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2篇“ 白细胞流变性“的相关文章
高压电烧伤对大鼠血小板与白细胞流变性的影响及己酮可可碱的干预作用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了解高压电烧伤对大鼠血小板、白细胞聚集黏附的影响,探讨己酮可可碱(PTX)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8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电伤组和治疗组,每组60只。(1)3组致伤前15min各取10只大鼠,用布莱德多项投影显微镜系统观测肠系膜微静脉白细胞黏附数;用激光多普勒组织灌流图像仪检测胸部皮肤微循环灌流量;心脏采血分离血清,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栓烷B2(TXB2)、前列环素(PG12)、P选择素、E选择素及L选择素含量,并计算TXB2/PG12比值。(2)电伤组和治疗组余下各50只大鼠用调压器及实验变压器制成高压电烧伤模型(左前肢为电流入口,右后肢为电流出口),对照组余下50只大鼠接相同装置但不通电致假伤。伤后2min内,经腹腔注射2mL生理盐水(对照组、电伤组)或者2mL浓度为50mg/mL PTX注射液(治疗组)。伤后5min和1、2、4、8h于每组各取10只大鼠,同前检测白细胞黏附数和微循环灌流量、血清血小板及白细胞相关因子水平,计算相关比值。对数据行两因素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结果电伤组大鼠PAF、TXB2、PG12、P选择素、E选择素、L选择素含量以及TXB2/PG12比值和白细胞黏附数总体检测值大于对照组;微循环灌流量小于对照组,处理因素主效应F值为854.20~8156.52,P值均小于0.01。治疗组大鼠PAF、TXB2、P选择素、E选择素、L选择素含量以及TXB2/PG12比值和白细胞黏附数总体检测值小于电伤组;PG12含量、微循环灌流照大于电伤组,处理因素主效应,值为33.18—1033.99,P值均小于0.01。统计学结果仅允许在电伤组、治疗组组内进行比较。除治疗组伤后5min TXB2/PG12比值、电伤组和治疗组伤后5min E选择素含量外,电伤组及治疗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PAF、TXB2、PG12、P选择素、E�
张庆富魏伟尚涛周慧敏李增宁王车江冯建科许顺江崔冬生
关键词:烧伤血小板聚集白细胞己酮可可碱
创伤后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白细胞流变性细胞粘附分子水平的变化
2006年
目的:探讨创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患者白细胞流变性细胞粘附分子(CAMs)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DXC-300A型核孔膜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JYJ-Ⅲ型体外血栓血小板粘附两用仪、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了36例创伤后MOF患者、31例创伤患者和35例健康人外周血液白细胞变形能力(LD)、白细胞粘附功能(LAF)、白细胞CD18表达、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sVCAM—1)的变化。结果:MOF患者白细胞滤过指数(LFI)、白细胞粘附率(LAR)、白细胞CD180表达、sICAM—1,sVCAM—1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和创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F=68.45-116.20,q=12.161—21、374,P〈0.001),MOF组死亡者各指标变化较存活者更明显(t=6.920—11.665,P〈0,001)。MOF患者LFI和LAR与sICAM—1,sVCAM—1和白细胞CD18表达呈正相关(r=0.691~0.844,P〈0.001),LFI与LAR呈正相关(r=0.771,P〈0.001)。结论:白细胞流变性和CAMs水平异常参与了MOF的发生,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徐勇刚王杰
关键词:多器官功能衰竭白细胞细胞粘附
白细胞流变性的动态图像研究及半定量分析
2005年
目的 探讨一种判断人体白细胞流变性的新方法。方法 采取指尖微量血,应用布氏镜(多功能可变投射显微镜)和动态数字成像技术,对活体白细胞进行动态图像扫描,设定粒细胞形态结构、变形运动、胞浆及颗粒运动三项指标,以三项指标积分及三项指标积分总值作为判断人体白细胞流变性的客观指标;对12 0例正常人按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分组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确定正常参考值。结果 用多功能显微镜直观、动态地观察到显示白细胞流变学的特征:形态结构、伪足形成、颗粒运动、胞质环流及变形运动;白细胞流变性三项指标积分及总积分别为2 .917±0 .30 6、2 .4 33±0 .4 98、3.0 4 2±0 4 18和8.392±0 .792 ;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无显著差异;总积分正常参考值为8.2 4 9~8.6 35。结论 建立了一种快速判断白细胞流变性的动态细胞学检测手段,提出观察指标、判断标准和半定量计分方法;方法简便,直观,易被病人接受。
刘宗印潘齐川刘颖颖曲东平鞠全荣
关键词:白细胞流变性图像扫描半定量
白细胞流变性分析
2005年
白细胞在大血管中呈球状,且数量最少,因而在血液流变学中常被忽视。本文从白细胞的形态学和胞浆生物化学入手,分析了白细胞的变形特性。对白细胞在微循环中的运动、变形、粘附以及和红细胞的相互作用等进行了较深刻的探讨。
郭嘉泰周晋阳荆彦锋冀菁荃
关键词:伪足微循环剪切力粘附
急、慢性缺氧对大鼠微循环白细胞流变性的影响(英文)被引量:4
2004年
