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06 篇“ 疾病死亡 “的相关文章
2016—2021年自贡市温度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 死亡 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温度变化(temperature variability,TV)对因心脑血管疾病 死亡 的影响,为季节变化调整疾病 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四川省自贡市2016年1月1日到2021年12月31日的气象数据、人口死亡 数据,建立拟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TV对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 死亡 的影响效应,使用R 4.3.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TV每上升1℃,心脑血管疾病 死亡 率上升5.339%(95%CI:2.956%~7.778%)。各年龄亚组中,65岁以下人群、65~74岁人群、75岁及以上人群中TV对因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死亡 的影响效应分别为6.794%(95%CI:1.004%~12.916%)、7.636%(95%CI:2.539%~12.986%)和4.345%(95%CI:1.564%~7.201%);性别亚组中,女性和男性群体中TV对因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死亡 的影响效应分别为5.637%(95%CI:2.311%~9.072%)、5.044%(95%CI:1.951%~8.232%);各季节中,TV对因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死亡 的影响效应主要集中在热季和温季,分别为5.018%(95%CI:0.255%~10.006%)、6.156%(95%CI:0.869%~11.720%);各个单病种中,高血压性心脏病、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为TV的敏感性疾病 ,各单病种的季节特异性效应各不相同。结论TV对因心脑血管疾病 死亡 率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65~≥75岁患者及女性患者为TV的敏感性人群,热季和温季为TV的易感性季节,高血压性心脏病、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为TV的敏感性疾病 。 叶丽雯 李阳 师春立 蒋先雁 阮仕娟 文悦 陈煜 黄伟 陈剑宇关键词:温度变化 心脑血管疾病 时间序列分析 2016—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循环系统疾病 死亡 率及变化趋势 2025年 目的探讨2016—2022年来北京市通州区循环系统疾病 死亡 率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政府部门制定循环系统疾病 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使用中国疾病 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死因监测子系统中2016—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户籍人口循环系统疾病 死亡 个案资料,分析循环系统疾病 死亡 率变化趋势、性别和年龄分布特征分布差异,应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反映循环系统疾病 死亡 率逐年变化情况。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死亡 率的差异检验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6—2019年北京市通州区户籍居民循环系统疾病 死亡 率逐年稳步下降(P<0.001),2022年死亡 率升高,为246/10万,是2016—2019年的1.22倍。2016—2019年慢性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其他高血压病、脑出血、脑梗死、中风和其他循环系统疾病 标化死亡 率均明显下降(P均<0.001),2020—2022年除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以外的其他循环系统疾病 标化死亡 率均出现明显上升(P均<0.001)。2022年心脑血管病死亡 率为429.6/10万,是历年最高水平。男性居民历年循环系统疾病 死亡 率均高于女性。60岁及以上人群是循环系统疾病 死亡 的主要年龄段人群,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60岁及以上年龄组户籍居民死亡 率明显上升,85岁及以上年龄组死亡 率高达12239.1/10万。2016—2022年85岁及以上年龄组循环系统疾病 死亡 率以年均6.0%的速度上升(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前后北京市通州区循环系统疾病 死亡 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总体死亡 率和标化死亡 率存在性别、年龄差异,需有针对性制定防控措施。 陈志华 苏彦萍 孙晓伟 吴芹 李园园 张国峰 李晓辉关键词:循环系统疾病 死亡率 2014-2023年余姚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死亡 率变化趋势分析及预测 2025年 目的分析2014-2023年浙江省余姚市户籍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死亡 监测数据,了解COPD死亡 率的变化趋势,为相关部门制定科学疾病 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余姚市户籍居民为对象,收集宁波数字疾控平台死因监测模块中死亡 日期为2014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的全部COPD死亡 病例信息,分别计算粗死亡 率、中标/世标死亡 率、年龄别死亡 率、35~64岁截缩率、0~74岁累积率、过早死亡 率、潜在减寿年数、平均减寿年数、潜在减寿年数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等指标,建立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2014-2023年COPD粗死亡 率、中标死亡 率、世标死亡 率进行拟合,同时预测2024-2027年COPD死亡 率。