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01篇“ 甲胎蛋白类“的相关文章
循环生物标记物在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2025年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肝癌型,也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早期诊断可以显著改善预后,但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ANHCC)因缺乏可靠的生物标记物而面临诊断难题。本综述系统探讨了多种循环生物标记物在ANHCC早期诊断中的潜力,包括AFP-L3、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IVKA-Ⅱ)、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外泌体、循环游离核糖核苷酸(cfDNA)、循环肿瘤细胞、骨桥蛋白、对氧磷酶1、自身抗体及RNA相关标记物。研究表明,这些标记物的联合应用,特别是AFP-L3与PIVKA-Ⅱ的结合,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和特异度。此外,外泌体、cfDNA及RNA标记物凭借其无创性和高稳定性,在诊断中表现出较大潜力。尽管已有诸多进展,仍需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研究以验证相关发现,解决检测方法标准化等挑战,并进一步阐明潜在机制。这些研究进展有望为ANHCC的早期发现和个性化治疗提供重要支持。
刘昂苏鑫李鉴徐晓赵常春郝相勇
关键词:甲胎蛋白类
基于血清异常凝血酶原、甲胎蛋白构建预测肝细胞癌发病的列线图模型及模型评估
2025年
目的构建基于血清异常凝血酶原、甲胎蛋白的预测肝细胞癌发病的列线图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351例肝病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85例,女性66例,年龄(52.9±11.9)岁。351例患者中包括肝细胞癌229例(65.2%)、肝硬化87例(24.8%)、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5例(10.0%)。不放回抽样以7∶3的比例随机将351例患者分为训练集(n=245)和测试集(n=106),训练集用于构建列线图,测试集用于评估模型,同时比较两数据集性别、年龄、疾病型等指标。基于训练集,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细胞癌发病的影响因素,并依据多因素结果构建预测肝细胞癌发病的列线图。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效果,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临床适用性。结果训练集和测试集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型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异常凝血酶原对数值(LnPIVKA-Ⅱ)、甲胎蛋白对数值(LnAFP)、有糖尿病史与肝细胞癌发病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大(OR=1.07,95%CI:1.03~1.12)、LnPIVKA-Ⅱ高(OR=2.97,95%CI:1.97~4.46)、LnAFP高(OR=1.43,95%CI:1.11~1.84)及有糖尿病史(OR=5.17,95%CI:1.02~26.17)是肝细胞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上述变量构建预测肝细胞癌发病列线图模型,ROC曲线分析列线图预测肝细胞癌发病的曲线下面积在训练集为0.920(95%CI:0.886~0.953),在测试集为0.934(95%CI:0.891~0.977)。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贴合较好,预测情况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在多数阈值下(0.1~1.0)模型净获益均大于0。结论基于年龄、LnPIVKA-Ⅱ、LnAFP和糖尿病史构建的列线图,可以有效预测肝细胞癌发病风险且具有临床适用性。
于龙王向坤张旭东刘中原郭玉祥王茂森韩庆芳李仁锋
关键词:甲胎蛋白类列线图异常凝血酶原
能谱CT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肝细胞癌患者TACE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2025年
背景与目的: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中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然而术后的复发率较高,且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来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复发风险。能谱CT作为一种新兴的影像学技术,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组织特性,提高对肿瘤的检测能力和诊断准确性。结合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AFP)和铁蛋白(FER),可能会进一步提高HCC患者TACE术后随访的效果。本研究探讨了能谱CT结合血清AFP和FER在HCC患者接受TACE术后随访中的作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甘肃省人民医院肿瘤介入科2022年1月—12月93例TACE治疗后采用宝石能谱CT检测的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测量和对比患者动、静脉期残留肿瘤组织、凝固性坏死区和正常肝脏组织的碘浓度(IC),计算各个时相的IC差异(ICD)以及动、静脉期肿瘤组织或凝固性坏死区与正常肝脏组织的病灶对比度(LNR)。并进行血清AFP和FER水平检测。