背景:白细胞流变性对微循环血流灌注有明显影响,但缺氧对微循环中白细胞流变性的影响目前研究极少。目的:研究急、慢性缺氧对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白细胞流变学行为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材料和干预:本实验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全军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进行。成年Wistar大鼠,校动物中心提供,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急性缺氧组和慢性缺氧组,低压舱模拟海拔5000m连续缺氧2,30d,复制动物急性和慢性缺氧模型。主要观察指标:正常大鼠、急性缺氧大鼠、慢性缺氧大鼠的白细胞滚动速度、沿壁滚动数、黏附数和白细胞-内皮细胞接触时间(leukocyte-endotheliumcontacttime,TLECT)及动脉血气的比较结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慢性缺氧组动物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血氧饱和度SaO2显著下降(t=3.01~8.30,P<0.05)。对照组白细胞滚动速度(101.41±26.96)μm/s,滚动数(4.27±2.69)个/min,黏附数(1.45±1.21)个/100μm,TLECT(0.91±0.73)s/min;急性缺氧动物白细胞滚动速度(85.44±17.33)μm/s,滚动数(60.00±31.62)个/min,黏附数(26±8.22)个/100μm,TLECT(16.30±4.84)s/min;慢性缺氧白细胞滚动速度(72.40±24.08)μm/s,滚动数(14.43±3.99)个/min,黏附数(3.57±1.27)个/100μm。
张钢高钰琪刘福玉
关键词:微循环白细胞流变性血流灌注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白细胞流变性变化及乌龙丹的影响作用(英文)
2004年
背景:缺血性脑血管病白细胞流变性与微循环密切相关,传统活血化瘀中药是否对白细胞流变学异常、变形能力下降有影响?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病理模型,观察其白细胞流变性的变化,并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复方乌龙丹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地点: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实验室。选用Wistar雄性大鼠40只,体质量(250±2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乌龙丹低剂量组、乌龙丹高剂量组,每组10只。干预:大鼠结扎颈总动脉(CCA)后再阻断大脑中动脉(MCA)造模,造模术后24h取血用核孔滤膜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测定白细胞变形指数、白细胞滤过堵塞的粒子浓度及红、白细胞-红细胞滤过指数。主要观察指标:实验各组大鼠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变形指数、白细胞滤过堵塞的粒子浓度及红、白细胞-红细胞滤过指数。结果:模型组的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变形指数、白细胞滤过堵塞的粒子浓度及红、白细胞-红细胞滤过指数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表示白细胞的变形能力下降。乌龙丹给药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F=3.761,P<0.01),显示出该方对梗死后白细胞变形能力下降有一定的对抗作用。结论: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中有白细胞流变学异常,变形能力下降。中药复方乌龙丹对此有一定对抗作用。
彭康臧坤堂刘传明
关键词:白细胞总数红细胞滤过指数局灶性脑缺血活血化瘀中药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白细胞流变性变化及乌龙丹的作用
2003年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病理模型,观察其白细胞流变性的变化,并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复方乌龙丹的影响。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结扎颈总动脉(CCA)后再阻断大脑中动脉(MCA)造模,实验分为假手术、模型、乌龙丹低剂量(WLDL)、乌龙丹高剂量(WLDH)四组,造模术后24h取血测定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变形指数、白细胞滤过堵塞的粒子浓度及红、白细胞滤过指数IF-红细胞滤过指数IF。结果 模型组的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变形指数、白细胞滤过堵塞的粒子浓度及红、白细胞IF-红细胞I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表示白细胞的变形能力下降。乌龙丹给药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显示出该方对梗塞后白细胞变形能力下降有一定的对抗作用。结论 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中有白细胞流变性异常,变形能力下降。中药复方“乌龙丹”对此有一定对抗作用,增强白细胞流变性和使其黏附性降低,是其活血化瘀作用的重要方面。
彭康臧坤堂刘传明
关键词:白细胞流变学脑缺血乌龙丹
急、慢性缺氧对大鼠微循环白细胞流变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02年
目的研究急、慢性缺氧对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白细胞流变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活体显微镜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研究白细胞流变学行为。结果急性缺氧白细胞粘附显著增加,白细胞 -内皮细胞接触时间(TLECT)延长。而慢性缺氧白细胞粘附显著减少,沿壁滚动减少,TLECT显著缩短。结论1.急性缺氧引起肠系膜微循环白细胞流变性显著性改变 ,严重影响微循环的正常灌流,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的重要机制。2.与急性相比 ,慢性缺氧大鼠微循环白细胞流变行为有明显不同,这对促进动物习服适应可能有重要作用。3.急。
