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50篇“ 痉挛性偏瘫“的相关文章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2024年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能够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从而生存质量,故寻求有效、操作方便且副作用较小的治疗方法是如今较为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中医中药及外治根据经典文献在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具有优势,通过研究发现中医学在临床疗效方面有着显著疗效。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以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患者提供思路。
郭俊邓建华
关键词:中风脑卒中痉挛性偏瘫针灸
针刀“治痿间取阳明”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
2024年
“治痿独取阳明”为中风偏瘫的中医重要治则。中风偏瘫具有筋急而挛(筋痿)及肌肉无力(肉痿)两种肢体失用的“痿”的表现。卢胜春依据运动解剖学及生物力学原理提出针刀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可取阳明之外部位,以间接作用于阳明经筋而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如根据拮抗肌平衡主动肌原理,松解胸大肌附着点,有利于促进手阳明经筋的上抬手臂功能;如根据最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激活腘绳肌,有助于改善膝过伸,从而缓解腿部足阳明经筋的痉挛而上抬腿部;如根据核心肌群稳定的机理,激活躯干背部核心肌群,促进腹部足阳明经筋分布部位的腹部核心肌群稳定。以上“治痿间取阳明”可用中医的“从阴引阳”及调节阳明经筋气血解释。文章引用病案举证说明。
许琦李泰标郑丁炤谢洪武吴心虹何毅琪林友益卢胜春宋正茂
关键词:中风痉挛性偏瘫针刀经筋
康复治疗脑梗死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4年
分析上肢痉挛性偏瘫的患者接受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于2020年5月~2023年5月时间段选择40例脑梗死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研究,通过双盲法分为普通组(20例,普通治疗)与分析组(20例,普通治疗+康复治疗),分析临床效果。结果 康复效果、上肢肌力指数、血清指标、主观指标显示治疗后更高,症候积分显示治疗后更低,P<0.05。结论 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接受康复治疗后能够显著改善上肢肌力状况,提升肢体功能,优化血清指标,降低症候评分,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与独立生活能力。
刘研婷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治疗血清指标
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发生机制及针刀治疗进展
2024年
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亦趋于年轻化。卒中后肢体痉挛是一种常见的功能障碍,主要表现是肌张力增高,常伴有腱反射亢进。若不进行干预,逐渐增高的肌张力会导致患者出现肢体关节的挛缩,甚至造成肢体残疾。针刀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1],在临床上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有效。本文从近年来此病的相关研究以及现阶段治疗进行综述。
魏婷李辉
关键词:痉挛性偏瘫肢体关节肌张力卒中后肢体残疾针刀治疗
基于“形神一体”理论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体会被引量:1
2024年
痉挛性偏瘫是中风后常见的后遗症,其发生关键在于毒邪损伤元神、残害形体,属于“形神共病”之疾病,治疗上需“形”“神”同调。吾师刘明辉医师在“形神一体”理论指导下总结了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处方,即调神取背部夹脊穴(双侧1、3、5、7、9、11、13、15、17与2、4、6、8、10、12、14、16,两组穴位隔日交替使用)+头针(病灶同侧)顶颞前斜线中2/5、顶颞后斜线中2/5、顶旁2线行针刺;调形取患肢拮抗肌筋节点行小针刀,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总结刘明辉医师的临床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提供新思路。
兰玉娟王隐羽杨硕廖越司元红彭克江刘明辉
关键词:中风痉挛性偏瘫形神一体针刺
中医特色护理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中的研究进展
2024年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脑血管疾病,脑卒中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全球大约有90%的人存在卒中负担,以中低收入国家最为明显。痉挛性偏瘫是脑卒中常见的后遗症之一,患肢因痉挛致使关节处于挛缩状态,不仅影响患者后续的康复治疗,也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本文是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常用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所进行的综述,以便改善患者的痉挛状态,促进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陈怡冰王东梅
关键词:脑卒中痉挛性偏瘫中医护理技术
头针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
2024年
