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664篇“ 电生理研究“的相关文章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患者140例神经生理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NOTCH2NLC基因相关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患者的临床及神经生理学特征。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4年6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及老年医学科确诊的140例NOTCH2NLC基因相关NII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和神经生理检查结果,总结其临床及神经生理特点。结果:140例NOTCH2NLC基因相关NIID患者的发病年龄为56.00(45.25,62.75)岁,55.0%(77/140)的NIID患者伴有周围神经症状,但高达98.6%(138/140)的NIID患者神经生理检查结果显示存在周围神经受累。140例患者中,97.1%(136/140)的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66.4%(93/140)的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53.6%(75/140)的患者复合肌肉动作位和55.7%(78/140)的患者感觉神经动作位出现轻度下降。运动神经受累重于感觉神经,下肢受累重于上肢。NIID肌无力型患者(32例)神经传导异常重于非肌无力型患者(认知障碍型,41例;运动障碍型,43例;发作性症状型,24例),表现为混合性脱髓鞘和轴索损伤的运动感觉性神经病,而NIID非肌无力型患者多表现为轻度脱髓鞘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3种非肌无力型患者神经传导相关生理检查结果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周围神经病变在NIID患者中常见。NIID患者的神经生理特征为轻度脱髓鞘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部分患者还伴有轻度的轴索损伤。神经生理检查有助于NIID的诊断。
田芸侯漩张思哲曾琰李静沈璐
关键词:肌电描记术神经传导
Apelin-13逆转布比卡因导致的心室肌细胞钠通道抑制:一项生理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Apelin-13通过逆转心室肌细胞钠通道抑制解救布比卡因心脏毒性的机制。方法采用急性酶解法分离获得大鼠心室肌细胞。(1)将心室肌细胞分为Control组、Bup10组、Bup+Apln5组、Bup+Apln10组、Bup+Apln20组和Bup+Apln40组,Control组应用细胞外液灌流心室肌细胞,Bup10组分别以细胞外液和含布比卡因10μmol/L的细胞外液顺序灌流心室肌细胞,Bup+Apln5组、Bup+Apln10组、Bup+Apln20组和Bup+Apln40组以含布比卡因10μmol/L的细胞外液灌流后分别给予含5、10、20和40μmol/L Apelin-13的细胞外液灌流进行解救,测定动作位、钠流激活曲线、失活曲线和恢复曲线,并确定Apelin-13解救布比卡因钠通道阻滞的最佳浓度。(2)将心室肌细胞分为Bup组、Bup+Apln20组、Bup+F13A组、Bup+Chel组、Bup+Apln20+F13A组和Bup+Apln20+Chel组。其中,Bup组处理同Bup10组,Bup+Apln20组、Bup+F13A组和Bup+Chel组依次以含布比卡因10μmol/L和Apelin-1320μmol/L、F13A 3μmol/L和白屈菜红碱3μmol/L的细胞外液灌流心室肌细胞,Bup+Apln20+F13A组分别以含F13A 3μmol/L的细胞外液、含布比卡因10μmol/L+F13A 3μmol/L的细胞外液和含布比卡因10μmol/L+Apelin-1320μmol/L+F13A 3μmol/L的细胞外液顺序灌流心室肌细胞,而Bup+Apln20+Chel组则以白屈菜红碱3μmol/L替代F13A,其他处理相同。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测定心室肌细胞钠流激活曲线、失活曲线和恢复曲线。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10μmol/L布比卡因可降低动作位和钠流峰值,正向移动激活G/G曲线和恢复曲线,负向移动失活I/I曲线。与布比卡因处理组比较,外源性Apelin-13(10、20和40μmol/L)处理可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加大鼠心室肌细胞钠流峰值,负向移动激活G/G曲线和恢复曲线,正向移动失活I/I曲线。F13A或白屈菜红碱可显著消除20μmol/L Apelin-13对心室肌细胞钠通道的影响。结论Apelin-13逆转布比卡因导致的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激活、�
蔡茜茜刘乐南芙蓓王权光
关键词:心室肌细胞布比卡因APELIN-13钠通道
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理研究进展
2024年
双相情感障碍及精神分裂症都是精神科常见疾病,二者之间症状存在重叠交叉,诊断容易混淆。患者发病后都可能出现认知,情感等多方面障碍。且二者都有着一定的自伤自残风险,对患者的社会功能也具有严重影响。因此对于此类疾病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是极为重要的。而目前对于子计算机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使对于脑科学的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事件相关位,磁共振成像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成为了针对各类神经精神疾病识别的重要课题。本片综述围绕探讨上述两种疾病的生理研究进展,进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病情评估策略,对未来精神障碍的诊断的客观化的依据提供线索。
