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131篇“ 白介素-1Β“的相关文章
- 白介素-1β基因敲除对小鼠行为的影响
- 2024年
- 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是脑内一种常见的促炎因子,在生理水平下由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释放并维持在较低表达量。文章选用成年小鼠为实验对象,采用不同的行为学范式研究IL-1β基因敲除对小鼠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IL-1β基因敲除不会影响小鼠的基本运动能力,但显著减少了小鼠进入Y迷宫新臂和新物体识别测试中嗅探新物体的时间和次数,增加了小鼠在悬尾以及强迫游泳测试中的静止时间。结果表明敲除IL-1β基因降低了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同时诱导了小鼠的焦虑抑郁样行为。该研究证明了IL-1β基因敲除会对小鼠的基本认知行为和情绪行为造成损害,为后续研究生理条件下炎症因子的正常表达对脑功能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 李子木梁维凤常晶晶胡繁
- 关键词:空间记忆工作记忆抑郁
- 食管癌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白介素-6、白介素-1β水平与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β(IL-1β)的水平及其与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10月于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0例食管癌患者,将同期40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MMP-9、IL-6和IL-1β的水平。根据术后随访1 a的复发情况,将食管癌患者分为未复发转移组和复发转移组,探讨血清因子水平与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性。结果未复发转移组患者血清MMP-9、IL-6和IL-1β水平均高于健康体检组(P<0.001);复发转移组患者血清MMP-9、IL-6和IL-1β水平均高于未复发转移组(P<0.001)。食管癌患者术后血清MMP-9水平与IL-6呈正相关(r=0.376,P=0.017),血清MMP-9与IL-1β水平呈正相关(r=0.727,P<0.001),血清中IL-6水平与IL-1β水平亦呈正相关(r=0.468,P=0.002)。血清高水平MMP-9、IL-6和IL-1β均为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χ^(2)=2.160,P=0.046;χ^(2)=4.294,P=0.038;χ^(2)=4.547,P=0.033)。血清MMP-9、IL-6和IL-1β水平联合预测术后复发转移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为0.931,95%CI为0.844~1.000,P<0.001)。结论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的血清MMP-9和IL-6显著高于未复发转移患者,血清MMP-9、IL-6和IL-1β水平为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三者联合对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柴慧芳任永霞翟亚超
- 关键词: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基质金属蛋白酶-9白介素-6白介素-1Β
- 小檗碱联合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和白介素-6水平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小檗碱联合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5月杭州市临安区第一人民医院和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化疗,同时连续口服小檗碱0.6 g/d,对照组患者仅应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化疗,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后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观察组:t=7.595,P<0.001;t=7.739,P<0.001;t=6.304,P<0.001;对照组:t=7.752,P<0.001;t=8.687,P<0.001;t=4.921,P<0.001;);治疗后,观察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2.313,P=0.026;t=2.145,P=0.038;t=2.706,P=0.01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8,P=0.598)。观察组无化疗相关腹泻发生,而对照组出现化疗后腹泻6例(χ^(2)=4.902,P=0.027)。结论小檗碱联合硼替佐米能降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炎症反应,改善患者免疫能力,提示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中小檗碱有协同作用。
- 何孜岩葛洪峰冯兰英李淑娥王其凯秦素云叶萤燕
- 关键词:小檗碱硼替佐米多发性骨髓瘤白介素-1Β白介素-6
- 白介素-1β调控膝骨性关节炎作用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缓慢性、渐进性的过程,其中关节软骨的破坏、滑膜炎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作为一种促炎细胞因子,主要由巨噬细胞、T/B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分泌产生,其参与各种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如强直性脊柱炎(AS)、类风湿性关节炎(RA)。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总结IL-1β在KOA中的相关作用机制,发现IL-1β在KOA中调控软骨细胞、滑膜炎相关信号通路、蛋白及基因表达来减弱软骨细胞的分化、加快软骨细胞的坏死及促进滑膜炎症反应而加快KOA的进展,为进一步认识KOA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深层次的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 王永强胡建锋马国栋
- 关键词:膝骨性关节炎白介素-1Β软骨细胞滑膜细胞
