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4篇“ 留学生文学“的相关文章
全球化想象中的文化浮桥——重审1990年代“留学生文学”中的异国情爱书写
作为中国社会与情感的一种即时性记录,1990年代“留学生文学”映射着特定时期的文化氛围,勾连着一代人的情感历程,见证着全球化进程中一代青年的梦想与彷徨,为重审90年代保留了最富现场感的材料。倘若仅将90年代的“留学生文学...
陈明珠
关键词:留学生文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留学生文学课程调研分析——以重庆大学为例
本文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留学生文学课程开展调研,发现其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与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与具体的措施。  首先,本文从相关权威教学大纲与课程大纲中对于文学课程的定位与...
庹潇丹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本科留学生文学课程
留学生文学之于台湾文学在美国的流播——一个系谱学的考察
2020年
台湾文学研究在美国的起源与发展,首先应该归功于留学生对台湾文学创作及其研究的关注与参与,而留学生的互相派遣又反映着国家与地区之间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美国的台湾文学研究与留学美国的台湾留学生,以及留学台湾的美国留学生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关联,正是他们将台湾文学研究的种子带到美国并促进它生根发芽,后来由中国大陆赴美的留学生也参与了这项工作,这一与日俱增的中国留美学生群体促使美国汉学家在前期台湾文学译介的基础上认真深入地考察探究包含台湾文学在内的中国当代文学,也使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得到更进一步的深入。
李诠林
关键词:留学生文学台湾文学美国汉学系谱
彷徨与拒斥——留学生文学的两种文化心态
2020年
《丛林下的冰河》和《北京人在纽约》分别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留学生文学的代表作,但两部作品反映出完全不同的文化心态。《丛林下的冰河》体现了面对中美两种文化的犹豫不决,《北京人在纽约》则反映出对美国文化的贬低甚至是敌视。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作家的创作心态和时代文化背景造成的。
梁晓君
关键词:留学生文学《北京人在纽约》
新中国70年中国留学生文学叙事的流变
201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留学生文学叙事,随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产生阶段性的变化。经由中国留学苏联的学生传播而来的叙事文类和风格,曾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大陆占据文坛主流,但其中的留学生因素却长期被忽视,而"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则成为影响广泛的由中国留学生而来的文学修辞。郭沫若、冰心等老一辈的归国留学生热情拥抱新中国,自觉或不自觉地归化新的社会体制和文学制度,他们回望旧中国,讴歌新中国,显现出了记忆与现实融混的特征。"留学生文学"诞生以来,内涵得到了扩充和发展,出身留学生而旅居海外的华裔汉学家的文学书写由"无根的一代"留学生形象起步而广受青睐。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留学热"的兴起,海外新移民华文文学成为留学生叙事的主要类型,新移民华文文学语境下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叙事,艺术风格日趋多元化,所涉及的国别和题材愈益丰富多样,成功进入国外主流文坛的留学生叙事也日益增多。进入21世纪以来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叙事,目光不只局限于留学生群体自身,而是拓宽到社会各方面,其思考更加深广。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度的提高、信息渠道的更加通畅、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更加发达、国际交通的更加便捷,跨媒体、跨国境、跨时空叙事成为留学生文学叙事的新特征。同时,21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往往在国外创作而流返国内传播,呈现出了"墙外开花墙内香"的跨界与归返。回顾70年来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叙事,已成为中外交流的一个窗口和渠道,并带来了外国的叙事方法、叙事技巧,因由"屏隔"而产生美感,可借助吸取了阐释学和叙事学之长的"屏隔美学"详加析读。
李诠林
清末民初域外旅行者、留学生文学叙事中的“法国意象”及其文化隐喻
2018年
晚清由“西学东渐”所开启的中西跨语言-文化对话交流,长时期以对域外文本的翻译——传播为中心,这种状况因为中土文人的西游及其西方描述实践而逐渐改变,直至清末民初留学生文学及一种新的域外叙事书写实践的兴起.在早期留法学生的法国叙述文本中,苏雪林的《棘心》与徐仲年的《双尾蝎》,不仅用中文塑造呈现了现代语境中的活法国形象,同时亦将中西之间的话语“比较”,置于一种现实的生活经验场域之中,初步实现了晚清以来中西跨语言-文化交流中的经验主体-话语-生活环境之间的互动融合,亦为同时期法国文学“进入”中国,提供了另一种尝试途径.