探讨头针与体针治疗的联合应用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疾病的临床治疗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应用价值,并分析其与单一治疗的区别。方法 我院神经内科自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共计收治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数量多达280余例,应伦理学委员会审核要求,从多达200余例的患者中筛选出自愿参与此次临床调查研究、无治疗禁忌证、具有适应症的患者选定为最终的研究对象,样本数量为100例,在选定入选对象后,将所有入选患者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组别,具体分组命名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患者的数量保持为均等为50例,同时按照其诊疗方案的差异,其最终分组命名为对照组50例(单一体针治疗)与研究组(头针结合体针治疗),设定诊疗周期为15d,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数据,并将其整理为便于分析与比较的Excel表格。结果 在未接受临床治疗前,两组入选对象的各项临床数据无比较意义(p>0.05),而研究组在接受头针结合体针治疗后,其各项评分数据均较对照组显著优化(p<0.05),同时其临床疗效较对照组确切(p<0.05)。结论 单一的体针治疗所取得的临床疗效不及头针联合体针治疗,应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联合疗法,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同时,也有助于加快患者的预后康复。
佟蕾蕾
关键词:体针
“手足十二针”针刺法对脑梗死痉挛性偏瘫疗效的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手足十二针”针刺法结合新Bobath技术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痉挛性偏瘫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脑梗死恢复期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2组均采用新Bobath技术治疗,观察组另外联合“手足十二针”法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各项量表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血清谷氨酸、γ-氨基酸指标变化,并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和安全。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MAS评分、CSS评分、谷氨酸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评分、SF-36评分、γ-氨基酸指标及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出现不良治疗事件。结论“手足十二针”针刺法结合新Bobath技术能够调节血清谷氨酸、γ-氨基酸表达,减轻肢体痉挛程度,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闫瑾房位昊郭泽春
关键词:针刺法脑梗死恢复期痉挛性偏瘫生活质量
穴位埋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
2024年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埋线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痉挛程度、上肢功能、生活活动能力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4周后,2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试验组MAS、CS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量表(UEFT)、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试验组UEFT、FMA-U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社会功能活动问卷(FA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FAQ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6.98%,对照组无不良事件发生,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上肢功能,提高生活活动能力,且安全良好。
郑贺彬王强力陈宁宁林定艺
关键词: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穴位埋线康复训练上肢功能生活活动能力
混合脑机接口技术用于痉挛性偏瘫手功能训练两例
2024年
病例介绍患者1,女,22岁,因“右侧肢体功能活动不利18个月”于2023年10月17日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神经康复科。患者2022年5月20日突发右侧肢体完全不能活动及意识障碍,当地医院诊断“动脉血管畸形破裂,左侧基底节出血”,经脱水降颅压及“血管畸形栓塞术”等治疗好转。自病后2周患者先后辗转多个医院康复治疗近8个月。
吴晓莉康晓宇李文军王树峰刘丽旭
关键词:痉挛性瘫痪脑机接口稳态视觉诱发电位脊神经根切断术

相关作者

庄礼兴
作品数:398被引量:2,827H指数:28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靳三针 针灸疗法 针灸 靳三针疗法 针刺
樊留博
作品数:89被引量:396H指数:13
供职机构:浙江省台州医院
研究主题:电针 痉挛性 神经功能 脑缺血大鼠 痉挛性偏瘫
赖耀铭
作品数:30被引量:120H指数:7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痉挛性偏瘫 蜂针 刺法治疗 推拿 BOBATH疗法
刘宝华
作品数:60被引量:350H指数:13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痉挛 痉挛性偏瘫 膝关节控制训练 表面肌电图 SEMG
马利中
作品数:68被引量:288H指数:10
供职机构:浙江省台州医院
研究主题:痉挛性 电针 脑缺血大鼠 脊髓运动 神经元兴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