞生长发育及土壤性状的影响,以诺木洪实验区枸杞‘宁杞7-8号’为试验材料,设对照(CK,施有机肥)、有机肥配施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胶冻样芽孢杆菌4种不同促生菌剂,共5个处理,比较不同处理对有机枸杞生长及其栽培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有机肥配施促生菌剂可不同程度提升枸杞的树高、地径、SPAD值、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P n)等参数,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处理下树高、根系活力、P n和单株产量较CK提升最高,增幅分别为13.4%、46.7%、37.1%和36.3%;不同菌剂处理均明显降低了土壤pH值、电导率和微生物碳氮比,胶冻样芽孢杆菌处理效果最明显,较CK分别降低9.0%、51.9%和45.3%。不同菌剂处理还可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较CK分别增加26.3%和9.8%,土壤脲酶活性和微生物总数较CK分别增加35.7%和26.6%。通过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出有机肥配施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对柴达木有机枸杞栽培土壤的肥力水平促进效果最佳。
- 保善存吕亮雨龙启辰樊光辉
- 关键词:枸杞
- 杜鹃兰种子共生萌发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 2025年
- 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是珍稀中药材山慈菇基原之一,以假鳞茎入药,其种子细小且不含胚乳,需要合适的共生真菌为其提供营养物质才能完成种子萌发过程。本研究以分离自杜鹃兰根部的共生真菌(DJL1)为研究对象,结合形态特征和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鉴定该真菌为白假小鬼伞Coprinellus disseminatus。从碳源、氮源、pH和温度4个方面对该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并从中选出3个较优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该菌株生长的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酵母膏,最适培养温度为25℃,最适pH为7.0。该研究结果为白假小鬼伞真菌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 赵小红雷美艳韩量蒲潇韦中强肖波
- 关键词:共生真菌种子萌发生物学特性
- 东津河宽鳍鱲生物学特性研究
- 2025年
- 为了解东津河中宽鳍鱲的生物学特性,对其详细的调查和研究。通过实地采样、形态测量、年龄鉴定等方法,分析了宽鳍鱲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年龄结构、繁殖特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宽鳍鱲在东津河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其生物学特性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可为东津河的生态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俞爱萍陶兆开朱园贞
- 关键词:宽鳍鱲生物学特性
- 抗菌肽LL-1的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 2025年
- [目的]获得抗菌肽LL-1的完整基因序列,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抗菌效果,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抗菌肽药物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通过桃蛀螟转录组测序和比对分析发现一种抗菌肽,命名为LL-1。通过RACE扩增技术获得其完整基因序列,从而推导其氨基酸序列。通过多重序列比对,获得其裂解后的成熟多肽并进行化学合成。通过建立大肠杆菌感染鸡肉模型,评价LL-1的抑菌效果,并检测其耐盐和耐高温特性。[结果]LL-1基因全长474 bp, ORF长192 bp,编码63个氨基酸残基,成熟的LL-1含有39个氨基酸残基,为天蚕素抗菌肽。50 mg/kg的LL-1能极显著抑制大肠杆菌在鸡肉中增殖(P<0.01)。耐温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在4~50℃范围内,温度对抗菌肽LL-1的抑菌效果没有显著影响;与37℃相比,当100℃处理1 h后,抗菌肽LL-1的抑菌活性显著降低(P<0.05)。耐盐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在0~200 mmol/L NaCl溶液处理后,抗菌肽LL-1的抑菌效果未出现显著变化(P>0.05)。[结论]抗菌肽LL-1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及抗菌活性,具有开发成新型药物的潜力。
- 周玲玲王宇航李亦菲柴永乐张明亮张元臣连凯琪
- 关键词:抗菌肽化学合成生物学特性抗菌效果
- 长白山牛皮杜鹃ERM真菌Hyaloscypha hepaticicola及其生物学特性
- 2025年
- 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aureum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苔原带优势植被之一,为适应高山苔原带的贫瘠土壤和寒冷气候条件,其与部分土壤真菌形成的欧石南菌根ericoid mycorrhiza(ERM)为其生长和繁殖发挥了关键生态功能。本文以分离自长白山苔原带牛皮杜鹃根系的2株常见的ERM真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形态学观察和ITS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及其系统进化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并利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通过形态学和rDNA ITS序列分析,2个菌株均鉴定为苔生晶杯菌Hyaloscypha hepaticicola。该菌最适培养条件为:葡萄糖为碳源,酵母粉为氮源,温度为20℃,pH 4,全黑暗培养。该菌适宜在相对低温和偏酸环境生长,与其在长白山苔原带生长的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存在紧密联系。本研究为苔生晶杯菌及其他ERM真菌的深入研究和资源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 苏丹许榕凡孙晓东戴冠华吕国忠杨红