结果:能谱CT扫描结果显示,动脉期,凝固性坏死区的中位IC为1.41μg/mm^(3),肿瘤组织为0.79μg/mm^(3),肝脏组织为0.27μg/mm^(3),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1);静脉期,凝固性坏死区的中位IC为1.29μg/mm^(3),肿瘤组织为0.59μg/mm^(3),肝脏组织为1.59μg/mm^(3),肝脏组织中位IC明显高于另两者(均P<0.0001),但凝固性坏死区与肝脏组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3)。凝固性坏死区的中位ICD小于肿瘤组织(0.006μg/mm^(3)vs.0.201μg/mm^(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但肝脏组织与肿瘤组织,肝脏组织与凝固性坏死区的I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1)。动、静脉期凝固性坏死区LNR对比肿瘤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术后FER、AFP水平均较之前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HCC患者TACE术后能谱CT参数特征结合血清AFP和FER检测,对患者TACE术后肿瘤残留、复发有一定诊断价值,可为患者TACE术后病情评估提供临床参考。
张倍宁王江业颜克松孙国良马克文谢凡王文娜马娅琼郑宁刚
关键词:能谱CT甲胎蛋白类
立体定向放疗联合信迪利单抗和贝伐珠单抗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效果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疗联合信迪利单抗和贝伐珠单抗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效果、安全性及预后指标。方法选取2022年3月—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放射治疗科接受立体定向放疗联合信迪利单抗和贝伐珠单抗似物(双达方案)治疗的42例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患者,给予计划靶区处方剂量为36~50 Gy,分5~6次,连续照射,后序贯双达方案治疗,每3周为1个疗程,直至出现肿瘤进展或严重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1.6个月,客观缓解率为69%,疾病控制率为85.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0.0个月(95%CI:6.7~13.0),中位总生存期为23.3个月(95%CI:14.7~31.8)。不良反应多为1~2级,未发生致命性不良反应。治疗后6~8周AFP应答组中位总生存期显著优于AFP未应答组(未达到vs 11.8个月,P=0.007)。多因素分析显示AFP应答与患者良好的预后相关(HR=0.31,95%CI:0.13~0.75,P=0.009)。结论对于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立体定向放疗联合双达方案可改善患者生存且安全性可控,治疗后6~8周AFP水平下降>50%可作为潜在预后指标。
张腾王权李文刚段学章
关键词:放射疗法甲胎蛋白类
中国重症乙型肝炎研究学组-慢加急性肝衰竭Ⅱ评分联合血清甲胎蛋白评估人工肝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中国重症乙型肝炎研究学组-慢加急性肝衰竭(COSSH-ACLF Ⅱ)评分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预测人工肝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纳入2023年3月至2024年4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病科收治的初次进行人工肝治疗的174例HBV-ACLF患者。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MELD-Na)、MELD 3.0及COSSH-ACLF Ⅱ评分。将174例患者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根据随访的生存结局分别将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患者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 比较两组实验室检查、血清AFP水平及各模型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BV-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COSSH-ACLF Ⅱ评分联合血清AFP水平对HBV-ACLF患者随访截止时(2024年6月14日)的预后及人工肝术后30、60、90 d生存结局的预测价值。统计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结果 174例HBV-ACLF患者中, 训练集122例(存活80例, 死亡42例), 验证集52例(存活17例, 死亡35例)。训练集中死亡组患者的年龄、中性粒细胞计数、尿素、MELD评分、MELD-Na评分、MELD 3.0评分、COSSH-ACLF Ⅱ评分及AFP水平均高于生存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2、Z=-3.27、Z=-2.65、t=2.16、t=2.60、t=2.33、t=4.56、Z=-4.71, 均P<0.05)。验证集中, 死亡组白蛋白、COSSH-ACLF Ⅱ评分及AFP水平均高于生存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0、t=2.78、Z=-2.55, 均P<0.05)。血清AFP [比值比(OR)=1.005, 95%可信区间(95%CI) 1.001~1.008,P=0.010]、COSSH-ACLF Ⅱ评分(OR=2.140, 95%CI 1.410~3.240, P<0.001)是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AFP和COSSH-ACLF Ⅱ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列线图, 其C指数为0.816, 校准曲线拟合良好。训练集中COSSH-ACLF Ⅱ评分、血清AFP水平和两者联合预测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
赵昱博马艳波王依泊黄彤
关键词:甲胎蛋白类
Δ总胆红素-甲胎蛋白评分模型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4年
