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37篇“ 电刺激小脑“的相关文章
-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失眠临床观察
- 2024年
- 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失眠临床。方法 选取失眠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实施药物治疗,观察组实施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本文讲述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失眠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睡眠质量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建议推广。
- 李茉白谕姜仁林杨树曹海涛
- 关键词:电刺激小脑顶核失眠
-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非痴呆的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影响
- 2022年
- 电刺激小脑顶核能改善痴呆症状,但其是否可以改善非痴呆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的临床证据仍然有限。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SNF)对非痴呆的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防城港市中医院内一科80例VCIND患者以1:1,随机分成两组:①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疾病的治疗);②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电仿生电刺激仪电刺激小脑顶核。通过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从开始到治疗结束后(第2周)测得的认知功能变化,并在第12周及第25周进行随访评估。结果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时MoC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MoCA分数逐渐接近。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可有效地提高非痴呆的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但随着治疗的结束,其疗效会逐渐减弱。
- 罗宇雄许石隆曾胜黄宗丽黄景华
- 关键词:电刺激小脑顶核蒙特利尔认知评估
- 电刺激小脑外侧核对内皮素-1诱导运动皮层缺血大鼠模型局部场电位的影响
- 2022年
- 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外侧核(LCN)对内皮素-1(ET-1)诱导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局部场电位(LFP)的影响。方法ET-1定点注射诱导大鼠运动皮层局灶性缺血模型,造模后休息1周,安上自制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刺激组给予30 HZ脑深部电刺激(DBS),每天8 h,连续14 d。采用电生理记录系统分析LCN DBS前以及DBS 14 d后的前肢刺激诱发LFP。结果ET-1诱导局灶性缺血后,患侧皮层的电生理活动显著低于健侧(P<0.001)。给予电刺激治疗后能显著提高患侧皮层诱发的LFP(P<0.001),但与健侧比仍有明显差异(P<0.01)。同时,分析不同波段LFP的数据结果显示,与电刺激前相比,电刺激后Theta波(P<0.01)、Alpha波(P<0.05)以及Beta-1波(P<0.01)患侧/健侧LFP功率的比值均显著升高。结论ET-1定点注射诱导局灶性脑缺血后,局部场电位降低,皮层神经元活动减弱,而LCN DBS对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性有改善作用。
- 施国荣刘婷婷田欣祝自新郑文荣王宇峰孙芳玲王文
- 关键词:内皮素-1局灶性脑缺血
- 电刺激小脑齿状核对大鼠运动皮层缺血后神经发生的作用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脑卒中是全球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约占全球5%的伤残调整年和10%的死亡率。目前临床上脑卒中的治疗存在有效治疗手段的局限性,除溶栓外仍缺乏有效的神经保护及再生修复治疗手段,且治疗时间窗窄,临床预后改善率低。脑卒中后存活患者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其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在首次脑卒中后生存的患者中占73%~88%,在慢性脑卒中中占到55%~75%。寻找有效的神经再生修复治疗新方法,打破脑卒中治疗的瓶颈,是脑卒中后康复治疗的重点目标,对于最大程度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轻脑卒中负担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脑深部电刺激(DBS)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具有靶点明确、安全、可调等优点,已用于帕金森病、癫痫和肌张力障碍等疾病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治疗上。但DBS在脑卒中治疗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神经疼痛方面,只有很少几个临床试验在研究其他脑卒中后遗症时关注到对运动功能的改善。因此本研究选用了小脑齿状核(LCN)作为DBS的靶点,观察电刺激是否能够激活小脑-丘脑-皮层通路,进而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运动功能;并且观察了电刺激LCN后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情况,以期为脑卒中后的神经再生修复治疗提供新方法。方法采用内皮素-1定点注射诱导大鼠运动皮层缺血,之后在对侧LCN安置刺激电极。术前分别进行面条矩阵任务和水平梯子行走任务训练。其中面条矩阵抓取任务行为学评价,国内尚无相关实验方法报道,使用的动物实验装置为我们自行制备。实验中训练大鼠完成对食物-干面条的抓取任务,通过矩阵对其前肢运动的距离和和方向进行测量,定量和定性评估后前肢运动能力,为脑卒中后感觉-运动神经功能评估提供可靠的新方法。本研究在手术后第8天开始每天8 h的LCNDBS治疗,且每天配合进行15 min面条矩阵抓取训练,治
- 孙芳玲吴铮李子洁刘敏刘敏刘婷婷田欣
- 关键词:脑深部电刺激小脑齿状核
-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缺血性脑白质病病人认知及执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缺血性脑白质病(WMIL)病人认知功能及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核工业四一六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66例WMIL病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础组和研究组,均给予降低颅压、平衡体内水电解质、服用降脂降压、脑蛋白水解物类脑保护剂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另施予FNS 1日1次,持续电刺激治疗。均持续治疗3个月。分别对比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识评量表(MoCA)、斯特鲁色词测试C部分(SCETC)、画钟测验(CDT)以及执行功能相关脑区白质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值测算。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MMSE和MoCA评分、SCWT-C和CDT测验结果以及FA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MMSE和MoCA评分均有所增加,SCWT-C正确率提高,耗费时间缩短以及CDT评分增加,脑部各区FA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研究组上述指标本组内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基础组上述指标本组内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病人MMSE评分[(17.86±2.79)分]、MoCA评分[(18.52±3.86)分]、SCWT-C测验结果[正确率(66.92±5.29)%]、CDT测验结果[(2.89±0.26)分]以及FA值均高于基础组[MMSE(14.58±3.52)分、MoCA(14.81±4.37)分、SCWT-C正确率(49.42±6.35)%、CDT(1.99±0.41)分],两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NS疗法能够提高WMIL病人的认知功能和执行功能,近期疗效确切。
