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721篇“ 痉挛型“的相关文章
悬吊训练对痉挛脑瘫患儿的上肢运动能力的影响
2025年
探究悬吊训练对痉挛脑瘫患儿的上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淮安市妇幼保健院门诊接收的44例痉挛脑瘫患儿作为样本,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接受常规训练+悬吊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精细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均较治疗前好转,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悬吊训练在改善痉挛 脑瘫患儿上肢运动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并且有效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在临床过程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周玉
关键词:悬吊训练痉挛型脑瘫上肢运动功能
郭氏背三针联合康复治疗对痉挛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郭氏背三针联合康复治疗对痉挛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在河南省中医院儿童康复科接受治疗的70例痉挛性脑瘫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新Bobath康复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郭氏背三针疗法。对比两组治疗前后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2(PDMS-2)、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儿童平衡量表(PBS)、运动相关指标及血清学指标的变化,并统计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痉挛脑瘫患儿PDMS-2、GMFM、PBS、跨步长度和1 min步行距离、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CF)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10 m步行时间、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PDMS-2评分、GMFM评分、PBS评分、跨步长度和1 min步行距离等运动功能指标均明显提高(P<0.05),而10 m步行时间和血清IL-6水平则明显降低(P<0.05)。此外,治疗组的BDNF、NCF和GDNF等神经营养因子的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郭氏背三针联合康复治疗对痉挛脑瘫患儿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平衡能力,改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增强运动功能和步行水平。
曹彩红史华单海军介小素侯玉晋郭鑫张英英米晓阳李宗泽
关键词:针灸疗法脑性瘫痪痉挛粗大运动功能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针刺在痉挛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2025年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联合针刺在痉挛脑瘫(SCP)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6月—2024年6月牡丹江医科大学附属红旗医院收治的90例SCP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n=45)和mCIMT组(n=45)。mCIMT组接受mCIMT,联合组在mCIMT组基础上接受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痉挛程度[改良Ashworth量表(MAS)]、粗大运动能力[粗大运动功能评估(GMFM)]、精细运动能力[精细运动功能评估(FMFM)]、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儿童平衡量表(PBS)、6分钟步行试验(6MWT)]、生活质量[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PedsQL)]。结果:治疗后,联合组MAS评分显著低于mCIMT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GMFM、FMFM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mCIMT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PBS评分显著高于mCIMT组,6MWT距离显著长于mCIMT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PedsQL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mCIMT组(P<0.05)。结论:mCIMT联合针刺能显著改善SCP患儿的痉挛程度、粗大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
牟昱昊苗自颖徐颖姚磊
关键词:针刺痉挛型脑瘫
左右分治推拿法对痉挛偏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下肢痉挛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左右分治推拿法对痉挛偏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下肢痉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4年1月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脑病诊疗康复中心1~8岁60例痉挛偏瘫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推拿法,治疗组给予左右分治推拿法,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GMFM-88)总分、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下肢痉挛肌肉表面肌电均方根平均值及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88总分均高于治疗前,CSI评分及内收肌、腘绳肌、腓肠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平均值均低于治疗前,步长、1分钟步行试验(1MWT)均长于治疗前,步宽、10米步行测试(10MWT)均短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GMFM总分、CSI评分和下肢痉挛肌肉表面肌电均方根平均值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步长、步宽、10MWT、1MWT治疗前后差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右分治推拿法和常规推拿法均能改善痉挛偏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CSI、下肢痉挛肌肉表面肌电及步行功能,且左右分治推拿法的效果更显著。
郭志丹李海峰都修波
关键词:痉挛型偏瘫粗大运动功能痉挛下肢
改良潘塞缇疗法联合常规康复疗法治疗痉挛脑瘫尖足患儿的效果
2025年
目的:观察改良潘塞缇疗法联合常规康复疗法治疗痉挛脑瘫(SCP)尖足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该院收治的71例SCP尖足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改良潘塞缇疗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痉挛程度[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平衡功能[儿童平衡量表(PB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33/35),高于对照组的69.44%(2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E区等GMF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潘塞缇疗法联合常规康复疗法治疗SCP尖足患儿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评分,降低痉挛程度评分,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康复疗法治疗。