目的探索血清总胆红素的动态变化(Δ总胆红素)及甲胎蛋白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并建立新的评分模型,与MELD等评分模型对比分析新模型在HBV-ACLF短期预后中的作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2月于西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作为回顾性研究队列。收集所有患者入院24 h临床资料,根据随访90天后的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偏态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新模型对于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361例患者,90天生存率为67.3%(243/361),死亡组(n=118)年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肝性脑病发生率、INR、PT、白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肌酐、Δ总胆红素、MELD评分、ALBI评分均高于生存组(n=243)(P值均<0.05);TC、HDL、LDL、白蛋白甲胎蛋白、血小板、淋巴细胞、Na^(+)均显著低于生存组(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FP、PT、Na^(+)、Δ总胆红素是HBV-ACLF患者90天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获得新的预测模型,即Δ总胆红素-甲胎蛋白评分模型:11.987^(+)1.168×Δ总胆红素(%)-0.095×Na^(+)(mmol/L)^(+)0.25×PT(s)-0.002×AFP(ng/mL),由此构建的模型具有较高预测价值(AUC为0.796,敏感度0.766,特异度0.723),决策曲线提示获益较好。结论Δ总胆红素-甲胎蛋白评分模型与MELD评分、ALBI等常用预测模型相比,具有较高预测效能。
陈雨琪李春燕汤善宏
关键词:胆红素甲胎蛋白类预后
甲胎蛋白检测结果的可比性研究和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2024年
目的对8种自动化免疫检测系统测定的甲胎蛋白(AFP)结果进行可比性分析,结合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BCCL)2020—2021年和2023年AFP室间质量评价(EQA)的结果,评估AFP的检测现状。方法方法学评价。2019年收集北京朝阳医院检验科剩余血清标本,用雅培Architect i2000、贝克曼DxI 800、罗氏Cobas E601、索灵Liaison XL、迈克IS1200、安图A2000、利德曼CI1000、迈瑞CL-2000i分别检测40份AFP个体血清样本,8种不同检测系统的AFP检测结果分别与其中位数队列进行比较,根据Passing-Bablok回归分析方法间相关性,以一致性相关系数(CCC)评价方法间一致性。方法间的相对平均偏差应用Bland-Altman差异分析法,以生物学变异度最优(±5.90%)要求为标准进行偏差评估。统计近3年BCCL AFP的EQA结果,计算组内稳健均值、稳健变异系数(CV)和标准不确定度。评价限以允许总误差(TEa)中等生物学变异度(±21.87%)要求为标准,分别计算以仪器/方法分组的通过率。结果8种检测系统的CV均≤1/3 TEa(±8.3%),精密度验证通过。罗氏Cobas E601和迈克IS1200与中位数队列的相对平均偏差>±5.90%,其余6种检测系统均<±5.90%。8种检测系统与其中位数队列间的相关性与一致性良好(R 2和CCC均>0.95)。EQA结果表明,各仪器/方法组内稳健均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仪器分组中,除西门子和其他两组外,其余组实验室间稳健CV均在9%以内。多数仪器和方法的通过率经分组后高于总通过率,但酶免疫化学发光法的通过率较低。结论8种AFP自动化免疫检测系统与其中位数队列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多数检测系统间AFP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好,但个别检测系统AFP检测结果的可比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傅雯萱张顺利赵菁司旭岳育红张瑞
关键词:甲胎蛋白类
寡糖链、甲胎蛋白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风险筛查与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背景 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PLC)的主要病理分型,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密切相关,HCC早期无明显症状,发现时多进展至中晚期阶段,有肝内、门静脉或其他部位转移,预后较差。在疾病早期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及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大意义。目的 探究寡糖链和甲胎蛋白(AFP)在HBV相关HCC的风险人群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22年1—11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慢性HBV感染患者16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非HCC患者123例,HCC患者42例。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肝硬化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血小板计数(PLT)、AFP],计算慢性肝病患者肝癌风险预测模型评分(aMAP评分),收集寡糖链标志物检测结果(G-Test)。将HCC患者作为HCC组(42例),非HCC患者根据aMAP评分进行分组,<50分为低风险组(40例)、50~60分为中风险组(44例)、>60分为高风险组(39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AFP、G-Test及两者联合诊断HCC的效能,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用DeLong检验比较联合指标与单个指标AUC的差异。