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91篇“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文章
-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性急性脑梗死相关因素分析
- 2025年
-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性急性脑梗死(SAICA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与疾病发病相关的因素。方法共纳入293例患者,根据颅内动脉狭窄情况分为大脑中动脉狭窄组(153例)和非大脑中动脉狭窄组(140例)。所有患者均完成对颅脑MR、TOF/CTA等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糖、同型半胱氨酸、NIHSS评分等。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所有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非大脑中动脉狭窄的颅内动脉狭窄脑梗死,进一步进行年龄分组,分为A组(60岁以下)、B组(60-80岁)及C组(80岁以上)。通过对患者的性别、血压以及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糖、同型半胱氨酸、NI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在生化指标方面,不同年龄组间的性别、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指标存在差异(P<0.05),但对疾病严重程度(NIHSS评分)的影响不显著。结论颅内动脉狭窄脑梗死部位和年龄、性别无相关性,但随着年龄的变化,性别、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指标方面出现明显变化。
- 李恒楠孙晗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 2025年
-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sICA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100例sIC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规范药物治疗方案,研究组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方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的颅内动脉狭窄率、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和脑血流灌注指标[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搏动指数],并比较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率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PSV、搏动指数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sICAS患者具有良好的有效性,能够显著降低颅内动脉狭窄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 尹贵荣顾启亮付桂侠
- 关键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脑血流灌注神经功能
- CT灌注成像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临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 2025年
- 目的 探究CT灌注成像(CTP)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s ICAS)临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8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s ICAS患者129例,依据阿托伐他汀治疗剂量将其分为低剂量组(10mg/d)、标准剂量组(20mg/d)以及强化组(40mg/d),各43例,三组均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并持续3个月,评价三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CTP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残余功能达峰时间(TMax)]的差异。依据3个月后的治疗效果将129例患者分为症状改善组(显效+有效)与无改善(无效)组,比较两组患者CTP参数的差异性,绘制ROC曲线分析CTP相关参数预测阿托伐他汀治疗后s ICAS患者症状改善的价值。结果 三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9.77%(30/43)、72.09%(31/43)和93.02%(40/43),强化组治疗有效率均较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更高(P<0.05)。3个月后,强化组患者的CBF、CBV均高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其MTT、TMax均较低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P<0.05)。本研究纳入129例患者,经3个月治疗后症状改善101例,无改善28例,症状改善组患者其CBF、CBV均高于无改善组,MTT、TMax均低于无改善组(P<0.05)。CTP各参数联合预测托伐他汀治疗后s ICAS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的AUC为0.917,95%CI为0.855~0.958,其预测效能均较CBF、CBV、MTT、TMax单一指标预测效能更高(Z=4.152、3.204、2.680、3.042,P<0.05)。结论 40mg/d阿托伐他治疗s ICAS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脑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通过CTP检查能够有效评估阿托伐他汀治疗sICAS的临床效果,促进患者的预后。
- 刘明珠田恩照薛文俊王红旭陈少武
- 关键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阿托伐他汀CT灌注成像
-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HR-MRI特征与卒中风险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特征与卒中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7月本院收治的87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图像质量不佳剔除3例患者,最终纳入84例患者。依据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将38例患者纳入卒中组,剩余46例患者纳入无卒中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HR-MRI特征,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卒中风险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组患者斑块负荷及管腔狭窄率显著高于无卒中组患者(P<0.05),卒中组出现纤维帽与斑块内出血患者显著高于无卒中组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斑块负荷、管腔狭窄率、纤维帽及斑块内出血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斑块负荷、管腔狭窄率、纤维帽及斑块内出血等HR-MRI特征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因素,临床治疗应密切监测上述指标。
- 贾啟龙刘志飞李亮杰
- 关键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卒中风险
- 脑灌注CT成像参数预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预后的价值
- 2024年
- 目的:研究脑灌注CT成像参数预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预后的价值。方法:实验开展时间:2022年1月至2024年4月,实验资料: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患者60例,手术前后均进行脑灌注CT成像检查,对不同狭窄程度的图像特征进行分析,后随访患者3个月,发生脑血管事件12例设为观察组,另48例预后较好设为对照组,对比CTP参数,对预后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脑血流量、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造影剂峰值时间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脑血流量高于治疗前,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峰值时间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脑血流量低于对照组,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峰值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灌注CT成像参数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预后各参数的预测中发挥较大的价值,以提升疾病诊治效果。
- 林生
- 关键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预后
- TC/HDL-C比值与高血压患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究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与高血压患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AIA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于2023年1月至2024年4月收治的86例高血压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发生AIAS将患者分为AIAS组(n=37)和非AIAS组(n=49),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高血压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因素。结果:AIAS组年龄、BMI、合并高血脂、SBP、DBP、血清LDL-C水平、TC/HDL-C比值、Gensini评分均显著高于非AIAS组(P<0.05),血清HDL-C水平显著低于非AIAS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SBP、血清LDL-C水平、TC/HDL-C比值、Gensini评分升高是高血压患者继发AIAS的危险因素,血清HDL-C水平升高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TC/HDL-C比值与高血压患者继发AIAS及IAS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且是AIAS发病的危险因素,可用于临床AIAS发病风险评估。
- 原航王琳汪建平
- 关键词:高血压颅内动脉狭窄总胆固醇
- 导引导管开窗导流技术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研究导引导管开窗导流技术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20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采用导引导管开窗导流技术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观察组101例在球囊扩张前采用导引导管开窗导流技术进行导流,对照组99例未给予导引导管开窗导流技术进行导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责任血管狭窄率、支架到位率、手术操作成功率、靶血管区卒中/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IA)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12个月内支架内再狭窄率,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改良Rankin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责任血管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责任血管狭窄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支架到位率、手术操作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NIHSS评分、ADL评分、改良Ranki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1、6、12个月时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均较术前下降,ADL评分均较术前升高(均P<0.05),观察组术后1、6、12个月时NIHSS评分、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12个月时改良Rankin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1、3、6、12个月时靶血管区卒中/TIA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血管破裂、侧支血管闭塞、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12个月内支架内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时,术中采用导引导管开窗导流技术�
- 李志永张梦彩李春霖赵雪萌路延朋赵思思唐灵涛胡鹏飞李英毅
- 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
- 探讨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联合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 2024年
- 目的 分析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联合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NHI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rCBF、rCBV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治疗时采取支架成形术和药物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改善其局部脑血灌注指标,患者的预后效果也较好。
- 梁建锋
- 关键词:支架成形术药物治疗有效性安全性
-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管理研究
- 2023年
- 当前,每年因为卒中所死亡的人都有很多,而导致卒中最为常见的原因就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加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管理有助于降低卒中的发生风险,文中主要针对当前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管理,特别是血管内治疗以及抗血小板治疗进行综述,希望可以为预防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引起的卒中提供一定的借鉴。
- 李佳兵
- 关键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卒中临床管理
-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3年
- 颅内动脉狭窄作为缺血性卒中的重要诱因之一,临床多应用药物、血管介入术进行治疗,但颅内动脉狭窄度高达70%~99%的患者在药物系统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卒中风险。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涂层球囊作为一种新型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到临床中,具有操作简单、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时间短、术后出血风险小、体内不留异物等优点。目前,关于药物涂层球囊的多个临床试验成果已经公布,现就药物涂层球囊的概念、作用机制,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中的治疗优势、临床实践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症状性动脉狭窄提供指导和参考,有效降低再狭窄发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维护和改善广大患者的生命健康。
- 陈菊芳李绍发
- 关键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内再狭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