- 关键词:分子鉴定生物学特性
- 广西莪术叶枯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 2025年
- 为明确引起广西钦州市的广西莪术叶枯病的病原菌,探究其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该研究利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感病叶片进行病原分离,基于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病原菌形态特征并结合其ITS、TUB基因序列联合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同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研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4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根据病原菌菌落、孢子形态等特征,以及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广西莪术叶枯病病原菌为间座壳属真菌菜豆间座壳。(2)最适于该病原菌生长的培养基是PDA,最佳碳源、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蛋白胨;25~28℃有利于菌丝生长,致死温度为56℃;pH 5~7有利于菌丝生长;全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3)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药剂对广西莪术叶枯病菌均表现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中250 g·L^(-1)吡唑醚菌酯EC和75%肟菌·戊唑醇WG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值分别为0.0550μg·mL^(-1)和0.1216μg·mL^(-1)。综上认为,广西莪术叶枯病菌为间座壳属真菌菜豆间座壳,其菌丝生长受温度、光照、pH、碳氮源条件影响明显,250 g·L^(-1)吡唑醚菌酯EC和75%肟菌·戊唑醇WG可作为防治叶枯病的候选药剂。该研究结果为广西莪术叶枯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指导。
- 宋利沙蒋妮丘卓秋詹鑫婕张占江韦树根施力军林伟黄琦闫志刚
- 关键词:广西莪术叶枯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药剂筛选
- 桃树上壳囊孢属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2025年
- 【目的】明确从桃树上分离到的壳囊孢属(Cytospora)真菌的生物学特性,探索该属真菌在实验室培养适宜条件,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壳囊孢菌接种至不同培养基上,置于不同温度、pH值、光照、碳氮源条件下,观察记录培养性状。【结果】从桃上分离到的壳囊孢菌在10~35℃均能生长;pH值对壳囊孢菌生长速度的影响较小,在pH值为5~9时,6种壳囊孢菌生长较快,无显著差异;除C.erumpens的最适氮源为牛肉膏外,其他5个种均为酵母膏;6个种的最适碳源均为可溶性淀粉,除C.ailanthicola外均差异显著。在PDA上,C.leucosperma生长速度最快,C.gansuensis最慢。【结论】壳囊孢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值5~9,最佳碳源是可溶性淀粉,最佳氮源为酵母膏。
- 何治政宋金艳尚巧霞周莹
-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
- 新疆巴州杏树梅下毛瘿螨危害与生物学特性观察
- 2025年
- 为了掌握梅下毛瘿螨发生范围和生物学特性,了解其田间种群消长动态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采用田间普查的方法,通过定点定期调查,分析梅下毛瘿螨田间种群发生动态及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梅下毛瘿螨在巴州杏树上普遍发生,瘿瘤株率8.87%~100.00%,螨情指数1.60~100.00。梅下毛瘿螨越冬螨活动最早可见于2月下旬,产卵最早可见于4月中旬,4月下旬可见若螨,最早成螨于5月上旬出现。梅下毛瘿螨完成1个世代发育所需积温在342.0~402.2℃·d,历期13~15 d。该螨在3—10月均有危害,1年发生10~12代,1年有2次虫口高峰,分别在5—6月和9—10月,其中4—6月危害较严重。梅下毛瘿螨最适生长温度在15~25℃,最适空气相对湿度在21.3%~35.5%。
- 盛强叶远荣季娟马洁云黄伟
- 关键词:种群动态环境因素生物学特性
相关作者
- 程相朝

- 作品数:608被引量:1,118H指数:14
-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生物学特性 鼠伤寒沙门菌 CRP 新城疫病毒 减毒
- 张春杰

- 作品数:485被引量:964H指数:14
-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 研究主题:鼠伤寒沙门菌 生物学特性 CRP 鸡IL-18 减毒
- 张学光

- 作品数:1,064被引量:2,585H指数:19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单克隆抗体 树突状细胞 共刺激分子 CD40 T细胞
- 关伟军

- 作品数:430被引量:1,243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 研究主题:冰雪运动员 生物学特性 成纤维细胞系 诱导分化 生物学特性研究
- 刘志恒

- 作品数:235被引量:1,747H指数:21
-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 研究主题:生物学特性 稻瘟病菌 病害 生物学特性研究 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