谭玲惠李游范桃林
关键词:康复疗法痉挛型脑瘫尖足粗大运动功能
痉挛脑瘫儿童构音运动声学特征及其与构音清晰度的相关性
2025年
目的探讨痉挛脑瘫儿童的构音声学指标特征及其与构音清晰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12岁脑瘫儿童和普通儿童各1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元音、单字和句子三种语料,评估两类儿童的构音声学和构音清晰度表现,并探究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痉挛脑瘫儿童在三种语料中的构音清晰度均低于普通儿童(P<0.01),表现为:单元音>单字>句子;在单元音语料中仅下颌距、舌距显著小于普通儿童(P<0.05),且仅下颌距和元音空间面积(vowel space area,VSA)与构音清晰度显著相关(P<0.05);单字语料中,下颌距、舌距和VSA显著小于普通儿童,元音椭圆面积(vowel ellipse area,VEA)显著大于普通儿童(P<0.05),除VSA和共振峰集中率(formant centralization ratio,FCR)外,其他指标均与构音清晰度显著相关(P<0.05);句子语料中,除下颌距外其他指标均显著差于普通儿童(P<0.05),且所有声学指标均与构音清晰度显著相关(P<0.05)。结论脑瘫儿童构音声学指标特征和构音清晰度均较差,语料复杂性会影响二者的相关程度。
王勇丽王勇丽乔钧余新春王曦金昕玥王曦
关键词:痉挛型脑瘫声学特征
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痉挛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
2025年
目的分析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痉挛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72例痉挛脑瘫患儿资料,按不同康复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比较两组肌张力[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88(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表面肌电图[腓肠肌、内收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腓肠肌、内收肌的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iEMG)]、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区、E区GMFM-88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内收肌iEMG、腓肠肌iEMG、IGF-1、BDNF高于对照组,内收肌RMS、腓肠肌RMS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痉挛脑瘫可改善患儿肌张力,上调神经因子表达,促进运动功能与平衡能力恢复。
李静梅孙艳丽郭晓迪
关键词:痉挛型脑瘫肌张力
超声波联合持续被动运动对痉挛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5年
目的观察超声波联合持续被动运动(CPM)对痉挛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痉挛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CPM组及观察组,每组20例。3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运动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推拿等),CPM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踝关节CPM训练,观察组则辅以超声波治疗及踝关节CPM训练。3组患儿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Tardieu量表(MTS)评定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10 m步行速度测试(10MWT)评定患儿运动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儿MTS评定结果、BBS评分及GMFM-88量表D区、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及CPM组上述各项指标结果也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观察组屈膝体位时MTS的R1、R2、X评定结果[分别为(19.80±3.46)°、(24.20±3.44)°和(1.95±0.51)级]、伸膝体位时R1、R2、X评定结果[分别为(14.80±4.76)°、(17.10±4.02)°和(2.40±0.60)级]、BBS评分[(44.95±6.39)分]及GMFM-88量表D区评分[(28.90±4.72)分]亦显著优于同期CPM组水平(P<0.05)。结论超声波联合踝关节CPM训练可有效缓解痉挛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并提高其蹲、坐、站等静态姿势控制能力。
魏松涛李华伟李红波张伟
关键词:超声波持续被动运动脑瘫痉挛
常规康复治疗联合双重任务训练对痉挛脑瘫儿童平衡能力及对其异常步态改善的影响
2025年
探讨常规康复治疗和双重任务训练联合用于痉挛脑瘫儿童中,对其平衡能力和异常步态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以本院2023年十一月至2024年八月住院之痉挛脑性瘫痪小儿5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化的方法将其分成两组,各25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康复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复健方法,并辅以双项作业培训。观察两组患者在运动功能评定表(GMFM-88)和运动功能评分(GMFM-88)。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 PBS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步宽均显著降低(P<0.05),而步速、步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GMFM-88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在痉挛脑瘫儿童的治疗中联合使用常规康复治疗和双重任务训练有助于患儿平衡能力的提高,可促进患儿异常步态的改善,增强患儿的运动功能。
李婷
关键词:常规康复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
赋能监护人家庭感统训练治疗痉挛脑瘫的临床疗效研究
2025年
评估赋能监护人家庭感统训练应用在痉挛脑瘫(SCP)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3年12月—2024年7月的60例SCP患儿,在随机数表法指导下分组,对照组30例(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30例(加用赋能监护人家庭感统训练),评价组间儿童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Barthel指数(BI)。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GMFM-88、FMFM、BI评分均升高,并且观察组GMFM-88、FMFM、BI评分均更高,P<0.05。结论 对SCP患儿实施赋能监护人家庭感统训练,可以改善运动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陈乐云刘亚
关键词:痉挛型脑瘫自理能力

相关作者

刘振寰
作品数:462被引量:1,361H指数:19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脑瘫患儿 脑性瘫痪 脑瘫 醒神针刺法 神经发育
张惠佳
作品数:194被引量:832H指数:15
供职机构:湖南省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脑性瘫痪 脑瘫 脑瘫患儿 患儿 脑性瘫痪患儿
王跑球
作品数:154被引量:624H指数:14
供职机构:湖南省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脑性瘫痪 脑瘫 脑性瘫痪患儿 脑瘫患儿 痉挛型
王雪峰
作品数:566被引量:3,480H指数:28
供职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小儿肺炎 小儿 脑性瘫痪 治疗小儿
马丙祥
作品数:404被引量:2,727H指数:20
供职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脑性瘫痪 儿童 孤独症谱系障碍 中医儿科学 抽动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