结果2014-2023年余姚市累计报告COPD死亡 5560例,粗死亡 率为66.59/10万;男性死亡 率(77.54/10万)高于女性(55.9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893,P<0.001);中标死亡 率为27.60/10万、世标死亡 率为19.46/10万、35~64岁截缩率为3.57/10万、0~74岁累积率为0.76%、过早死亡 率为0.31%;10年间粗死亡 率、中标死亡 率、世标死亡 率、35~64岁截缩率、0~74岁累积率、过早死亡 率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死亡 年龄30.05~105.79岁,中位死亡 年龄[84.84(79.60,89.16)]岁,女性死亡 年龄大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640,P<0.001);COPD死亡 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χ_(趋势)^(2)=20062.590,P<0.001)。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24-2027年COPD死亡 率将继续呈下降趋势。结论近10年和未来4年,余姚市的COPD死亡 率呈下降趋势,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建议科学采取全人群和以男性、老年人为高危人群两者相结合的防控策略进一步降低COPD死亡 率,减轻疾病 负担。 周科员 董沙沙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死亡率 疾病负担 上海市不同类型绿色暴露对心血管疾病 死亡 率的影响路径 2025年 【目的】城市绿色空间的健康效应已被广泛认可,但现有研究忽视不同类型的绿色暴露对心血管疾病 影响的路径差异性。【方法】以上海市212个街道为研究对象,运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不同类型的绿色暴露(植被覆盖率、公园可达性、街道绿视率和人均绿地面积)对心血管疾病 死亡 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街道绿视率、植被覆盖率能够通过改善居民日常体力活动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 死亡 率,而不同类型的绿色暴露均不能通过影响PM_(2.5)颗粒物浓度和极端高温天气对心血管疾病 死亡 率产生影响。同时,建筑密度、道路密度和土地利用混合度对心血管疾病 死亡 率均有直接的影响,但仅建筑密度能通过体力活动水平间接地影响心血管疾病 死亡 率。【结论】通过揭示不同类型的绿色暴露对心血管疾病 死亡 率的影响路径,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提升居民日常绿色暴露水平、促进公众健康提供参考。 黄建中 许燕婷 王兰 何周倩关键词:结构方程模型 2014-2022年银川市心脑血管疾病 死亡 特征及趋势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2014-2022年银川市心脑血管疾病 的死亡 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为心脑血管疾病 防制提供依据。方法运用Joinpoint模型和SPSS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粗死亡 率和标化死亡 率,分析银川市心脑血管疾病 的变化趋势。结果2014-2022年,银川市心脑血管疾病 粗死亡 率为162.04/10万,标化死亡 率为127.27/10万,占全死因的40.59%,且粗死亡 率以年均1.47%(AAPC=-1.47%)的速度下降,标化死亡 率以年均2.55%(AAPC=2.55%)的速度上升(均P﹤0.05)。男性粗死亡 率和标化死亡 率均高于女性,但85岁及以上人群心脏病的死亡 率女性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银川市心脑血管疾病 的死亡 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5岁及以上呈现指数型增长态势;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脑梗死和其他高血压病的标化死亡 率仍呈上升趋势。结论银川市心脑血管疾病 的防控压力较重,应将男性、高龄人群等高危群体纳入重点干预对象,建议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和不同病种特点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做好心脑血管疾病 的防控工作。 王晓霞 董亚平 王亚丹 汤榕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 死亡率 惠州市闷热天气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 死亡 的影响 2025年 目的评价惠州市闷热天气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 死亡 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至2021年华南地区惠州市常住居民心脑血管疾病 死亡 人数资料,将心脑血管疾病 逐日死亡 人数按时间序列统计,采用准泊松分布的分布非线性滞后模型(DLNM),通过统计描述、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分析了心脑血管疾病 死亡 人数与闷热天气的关联。结果闷热天气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 的死亡 风险,闷热天气对心脑血管疾病 死亡 总人数、男性人数、女性人数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其滞后天数均为2 d。闷热天气对心脑血管疾病 死亡 总人数、男性人数、女性人数在滞后2 d时效应最大,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281(95%CI=1.208~1.359)(P<0.05)、1.261(95%CI=1.168~1.362)(P<0.05)和1.305(95%CI=1.203~1.417)(P<0.05)。