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17篇“ 皮质脊髓束“的相关文章
皮质脊髓被引量:2
1995年
皮质脊髓首都医学院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司晓红,徐群渊皮质脊髓(corticospinaltract,CST)也常被称为锥体(pyramidaltract,PT),但锥体是起源于大脑皮质经延髓锥体下行纤维的总称。因此,皮质脊髓只是锥体中的一部...
司晓红徐群渊
关键词:锥体束皮质脊髓束运动神经元
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调控机制:靶向转录因子及信号通路联合治疗策略
2025年
背景:目前治疗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策略主要聚焦于运动康复治疗、药物治疗、经颅磁电刺激、内源性调控如转录因子及特定信号通路介导,其中转录因子及其特定信号通路是调控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轴突再生的关键因素,已有大量临床前研究证实转录因子及其信号通路相互协同对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神经元轴突再生具有显著调控效果。因此探索基于靶向转录因子及特定信号通路新的联合治疗脊髓损伤策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归纳转录因子及其信号通路对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神经元轴突再生的调控作用及其介导的潜在分子机制,并探讨基于靶向转录因子及其信号通路为核心的联合治疗策略在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神经可塑性的应用,以期为治疗脊髓损伤提供新的联合治疗策略。方法:以“脊髓损伤,轴突再生,转录因子,信号通路,皮质脊髓,中枢神经系统,协同作用,神经保护”为中文检索词,以“spinal cord injury,axon regeneration,transcription factors,signaling pathway,Corticospinal tract,Central Nervous System,Synergistic system,Neuroprotective system”为英文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eb of Science及PubMed数据库建库时间至2024年9月期间的相关文献,最终纳入101篇文章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与结论:(1)概述了脊髓损伤后的皮质脊髓轴突再生的生物特性及干预策略,解析了聚焦脊髓损伤后的皮质脊髓的原因,阐明了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的反应以及再生的可能性。(2)研究中以Krüppel样因子6、Krüppel样因子7及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等为核心的转录因子联合调控策略能够显著促进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神经元轴突再生。(3)经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Wnt5a通路是转录因子调控皮质脊髓神经元轴突再生的经典信号通路,通过联合治�
官镇洁李文媛耿瑞王莹
关键词:脊髓损伤轴突再生皮质脊髓束转录因子信号通路神经保护
不同入路方式对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皮质脊髓损伤情况及预后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血肿清除术不同入路方式对基底节区脑出血(BGH)患者皮质脊髓(CST)损伤情况、炎症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5月射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BGH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血肿清除术治疗,根据手术过程使用的入路方式将其分为A组(经颞叶皮层造瘘入路,30例)与B组(经外侧裂岛叶入路,30例),均于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术前、术后3 d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术前与术后3个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术后2周健侧与患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比,B组患者手术总时间延长、总住院时间缩短;与术前比,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均升高;与术前比,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FMA评分均升高,B组高于A组;与健侧FA值比,术后2周两组患者患侧FA值均降低,但B组患者患侧FA值高于A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血肿清除率>90%占比比较,术后3 d炎症因子组间比较,以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BGH患者血肿清除术中,选择经外侧裂岛叶入路、经颞叶皮层造瘘入路均有较好的血肿清除效果,均会加重术后炎症反应,但与经颞叶皮层造瘘入路相比,虽然经外侧裂岛叶入路会小幅度增加手术时长,但能够减轻CST损伤程度,促进术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且安全性良好。
徐龙严正军
关键词:皮质脊髓束预后
一种脑部皮质脊髓华勒氏变性大鼠模型制备方法及模型
本发明涉及脑部皮质脊髓华勒氏变性大鼠模型制备方法及模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实验动物与分组、动物模型制备以及MRI扫描与DKI后处理;本研究在Watson光化学法大鼠局灶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参数优化,旨在造模阳...