张钢高钰琪刘福玉
关键词:缺氧白细胞粘附微循环
创伤后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白细胞流变性细胞粘附分子水平的变化被引量:3
2000年
目的 探讨创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 (MOF)患者白细胞流变性细胞粘附分子 (CAMs)水平的变化。 方法 采用DXC 30 0A型核孔膜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JYJ Ⅲ型体外血栓血小板粘附两用仪、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分别检测了 36例创伤后MOF患者、31例创伤患者和 35例健康人外周血液白细胞变形能力 (LD)、白细胞粘附功能 (LAF)、白细胞CD18表达、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 1(sVCAM 1)的变化。 结果 MOF患者白细胞滤过指数 (LFI)、白细胞粘附率 (LAR)、白细胞CD18表达、sICAM 1,sVCAM 1均明显增高 ,与对照组和创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F =6 8 45~ 116 2 0 ,q =12 16 1~ 2 1 374,P <0 0 0 1) ,MOF组死亡者各指标变化较存活者更明显 (t=6 92 0~ 11 6 6 5 ,P <0 0 0 1)。MOF患者LFI和LAR与sICAM 1,sVCAM 1和白细胞CD18表达呈正相关 (r=0 6 91~ 0 844 ,P <0 0 0 1) ,LFI与LAR呈正相关 (r =0 771,P <0 0 0 1)。 结论 白细胞流变性和CAMs水平异常参与了MOF的发生 。
曲彦刘成玉潘胜奇张长禄毕俏杰
关键词:多器官功能衰竭白细胞流变性CAMS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白细胞流变性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变化
1999年
为探讨白细胞流变性细胞粘附分子表达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病情变化的关系,应用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体外血栓血小板粘附两用仪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04 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和56 例健康老年人外周血白细胞变形能力、白细胞粘附功能、白细胞 C D18 表达、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 及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 浓度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白细胞滤过指数、白细胞粘附率、白细胞 C D18 表达、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 及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 浓度均高于健康老年人,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01)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上述各项指标随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而增高。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白细胞滤过指数与白细胞粘附率呈正相关(r = 0 .562 , P< 0 .001) ,白细胞滤过指数和白细胞粘附率与白细胞 C D18 表达、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 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 浓度呈正相关(r= 0 .579 ~0 .816 , P< 0 .001) 。结果提示,白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白细胞粘附功能、白细胞 C D18 表达、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 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 浓度增高与老年高血压病的发生?
龚侃杨美英杨守海任秋萍郭志军刘成玉
关键词:高血压白细胞流变性

相关作者

刘成玉
作品数:278被引量:1,527H指数:20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
研究主题:红细胞变形能力 冠状动脉疾病 教学改革 白细胞 冠心病病人
谭润鸾
作品数:67被引量:257H指数:8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红细胞变形能力 红细胞 白细胞变形能力 粘附功能 白细胞
曲彦
作品数:157被引量:695H指数:13
供职机构:青岛市市立医院
研究主题:热休克蛋白70 红细胞变形能力 重症监护病房 机械通气 外源性
刘福玉
作品数:240被引量:942H指数:15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缺氧 高原肺水肿 试剂盒 低氧 高原病
张庆富
作品数:354被引量:535H指数:13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高压电烧伤 电烧伤 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 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