结论闷热天气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 死亡 存在影响,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 李才明 黄静 朱政杰 姜帅 肖悦晴 陈绮莉 彭柳青 沈士媛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 血脂变异度对2型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 和心血管疾病 死亡 的影响 2025年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脂变异度与全因死亡 、心血管疾病 (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死亡 间的关系及其对全因死亡 、CVD死亡 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以“新疆多民族自然人群队列建设及健康随访研究”中参加2017年健康体检时诊断为T2DM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血脂数据及至2020年12月31日死亡 情况;使用变异系数计算研究对象2017—2019年的血脂变异度,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血脂变异度与全因死亡 、CVD死亡 的关联;采用C指数、整体鉴别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IDI)、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ement,NRI)评估血脂变异度对全因死亡 及CVD死亡 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T2DM患者1241例,死亡 22例,其中CVD死亡 13例。T2DM患者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变异度和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变异度与全因死亡 的风险比(hazardratio,HR)(95%CI)分别为1.28(1.14~1.44)、1.32(1.19~1.46),与CVD死亡 的HR(95%CI)分别为1.48(1.29~1.71)、1.32(1.17~1.48),未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变异度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变异度与死亡 风险间的关联。在全因死亡 分析中,加入TG和TC变异度后,C指数分别提升1%和13%(P>0.05),IDI分别改善5%和7%(P<0.05),NRI中TG提升11%(P>0.05),TC提升23%(P<0.05)。CVD死亡 分析中,基础模型加入TG和TC变异度后,C指数分别提升6%和8%(P>0.05),IDI分别改善20%和9%(P<0.05),NRI分别提升40%和44%(P<0.05)。男性(HR_(全因死亡 )=1.44,HR_(CVD死亡 )=1.64)、体质量指数≥24 kg/m^(2)(HR_(全因死亡 )=1.36,HR_(CVD死亡 )=1.56)的T2DM患者TG变异度与死亡 风险关联强度较高。结论TG变异度和TC变异度是T2DM患者全因死亡 和CVD死亡 风险的预测因子,尤其是TC变异度对全因死亡 和CVD死亡 具有良好预测价值。男性及BMI较高者TG变异度与死亡 的关联效应较高,提示未来T2DM人群应更加关注血脂变异� 张焕文 巴合古·依明尼亚孜 罗涛 张沁宇 阿丽亚·艾木都拉 乔婷婷 初蕾 穆凯丽 戴江红关键词:全因死亡 成年人 2004-2020年天津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 死亡 谱变化对预期寿命性别差异的影响 2025年 目的分析2004-2020年天津市心脑血管疾病 死亡 率变化对预期寿命性别差异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使用数据来源为2004-2020年天津市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所收集的覆盖天津市全人口的全死因监测数据和天津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办公室提供的2004-2020年分年龄、性别、城乡户籍人口数。应用简略寿命表和Arriaga分解法对天津市户籍居民2004-2020年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心脑血管疾病 在不同年龄、不同亚分类以及城乡地区中的死亡 率变化对预期寿命性别差异的影响。结果2004年天津市户籍居民总死亡 56189例,其中男性31233例,女性24956例。2020年天津市户籍居民总死亡 79782例,其中男性44829例,女性34953例。天津市户籍居民归因于心脑血管疾病 的预期寿命性别差异从2004年的1.52岁上升至2020年的2.02岁,女性预期寿命高于男性。在各年龄段中,40~74岁居民的累计影响率较高,从2004年的26.41%上升到2020年33.48%,≥75岁居民的累计影响率从12.66%下降到8.54%。在观察期内脑内出血和脑梗死影响率下降明显,其中脑内出血影响率从13.21%下降到6.12%,脑梗死影响率从11.32%下降到5.02%。急性心肌梗死影响率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从9.70%下降到6.99%。脑血管病后遗症和其他冠心病影响率上升明显,其中脑血管病后遗症影响率从0.54%上升到14.42%,其他冠心病影响率从1.35%上升到6.34%。城市地区脑血管病后遗症死亡 对于预期寿命性别差异的影响相比农村上升幅度更大,城市地区上升幅度为2101.41%,农村地区为1898.51%。结论天津市户籍居民归因于心脑血管疾病 的预期寿命性别差异在扩大,应注重预防城市地区40~74岁年龄组男性发生脑血管病后遗症和其他冠心病。 王士玉 江婷婷 尹晓林 徐佳辉 王德征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 性别差异 预后营养指数对腹膜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 死亡 的影响: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2025年 背景心血管疾病 (CVD)是腹膜透析(PD)患者死亡 的主要原因,而营养不良是PD患者发生CVD及死亡 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预后营养指数(PNI)作为一种综合评估患者免疫、炎症和营养状态的指标,因其具有便利性与可靠性等优点,在肿瘤等多种疾病 的预后评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不同时间点的营养状态与PD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探究。