陈家慧傅松年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病因机制事件相关电位神经电生理学
不同病程糖尿病合并腕管综合征的神经生理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合并腕管综合征的神经生理检查结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腕管综合征患者127例,共226只手。根据糖尿病病程不同分为1、2、3组,1组糖尿病病程<5年,共47例患者83只手,2组糖尿病病程5至10年,共39例患者69只手,3组糖尿病病程>10年,共41例患者74只手,所有患者均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比较分析1、2、3组检测结果。结果三组患者正中神经末端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以及运动复合波波幅(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s,C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正中神经(中指-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和感觉复合波波幅(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重度腕管综合征患者的百分比3组>2组>1组。结论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正中神经的神经生理病变也会随之加重,对疾病的诊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康许燕胡乐明许但旦
关键词:糖尿病腕管综合征神经传导速度
焦虑障碍的脑生理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4年
焦虑障碍临床表现复杂,目前缺乏诊断以及疗效预测相关的神经生物学指标。脑图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生理检测工具,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能锁时反映焦虑障碍认知损害的时间进程。现对焦虑障碍的时域、频域、功能连接脑特征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探索焦虑障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认知加工异常,为进一步明确焦虑障碍的神经心理机制以及探索焦虑障碍预测、诊断、预后相关的神经生物学客观指标提供参考。
袁丹凤杨祥云李占江
关键词:焦虑障碍脑电图脑电描记术
急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睡眠生理研究进展
2024年
睡眠结构以及睡眠元素的存在对意识障碍的诊疗以及预后判别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在急性昏迷患者中,生理睡眠-觉醒周期存在似乎与更好的预后相关。在亚急性意识障碍中,存在睡眠-觉醒周期似乎可以帮助区分不同意识水平。更复杂的睡眠模式、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交替、睡眠纺锤波等的存在与意识完全或部分恢复相关。光线刺激、药物或神经调控等通过改善意识障碍患者的睡眠可能会促进其认知功能的恢复。本文综述近年来意识障碍患者睡眠生理方面取得的进展,旨在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晋琅康晓刚
关键词:睡眠脑电描记术多道睡眠描记术
糖尿病前期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和生理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和生理特点。方法收集2019—2022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招募的20~65岁糖代谢异常风险人群行口服糖耐量试验,前瞻性收集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诊断标准的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患者,排除可能导致周围神经受损的其他病因及神经根病患者。依据2010年多伦多共识多发性神经病(PN)临床诊断标准,按照是否存在PN的症状体征,将患者划分为临床PN组和临床无PN组。对所有患者行感觉运动神经传导检测(NCS)、F波检测、交感皮肤反应、心率变异率及流感觉阈值测定(CPT),比较各项检查的异常率,比较临床亚组间各项生理检查异常率的差异。结果最终入组糖尿病前期患者共73例,依据多伦多共识标准可诊断为临床PN的患者仅20例(27.4%)。患者的CPT异常率为68.5%(50/73),显著高于F波、下肢NCS、上肢腕管综合征生理检查、交感皮肤反应、心率变异率的异常率[分别为2.7%(2/73)、0(0/73)、26.0%(19/73)、6.8%(5/73)、5.5%(4/73),McNemar二项分布精确检验,均P<0.001]。采用2000 Hz、250 Hz和5 Hz的正弦波刺激,通过CPT分别检测粗髓鞘、薄髓鞘和无髓鞘的感觉神经纤维的感觉阈值。糖尿病前期患者手部无髓鞘的小纤维(C纤维)异常率[21.9%(16/73)]较粗髓鞘的大纤维(Aβ纤维)异常率高[8.2%(6/73),χ^(2)=5.352,P=0.021];足部薄髓鞘(Aδ纤维)和无髓鞘的小纤维(C纤维)异常率[42.5%(31/73)和39.7%(29/73)]均较粗髓鞘的大纤维(Aβ纤维)异常率高[11.0%(8/73),χ^(2)=18.508、15.965,均P<0.001)。临床PN组与临床无PN组相比,CPT[90.0%(18/20)与60.4%(32/53),χ^(2)=5.904,P=0.015]和交感皮肤反应[20.0%(4/20)与1.9%(1/53),P=0.016]的异常率显著增高。结论糖尿病前期的周围神经病变多无症状或为亚临床周围神经病。糖代谢异常早期最易累及无髓鞘和薄髓鞘的小纤维,可通过选择性检测小神经纤维功能
翦凡陈琳陈娜李景芬王颖张磊程凤杨硕王恒恒华琳王瑞青刘阳潘华张在强
关键词:糖尿病前期周围神经病电生理感觉阈值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下肢分裂现象的临床及生理研究
2024年