- 膝骨关节炎不同证候患者关节液白介素-1β浓度特点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痰瘀互结证和肝肾亏虚证两种不同证候患者关节液白介素-1β(IL-1β)的浓度特点,并分析其与证候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79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痰瘀互结证组和肝肾亏虚证组,通过收集分析两组患者关节液样本,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IL-1β浓度差异,对关节液IL-1β浓度特点及其中医证候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IL-1β浓度水平有显著差异,其中痰瘀互结证IL-1β浓度水平高于肝肾亏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互结证IL-1β浓度水平与中医证候评分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389,P<0.05);肝肾亏虚证IL-1β浓度水平与中医证候评分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146,P>0.05)。结论:膝骨关节炎不同证候患者IL-1β的浓度特点不同,痰瘀互结证IL-1β的浓度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证候的严重程度,提示痰瘀互结证和肝肾亏虚证炎症因子的浓度差异可能反映不同的证候特点。
- 陈鹏宇叶超赵久丽张晓栋刘雨煊吕天成赵鹏源陈心怡薛晓琳
-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痰瘀互结证肝肾亏虚证关节液白介素-1Β
- 白介素-1β基因型与原发性冻结肩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白介素-1β(IL-1β)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和单体型是否与原发性冻结肩的易感性相关,寻找原发性冻结肩的易感基因。方法选取就诊于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的145名原发性冻结肩患者,排除继发性肩关节疼痛病人,冻结肩组患者男52例,女93例,年龄52~70岁;另收集了226例肩关节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男82例,女144例,年龄45~60岁。以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两组IL-1β基因的-511C/T(rs16944)、+3954C/T(rs1143634)和-31C/T(rs1143627)位点的基因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IL-1β不同位点基因型及三个位点基因形成的单体型与原发性冻结肩易感性的相关性。结果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L-1βrs1143634位点CT基因型在原发性冻结肩患者中比例明显增加,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杂合子IL-1βrs1143634CT基因型的患者发生PFS的风险是CC基因型的1.88倍[比值比(OR)=1.88,95%置信区间(CI)(1.02,3.46),P=0.036],同时IL-1βrs1143634位点的C基因是保护基因,在IL-1βrs1143634位点具备C基因发生原发性冻结肩的风险降低[OR=0.542,95%CI(0.300,0.981),P=0.047]。IL-1βrs1143627位点CT基因型发生原发性冻结肩的风险是TT型的1.80倍,具有统计学意义[OR=1.80,95%CI(1.09,2.99),P=0.019]。单体型分析发现:单体型TTT发生原发性冻结肩风险是CCT型的7.33倍[OR=7.33,95%CI(1.66,32.28),P=0.02]。结论IL-1β基因的rs1143634、rs1143627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的原发性冻结肩的易感性相关。
- 申成凯孟飞刘坤朱卫洁赵海军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Β滑囊炎单倍型
- 白介素⁃1β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综述白介素(IL)-1β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的研究进展。IL-1β是一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其过度分泌可导致椎间盘发生炎症和结构破坏,促使椎间盘退变进一步发展。近年来研究表明,中药活性成分可靶向抑制多种椎间盘细胞内的IL-1β,从而起到保护椎间盘的作用。基于IL-1β的结构、功能及调节机制,探讨IL-1β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机制,并对相关中药的干预进展作一综述。
- 刘晏东邓强陈博檀盛张彦军李中锋彭冉东
-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白介素-1Β炎症作用中医药疗法
- 含NOD样受体家族Pyrin域蛋白3/白介素-1β信号通路在脓毒症相关肾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SA-AKI)发病机制复杂,有研究显示,在SA-AKI的发病过程中,NOD样受体家族的NLRP3(NLRP3)被激活,进而增加白细胞介素1β (IL-1β)的产生,介导炎症反应的发展。因此,针对近年NLRP3/IL-1β信号通路在SA-AKI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阐述SA-AKI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SA-AKI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 孙崇翔张诗元李桂伟
- 关键词:白介素-1Β
-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胃泌素、内皮素及白介素-1β水平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血清胃泌素(GAS)、内皮素(ET)、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7月我院收治的60例CAG患者(纳为CAG组)和同期健康体检35名志愿者(纳为健康组)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组血清GAS、ET、IL-1β水平,比较不同病变程度CAG患者血清GAS、ET、IL-1β水平,并对CAG病变程度与血清GAS、ET、IL-1β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组比较,CAG组血清GAS明显低,ET、IL-1β水平明显高(P<0.05)。轻度、中度及重度CAG患者GAS依次明显降低而ET、IL-1β水平依次明显升高(P<0.05)。血清GAS水平与CAG病变程度呈明显负相关(P<0.05),ET、IL-1β水平与CAG病变程度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CAG患者血清GAS呈明显低表达而ET、IL-1β呈明显高表达,三者与CAG患者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 马祥雨杨小杰李思思
- 关键词:IL-1Β病变程度
- 反复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患儿肺泡灌洗液中脂多糖、白介素-1β水平变化及意义
- 2024年
- 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rotracted bacterial bronchitis,PBB)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支气管内膜炎症性疾病,是引起儿童慢性湿性咳嗽的重要病因[1];反复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recurrent persistent bacterial bronchitis,RPBB)是指1年内PBB反复发作超过3次[2]。
- 徐丽丹季秀梅陈熙泼林玛丽王凯旋
- 关键词:脂多糖白介素-1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