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6篇“ 皮损处“的相关文章
- 加味颠倒散外用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对皮损处感染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研究
- 2025年
- 目的:评价加味颠倒散外用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对皮损处感染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把94例患者按1∶1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加味颠倒散外用治疗,对照组使用维A酸乳膏外涂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采集患者皮损处标本,对病原菌进行培养及鉴定,测定加味颠倒散水提取物对主要痤疮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9%(43/47),高于对照组的59.57%(28/47)。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下降比对照组明显(P<0.05)。94例患者分离出88株厌氧菌,以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加味颠倒散水提取物对主要痤疮致病菌(痤疮丙酸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抑制率均超过60%。结论:加味颠倒散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确切,可显著抑制痤疮致病菌。
- 赖慧容汪华阳陈惠敏
- 关键词:痤疮痤疮丙酸杆菌病原菌
- 火针法联合聚肌胞皮损处皮内注射法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索火针法联合聚肌胞皮损处皮内注射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南区皮肤科门诊接受治疗的105扁平疣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聚肌胞皮损处皮内注射治疗法35例纳入A组,火针治疗法35例为纳入B组,聚肌胞皮损处皮内注射联合火针法35例纳入C组。3组患者每周治疗1次,治疗总疗程均为8周。治疗结束后,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评分及3组治疗临床疗效。治疗结束90天后,随访并比较3组患者复发率及治疗后不良反应率。结果3组患者的皮损评分差值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885,P<0.001),与A组及B组相比,C组皮损评分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的总有效率为88.57%,高于A组和B组(分别为65.71%、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复发率为6.45%,低于A组和B组(分别为26.09%、29.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复发率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法联合聚肌胞皮损处皮内注射比单用火针法或单用聚肌胞皮损处皮内注射治疗扁平疣其临床总体有效率更好,复发率更低。
- 傅珊珊胡春艳戴前梅
- 关键词:聚肌胞皮损内注射扁平疣
- 皮损处血管及肠道菌群与黄褐斑临床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 徐刘莉
-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合并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细菌感染主要病原菌构成以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住院送检的154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分泌物标本,分离出的菌株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其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实验,分析检出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结果。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共分离鉴定出病原菌154株,其中121株革兰阳性菌,占78.57%,30株革兰阴性菌,占19.48%,主要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较高,达80.82%,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6.96%、73.91%,溶血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青霉素高度耐药,均为100%,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头孢类抗生素均未呈现出耐药现象;7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10.96%(8/73)。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细菌感染的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细菌为主,对青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伴随一定比例的MRSA感染。
- 马红叶高翔汪轩羽李天骄张彤冯暄刘荣奇郭宏林
- 关键词:寻常型银屑病病原菌
- 淋病奈瑟菌感染合并尖锐湿疣患者光动力疗法治疗后皮损处朗格汉斯细胞的变化及其免疫机制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淋病奈瑟菌(NG)感染合并尖锐湿疣(CA)患者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皮损处朗格汉斯细胞(LC)的变化及其免疫机制,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103例NG感染合并CA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3)和对照组(n=50),并纳入5例同期来本院进行包皮环切术的男性作为正常组。对照组患者采用CO_(2)激光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PDT治疗,正常组无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IL-2、IFN-γ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21种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布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标记方法对观察组患者PDT治疗前后CA皮损组织和正常组中正常包皮组织进行染色,并于高倍光镜下观察LC的数量及形态变化,分析其免疫机制。结果(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11%vs 84.00%,P<0.05)。(2)观察组患者疾病总复发率(7.5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6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2.00%、40.00%)(均P<0.05)。(3)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2、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4)103例NG感染合并CA患者中低危型HPV感染率为57.28(59/103),高危型感染率为14.56%(15/103),中危型感染率为5.83%(6/103),混合感染率为22.33%(23/103);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PV清除率为83.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00%(P<0.05)。(5)治疗前观察组患者LC数量较正常组显著偏少,胞体较正常组偏小,分布不规则,且多数LC结构不完整,不具备LC典型特征,部分皮损处表皮内无LC,但其真皮内可见到不典型的LC。(6)观察组患者皮损处治疗前LC数量较正常组显著偏少,治疗后LC数量即刻增加,治疗后7 d恢复至基线水平;同时正常组CD1a染色阳性细胞密度为6.48%,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均P<0.05)。结论PDT对NG感染合并CA�
- 彭梦龙桂艳鸾胡中柱
- 关键词:淋病奈瑟菌尖锐湿疣光动力疗法朗格汉斯细胞