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下肢分裂现象的临床特点以及生理结果。方法 将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收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症状表现进行分组。对比肌萎缩侧索硬化分裂腿/足组以及肌萎缩侧索硬化非分裂腿/足组患者年龄、病程、疾病进展速率、ALS功能评分指标、以及下肢症状出现时间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对肌萎缩侧索硬化分裂足动作位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下肢症状出现时间方面,肌萎缩侧索硬化分裂腿组患者统计结果为(6.15±0.53)个月,显著低于肌萎缩侧索硬化非分裂腿组患者统计结果,差异显著且P检验值<0.05,有统计学范畴意义。肌萎缩侧索硬化分裂足组患者纳入年龄、病程、疾病进展速率、以及ALS功能评分指标并与肌萎缩侧索硬化非分裂足组患者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检验值>0.05,无统计学范畴意义;下肢症状出现时间方面,肌萎缩侧索硬化分裂足组患者统计结果为(6.53±0.49)个月,显著低于肌萎缩侧索硬化非分裂足组患者统计结果,差异显著且P检验值<0.05,有统计学范畴意义。对肌萎缩侧索硬化分裂腿出现与年龄、病程、疾病进展速率、ALS功能评分、以及下肢症状出现时间等5个变量的相关性关系进行分析,下肢症状出现时间对肌萎缩侧索硬化分裂腿出现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有相关性关系(OR=0.96,95%CI为0.92~0.99;P<0.05)。腓总神经CMAP波幅为(3.60±0.41)mV,显著低于肌萎缩侧索硬化非分裂足患者测定结果,检验P值<0.05,具备统计学范畴意义。结论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下肢分裂现象的出现与下肢症状出现时间存在相关性关系,且存在分裂足症状患者胫神经以及腓总神经CMAP波幅变化明显,值得予以关注。
丁建敏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电生理
复合频率刺激对后肢去负荷小鼠海马齿状回区颗粒神经元作用的生理研究
2024年
目的近年来,失重环境对航天员神经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受到广泛关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技术对神经、精神类疾病的治疗效果有着显著积极影响。复合频率(不同频率刺激模式组成)的rTMS对由失重环境引起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仍有待深入研究。探索复合频率刺激(combined frequency stimulation,CFS)对失重环境造成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生理机制,对于脑科学及磁刺激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40只C57BL/6小鼠,所有小鼠随机分为5组:假刺激组、后肢去负荷(HU)组、10 Hz组、20 Hz组和CFS(10 Hz+20 Hz,CFS)组。对除sham组以外的小鼠建立维持14 d的模拟失重效应并同期进行14 d的rTMS。通过蔗糖偏好实验和水迷宫实验验证CFS对负性情绪和空间认知能力的改善效果。最后,通过膜片钳技术记录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颗粒神经元的动作位、静息膜位以及离子通道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行为学结果表明,CFS(10 Hz+20 Hz)显著改善了模拟失重小鼠的认知障碍和负性情绪;生理实验结果显示,HU操作后小鼠海马DG区颗粒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而CFS显著提高了神经元的兴奋性并改善了压门控Na^(+)、K^(+)通道的动力学特性。结论复合频率的rTMS(10 Hz+20 Hz)能够有效地改善模拟失重小鼠的认知障碍和负面情绪,这种改善可能与CFS对神经元兴奋性以及Na^(+)、K^(+)通道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有关。因此,本文有望为CFS改善失重环境下所产生的空间认知和负性情绪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赵峻峤朱明强朱海军付蕊张泽王佳乐丁冲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神经元兴奋性离子通道
2024年美国心律学会年会生理研究最新进展被引量:1
2024年
2024年5月16日至19日,第45届美国心律学会年会在美国波士顿市举行。本次年会上公布了众多生理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现将脉冲场消融研究进展、室性心动过速治疗进展与人工智能在心律失常诊疗中的应用研究3个领域的重点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蒋子涵于丰源张爱凯唐闽
关键词:射频消融室性心动过速

相关作者

黎鸣
作品数:49被引量:111H指数:6
供职机构:佛山市中医院
研究主题:电生理检测 肌电图 电生理研究 拇短展肌 超声引导
樊东升
作品数:972被引量:4,038H指数:2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肌萎缩侧索硬化 运动神经元病 帕金森病 缺血性卒中 卒中
王渝
作品数:25被引量:44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脑梗死患者 膈神经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电生理研究 血压变异性
顾玉东
作品数:841被引量:6,516H指数:42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
研究主题:臂丛 周围神经 臂丛神经损伤 神经移位 周围神经损伤
朱炬
作品数:95被引量:127H指数:6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维生素干预 脑梗死患者 HHCY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