目的探讨PD患者首年PNI与CVD死亡 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观察性队列研究,纳入2000-01-01—2019-07-01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以及赣州市人民医院4所中心置管并开始接受PD治疗的1640例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07-01,终点事件为CVD死亡 并记录患者生存时间及具体死亡 原因。应用限制性立方条图(RCS)分析PNI与PD患者CVD死亡 风险之间的非线性关联;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PD患者的生存曲线,绘制PNI预测PD患者CVD死亡 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根据最佳截断值(cut-off=40.46)将患者分为低PNI组703例与高PNI组937例;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讨PNI对PD患者CVD死亡 的影响。结果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30个月,随访期间共148例患者死亡 ,其中CVD死亡 73例(49.32%)。RCS结果表明,PNI与CVD死亡 事件呈线性关联(P for Nonlinear=0.655)。ROC曲线显示,PNI预测PD患者CVD死亡 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17(95%CI=0.659~0.775,P<0.001),灵敏度为74.0%,特异度为58.6%。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低PNI组CVD生存率低于高PNI组(χ^(2)=26.685,P<0.001)。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校正性别、年龄及CVD病史等混杂因素后,低PNI组仍是CVD死亡 的独立预测因素(HR=7.76,95%CI=1.72~35.06,P=0.008),亚组分析结果仍稳健,无明显交互作用。结论PNI降低是PD患者CVD死亡 的独立影响因素,PD首年PNI评分在评估PD� 朱露 艾军 廖生武 黄淑婷 龚妮容 孔耀中 刘德慧 窦献蕊 张广清关键词:腹膜透析 预后营养指数 预后 队列研究 2009-2021年中国心血管疾病 死亡 趋势分析与预测研究 被引量:5 2024年 背景随着不良生活方式流行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我国心血管疾病 死亡 率仍居高不下。及时了解我国当前以及未来心血管疾病 死亡 流行趋势,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案,可为心血管疾病 防治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目的分析2009—2021年我国心血管疾病 死亡 趋势并预测2022—203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 死亡 流行趋势。方法按性别、城乡、地区和年龄划分从中国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发布的《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2009—2021年)》中选取心血管疾病 死亡 数据进行整理,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变化趋势。并使用R(4.3.1)软件建立GM(1,1)模型,预测2022—203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 粗死亡 率。结果2009—2021年我国心血管疾病 粗死亡 率由2009年的235.83/10万上升至2021年的353.31/10万,AAPC为3.3%(95%CI=2.8%~3.8%,P<0.001);标化死亡 率由2009年的281.82/10万下降至2021年的221.24/10万,AAPC为-1.9%(95%CI=-2.6%~-1.2%,P<0.001)。2009—2021年我国心血管疾病 不同性别(AAPC男性=-2.0%,AAPC女性=-2.1%)、城乡(AAPC城市=-1.3%,AAPC农村=-2.4%)、地区(AAPC东部=-2.1%,AAPC中部=-2.2%,AAPC西部=-1.0%)标化死亡 率均呈下降趋势(P<0.05);其中女性下降幅度大于男性,农村大于城市,中部地区大于东部和西部地区。GM(1,1)模型结果显示,2022—2030年中国心血管疾病 粗死亡 率将持续上升至461.57/10万。结论2009—2021年我国心血管疾病 整体粗死亡 率呈持续上升趋势,而整体标化死亡 率呈下降趋势。我国心血管疾病 死亡 负担仍面临严峻挑战,预测2022—2030年我国心血管病粗死亡 率将持续上升,应制订实施科学有效的心血管疾病 防治工作,重点关注男性、农村和老年居民。 苗立鹏 任柯好 李梦蝶 吕军城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死亡率 粗死亡率 标化死亡率 GM(1,1)模型
相关作者
胡大一 作品数:3,559 被引量:29,432 H指数:69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 高血压 急性心肌梗死 心房颤动 何耀 作品数:283 被引量:2,025 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老年人 老年人群 流行病学 戒烟 患病率 张晓平 作品数:27 被引量:107 H指数:7 供职机构:太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心脑血管疾病 死因监测 病例交叉设计 死因顺位 大气污染 李海平 作品数:10 被引量:70 H指数:5 供职机构:太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急性影响 疾病死亡率 病例交叉设计 心脑血管疾病 死亡率 张燕萍 作品数:48 被引量:250 H指数:10 供职机构:太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空气污染 灰霾 早产 门诊量 大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