- 张利娟王欣刘信东
- 关键词:脑白质病小脑顶核电刺激
-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血氧的影响
- 2020年
-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Electrical fastigial nucleus stimulation, FNS)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POAG)患者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和直径的影响。方法:同济医院眼科门诊顺序就诊的POAG患者24名24只眼(平均年龄41.0 ±10.2岁)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自愿者26名26只眼(平均年龄38.7 ±12.8岁)纳入研究。所有受检者接受30 min电刺激小脑顶核。采用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分析仪(Oxymap T1)检测刺激前后视网膜颞上动脉及颞上静脉的血氧饱和度和直径的变化。比较两组受试者接受FNS刺激后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及直径的变化情况。结果:电刺激小脑顶核30 min后,只有POAG患者SaO2较刺激前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484, p = 0.021)。同时,FNS诱发的POAG患者的视网膜动脉和静脉直径的扩张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330, −2.113, p = 0.029, 0.046)。在正常对照组,FNS刺激后,SaO2、SvO2和AVD均没有显著性变化(all p >0.05),只有视网膜静脉直径的扩张有统计学意义(t = −2.629, p = 0.014)。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轻度扩张POAG患者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直径,并增加视网膜血氧供应,为青光眼的抗缺血视神经保护治疗提供新思路和理论基础。
- 栗改云张虹李慧高晓虹
- 关键词: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小脑顶核电刺激
- 利用多维度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预电刺激小脑顶核后脑缺血的转录组数据
- 电刺激小脑顶核(FNS)作为一种在脑损伤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实验性方法,已被证明可以明显减少缺血后脑组织的梗死体积。我们前期的实验研究也证实了FNS可以减少脑缺血后梗死面积约40%。但是,这种具有保护作用的分子的机制我们...
- 徐琛
- 关键词:电刺激小脑顶核神经保护MICRORNA转录组测序生物信息学
- 电刺激小脑外侧核对运动皮层缺血大鼠治疗作用的研究
-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病及多发病,具有三高的特点—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其中高致残率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治疗脑卒中功能障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方法有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其他中医的针灸推拿等治疗,但一般...
- 刘敏
- 关键词:电刺激治疗
-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hs-CRP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防城港市中医院内一科急性期脑梗死患者80例,头颅CT排除脑出血,随机分成两组:①对照组:常规药物;②治疗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脑电仿生电刺激仪电刺激小脑顶核。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可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脑梗死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许石隆曾胜潘海珍梁丽忠罗宇雄颜春惠姜金妮覃永安
- 关键词:电刺激小脑顶核急性期脑梗死超敏C反应蛋白
- 电刺激小脑顶核和奥拉西坦及尼莫地平对卒中后非痴呆性认知障碍患者不同认知领域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1
- 2019年
- 背景卒中后非痴呆性认知障碍(PSCI-ND)主要表现为多个认知领域障碍。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6 个月、1 年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改善率则分别为 19.6%、13.1%。不同方法对不同认知领域的治疗作用不同,针对不同患者应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措施。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奥拉西坦、尼莫地平对 PSCI-ND 患者不同认知领域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3 年 1 月 2017 年 9 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 PSCI-ND 患者 96 例,根据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为 FNS 组、奥拉西坦组、尼莫地平组,每组各 32 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FNS 组患者行 FNS,1 次/d,疗程 30 d;奥拉西坦组给予奥拉西坦口服,0.8 g/次,3 次/d,疗程30 d;尼莫地平组给予尼莫地平口服,30 mg/次,3 次/d,疗程 30 d。同时监测各种不良反应。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总分及亚项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3 组注意力、语言能力、抽象能力、记忆力、定向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评分、MoCA 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奥拉西坦组和尼莫地平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评分、MoCA 总分均低于 FNS 组,尼莫地平组 MoCA 总分低于奥拉西坦组(P<0.05)。FNS 组治疗后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能力、记忆力、定向力评分及 MoCA 总分均高于治疗前;奥拉西坦组治疗后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能力、记忆力评分及 MoCA 总分均高于治疗前;尼莫地平组治疗后语言能力及记忆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 FNS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6.2%(2/32),奥拉西坦组为 9.4%(3/32),尼莫地平组为 9.4%(3/32),3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FNS、奥拉西坦更能提高 PSCI-ND 患者的认知功能,FNS 对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及
- 米小昆史健刘辉王娇兰崔鹏韩颖
- 关键词:尼莫地平
相关作者
- 董为伟

- 作品数:312被引量:2,552H指数:24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脑缺血 小脑顶核 电刺激小脑顶核 电刺激 脑梗塞
- 刘竞丽

- 作品数:93被引量:233H指数:8
-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重症肌无力 电刺激小脑顶核 缺血性脑卒中 重症肌无力患者 电刺激小脑
- 杨军

- 作品数:65被引量:298H指数:10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骨髓基质细胞 电刺激 脑梗死患者 局部脑血流 神经功能缺损
- 李劲频

- 作品数:62被引量:165H指数:6
-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患者 缺血性脑卒中 CD40配体 FOXP3
- 郑惠民

- 作品数:253被引量:872H指数:16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 研究主题: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脑缺血 沙土鼠 中性粘多糖 脑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