- 楂曲消风散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皮损处皮肤菌群的影响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评价楂曲消风散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AD)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皮肤菌群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内服楂曲消风散,对照组内服盐酸西替利嗪滴剂,疗程均为4周。分别记录治疗前及治疗2、4周两组患儿特应性皮炎积分指数(SCORAD)评分、瘙痒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儿童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问卷(CDLQI)评分、中医证候(心烦、口渴、纳呆、小便短赤、大便干或黏)评分。分别于两组中各随机选择25例患儿,在治疗前后进行皮损处皮肤取样,提取皮肤样本DNA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检测皮肤菌群水平,对菌种分布、菌群多样性及组间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各脱落5例,最终两组各40例纳入分析。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2、4周SCORAD评分、VAS评分、C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4周改善程度均优于治疗2周(P<0.01)。治疗4周,治疗组SCORAD评分、VAS评分、CDL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心烦、口渴、纳呆、小便短赤、大便干或黏评分均降低(P<0.05);对照组口渴、纳呆、小便短赤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烦、纳呆、小便短赤、大便干或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菌种相对丰度比较,对照组缓症链球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孪生球菌相对丰度下调,对照组缓症链球菌相对丰度下调(P<0.05)。治疗后治疗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缓症链球菌、大肠杆菌、溶血孪生球菌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ha多样性分析发现,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Chaol指数、Shannon指数均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Chaol指数、Shannon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Chaol指数、Shannon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Beta多样性分析
- 张雪珥叶晟桢郑派刘娥赵思琪肖昕菀郭静
- 关键词:儿童特应性皮炎湿热蕴结证皮肤菌群
- 结节性红斑患者皮损处CD68和VEGF的表达
- 2023年
- 目的 研究结节性红斑皮损中CD68和VEGF的表达情况,探讨上述因素在其发病中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Max Vision T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9例结节性红斑患者皮损(疾病组)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对照组)CD68和VEGF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疾病组CD68阳性表达率为95.92%,显著高于正常组CD68阳性表达率(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疾病组VEGF阳性表达率为95.92%,显著高于正常组VEGF阳性表达率(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D68和VEGF在EN皮损处的高表达,提示EN皮损处有大量处于激活状态的炎细胞浸润、聚集,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考虑炎症反应和内皮细胞损伤参与了结节性红斑皮损的发病。
- 张佳丽韩晨珠丁晨王以可李保强
- 关键词:结节性红斑免疫组化CD68VEGF
- 清热散结胶囊减少急性湿疹患者皮损处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的作用
- 2022年
- 目的:分析清热散结胶囊对减少急性湿疹患者皮损处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90例急性湿疹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在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采用抛硬币的方式进行分组,两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了氯雷他定、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清热散结胶囊。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株数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株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2周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株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2周后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清热散结胶囊可以明显减少急性湿疹患者皮损处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情况,联合常规疗法疗效更优。
- 赵雷
- 关键词:急性湿疹金黄色葡萄球菌皮损
- 婴儿红斑鳞屑皮损处真菌菌丝阳性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 分析婴儿红斑鳞屑性皮损处真菌菌丝阳性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4月-2020年3月采集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皮肤科门诊0~12月龄患儿红斑鳞屑性皮损处皮屑,进行荧光染剂Calcofluor White(CFW)荧光染色,高倍镜视野中发现菌丝或假菌丝,判定为阳性。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菌丝阳性率的差异,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1 579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红斑鳞屑性皮损菌丝阳性86例,阳性率为5.45%。取材部位在颜面部(OR=0.056,95%CI:0.032~0.098)、头皮(OR=0.043,95%CI:0.010~0.183)、颈部(OR=0.128,95%CI:0.053~0.306)、躯干四肢(OR=0.046,95%CI:0.021~0.099)的菌丝阳性率低于尿布区;取材时间1~3月份(OR=0.310,95%CI:0.142~0.680)、4~6月份(OR=0.240,95%CI:0.114~0.506)、10~12月份(OR=0.471,95%CI:0.263~0.841)的阳性率低于7~9月份。分层分析发现尿布区皮损的菌丝阳性率与月龄和取材时间有关,颜面部皮损的菌丝阳性率与取材时间有关。结论 婴儿红斑鳞屑皮损处存在真菌感染可能,夏季、尿布区是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夏季颜面部皮损处菌丝阳性率也较高,临床医生需引起重视,针对重点人群积极采取检查措施,避免误诊。
- 徐建荣秦红张凡李倩云李剑
- 关键词:婴儿红斑鳞屑
- 一种皮肤科用于皮损处静脉输液固定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皮肤科用于皮损处静脉输液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托板,所述固定托板上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两侧对称开设有连接槽,所述固定板上方设置有夹固板,所述夹固板两侧设置于连接槽内,所述固定托板左侧固定设置有束缚带,所...
- 熊英 李娜 徐双云
-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 李保强

- 作品数:71被引量:171H指数:6
- 供职机构: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过敏性紫癜 结节性红斑 银屑病 皮损处 荨麻疹
- 陆洁

- 作品数:87被引量:203H指数:8
- 供职机构: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黑素瘤 黑素瘤细胞 灵芝多糖 银屑病 钙黏蛋白
- 段昕所

- 作品数:134被引量:325H指数:9
- 供职机构: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黑素瘤 黑素瘤细胞 钙黏蛋白 灵芝多糖 银屑病
- 郭在培

- 作品数:257被引量:1,154H指数:16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研究主题:银屑病 过敏性紫癜 咪唑斯汀 湿疹 白芍总苷
- 许爱娥

- 作品数:929被引量:2,962H指数:22
- 供职机构: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白癜风 黑素细胞 治疗白癜风 疗效 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