段怀清
论於梨华留学生文学创作的主题嬗变
20世纪60年代於梨华以《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崛起于华文文坛,并被誉为“留学生文学的鼻祖”。於梨华以其丰富多变的创作主题、清畅而又严谨的话语风格、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在表现海外华人的生存现状与文化心理变迁方面做出了自己独特...
吴明
关键词:於梨华主题思想留学生文学
“文化中国”多元性认识对留学生文学教学的启示被引量:1
2016年
"文化中国"概念具有多元意义。一是精神来源多元化,即除了儒家思想以外,佛教、基督教、道教等等各种宗教思想、哲学思想都是其精神源泉;二是不同地域的华人或者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学习者、研究者想象中的"文化中国"有不同的意义,使同样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状貌,呈现着与阐释者文化背景紧密联系的不同样态,这实际上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获得的新的生命力所在。基于对"文化中国"概念多元意义的理解,反思针对留学生文学教学,在教学的目的、教材篇目选择及阐释、教学方法与评价等各方面进一步探讨与传统文学教学的不同之处。
王秀琳
关键词:文化中国留学生文学教学
简谈“澳华留学生文学”的嬗变
2015年
以若干长篇作品为例,对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的澳华文学略作评述。首先,我们看到,这些作品摆脱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常见的澳华留学生文学的架构和内容,展现比较宏大的视野;第二,这些作品随着架构和视野的扩展,其思想更为深刻;第三,当年澳华留学生作家经过多年的生活积累、思考沉淀和艺术磨练,其作品现在更讲究技巧手法,文学性更高。之所以讨论"澳华留学生文学"的嬗变,是为了辅证澳华文学是一块不断崛起的"新大陆"。
何与怀
关键词:嬗变新大陆
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的性爱观念考察
2014年
如今,文学创作与贞节观问题的研究已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值得探究的空间.《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论晚清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规训及其逻辑》从“‘内外有别’:角色认定与身份焦虑”与“‘贤妻良母’:道德困境与国民生产”等两个层面深入地剖析了在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规训之下,晚清存留的传统女性身份观念对于小说女性书写的影响及其逻辑过程;《雅俗文学的重新区隔——1990年代性叙事的文学场》则从雅俗文学重新区隔的视阈出发,详尽地挖掘了1990年代性叙事在政治场逐步淡出而经济场逐渐浸入的文学场之存在状况;《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新世纪小说的一种考察》发掘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由此考察了作为道德文化现实一种的“羞耻”的沦落及其合法化的确证问题;《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的性爱观念考察》则聚焦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并对其中呈现的从反传统的先锋前卫到重个人的趋利世俗、从“性自由”到“性放纵”等“性爱”观念形态进行了细致阐述.
黄敏
关键词:百年中国文学性别叙事贞节观身份焦虑

相关作者

王宗法
作品数:26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留学生文学 新移民文学 网络文学 乡愁诗 海外华文文学
王少杰
作品数:8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研究主题:留学生文学 跨语际 跨语际实践 留学 悲悯
帅震
作品数:13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研究主题:原乡 留学生文学 乡愁意识 乡愁情结 华文文学
张卓
作品数:36被引量:79H指数:5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
研究主题:美国华裔文学 身份建构 多元文化语境 通识教育 美国华裔
俞宽宏
作品数:4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
研究主题:留学生文学 叙事策略 留学生 文学叙事 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