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AFP、G-Test与临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HCC组患者AFP、G-Test高于低风险组、中风险组、高风险组,年龄、肝硬化比例高于低风险组、中风险组,ALB低于低风险组、中风险组,TB低于高风险组,PLT低于低风险组(P<0.05);高风险组患者年龄、TB、G-Test高于低风险组、中风险组,ALB、PLT低于低风险组、中风险组,肝硬化比例高于低风险组(P<0.05);中风险组患者的年龄、肝硬化比例高于低风险组,PLT低于低风险组(P<0.05)。AFP和G-Test诊断HCC的AUC分别为0.796(95%CI=0.706~0.886,P<0.001)、0.878(95%CI=0.813~0.943,P<0.001),两者联合诊断HCC的AUC为0.901(95%CI=0.844~0.957,P<0.001)。DeLong检验结果显示,联合诊断HCC的AU
张芸蔡欣奕丁靖诺陆圣威陈萃英吴婷婷张军利赵卫峰
关键词:甲胎蛋白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胃SWI/SNF复合体缺失的产甲胎蛋白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胃SWI/SNF复合体缺失的产甲胎蛋白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确诊的胃SWI/SNF复合体缺失的产甲胎蛋白腺癌4例,复习其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二代测序结果及临床治疗经过,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4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1例,临床主诉腹痛、嗳气和黑便,其中3例血清甲胎蛋白显著升高,内镜均显示溃疡型病变。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弥漫性片状或巢状生长,表现为典型肝样腺癌特征;2例部分区域呈腺样生长,腺样区域胞质透亮,表现为肠母细胞分化。肿瘤细胞核显著异型,可见显著大核仁,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肝样腺癌标志物甲胎蛋白、GPC3和SALL4均阳性,广谱细胞角蛋白和E-cadherin均未见缺失表达。SWI/SNF复合体亚基表达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即INI1(SMARCB1)、BRG1(SMARCA4)、BRM(SMARCA2)、ARID1A蛋白,4例肝样腺癌区域及肠母细胞分化区域均为SMARCA2缺失表达,其中1例肠母细胞分化区域合并ARID1A缺失,未见SMARCB1、SMARCA4缺失。4例p53蛋白均呈弥漫阳性,Ki-67阳性指数80%~90%。错配修复蛋白检测均无缺失表达,HER2检测仅1例为3+,EBER均阴性。4例病例二代测序均未检测到SWI/SNF复合体相关亚基的突变。4例中2例因手术时存在远处转移,行姑息性手术,另外2例行根治性切除,3例随访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结论:产甲胎蛋白腺癌是一组少见的胃癌亚型,可合并SWI/SNF复合体缺失,病理形态学表现与经典SWI/SNF复合体缺失的伴有横纹肌样特征的未分化癌不同。
杨洁真郭欣欣徐晨侯英勇袁伟
关键词:胃肿瘤腺癌甲胎蛋白类
超声联合AFP、CA125对卵巢畸瘤的诊断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甲胎蛋白(AFP)、糖抗原125(CA125)对卵巢畸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在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和汉中市中心医院诊治的200例卵巢畸瘤患者(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和汉中市中心医院进行体检的180例健康志愿者女性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超声特征指标(血流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平均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肿瘤标志物AFP、CA125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超声联合AFP、CA125对卵巢畸瘤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流阻力指数、搏动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AFP和CA125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超声联合AFP、CA125诊断卵巢畸瘤的AUC为0.913,敏感度为92.31%,特异度为89.83%,均高于超声、AFP、CA125单独诊断结果。【结论】超声联合AFP、CA125可显著提高卵巢畸瘤的诊断准确率,可以更好地辅助临床医师诊断卵巢畸瘤。
王君王利娜李陈梦圆余红星
关键词:甲胎蛋白类CA-125抗原

相关作者

吴孟超
作品数:1,496被引量:10,863H指数:4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研究主题:肝肿瘤 肝癌 原发性肝癌 肝细胞癌 肝切除术
刘扬
作品数:57被引量:195H指数:7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AFP 肝癌细胞 甲胎蛋白 MRNA AFPMRNA
钱光相
作品数:120被引量:798H指数:14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研究主题:肝肿瘤 外科手术 MRNA 肝移植 AFP
张柏和
作品数:241被引量:1,379H指数:18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研究主题:肝门部胆管癌 肝癌 肝肿瘤 外科手术 外科治疗
陈汉
作品数:399被引量:3,578H指数:29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研究主题:肝肿瘤 肝癌 原发性肝癌 外科手术 肝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