郭岳霖郑文斌李伟佳饶海冰陈思兰刘丰瑜王萸郑鸿毅张耿标赖凌峰
脑梗死继发皮质脊髓华勒氏变性大鼠模型制备及标准化评估
2024年
目的 优化大鼠光化学法脑梗死的实验方法,制备稳定的脑梗死继发脊髓华勒氏变性大鼠模型并进行标准化评估。方法 通过光化学法建立SD大鼠大脑右侧运动皮层终末动脉永久性缺血性损伤模型(实验组)。第一阶段实验组根据45只SD大鼠质量分为3组:A组,150~250g;B组,250~350g;C组,350~450g。每组再根据5%玫瑰红B剂量随机平均分3个亚组:Ⅰ组,12.5mg/100g体重;Ⅱ组,20mg/100g体重;Ⅲ组,30mg/100g体重。第二阶段实验组在BⅡ组基础上,根据玫瑰红B的浓度分为3组:a组,5%;b组,7.5%;c组,10%;每组再根据注射时间随机平均分3个亚组:1组,注射时间<1min;2组,注射时间1~2min;3组,注射时间>2min。造模后24h扫描MRI,28d扫描扩散峰度成像(Dif fusional kurtosis imaging,DKI)后牺牲大鼠,取脑组织做常规HE、髓鞘LFB及免疫荧光GFAP染色。结果 脑梗死继发脊髓华勒氏变性大鼠模型制备的最佳参数组合为:SD大鼠体重250~350g、5%玫瑰红B 20mg/100g体重、注射时间≥2min、冷光源探头距离暴露的颅骨大约20mm、照射强度300~320klx、照射时间30min,该参数组合制备模型的24h脑梗死阳性率、28d脑软化灶阳性率及28d存活率均为100%。结论 本研究详细描述了光化学法脑梗死继发脊髓华勒氏变性大鼠模型建立过程并进行标准化评估,为神经变性疾病研究提供了一种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
郭岳霖李伟佳张耿标赖凌峰王萸郑文斌
关键词:缺血性脑损伤皮质脊髓束磁共振
醒脑开窍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皮质脊髓及运动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2024年
目的 运用弥散磁共振张量成像技术(DTI)观察醒脑开窍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皮质脊髓(Corticospinal tract,CST)、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4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7例。两组均行康复科常规治疗,试验组加醒脑开窍针法,4周后比较两组CST平均FA值、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CST全段平均FA值、简化Fugl-Meyer评分、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醒脑开窍针法能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CST重塑,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运动功能障碍,并具有较好安全性。
钱跃谢波闫显栋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醒脑开窍针法运动功能障碍皮质脊髓束弥散张量成像
芪仙通络方对脑梗死大鼠健侧皮质脊髓重塑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机制
2024年
目的观察芪仙通络方对脑梗死大鼠健侧皮质脊髓(CST)重塑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从神经重塑相关调控因子角度探讨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大鼠模型。将50只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胞磷胆碱组(0.054 g·kg^(-1))及芪仙通络方低、中、高剂量组(7.83、15.66、31.32 g·kg^(-1)),每组10只,另设假手术组(10只)。术后第3天开始灌胃干预,每日1次,连续26 d。于术后第3、14、28天采用Longa评分法评价大鼠粗略运动功能,走横木试验(BWT)评分法评价大鼠精细运动功能;术后第14天健侧运动皮层注射神经示踪剂生物素葡聚糖胺(BDA),顺行示踪皮质脊髓。术后第28天,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健侧运动皮层及颈髓后索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BDA阳性纤维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颈髓灰质内BDA阳性纤维与突触前标志蛋白囊泡谷氨酸转运体1(VGLUT1)共定位面积;Western Blot法检测健侧运动皮层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神经生长因子(NGF)以及神经重塑抑制因子勿动蛋白A(Nogo-A)、少突胶质细胞髓鞘糖蛋白(OMgp)和髓鞘相关糖蛋白(MAG)的表达;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Longa评分、BWT评分与BDA/VGLUT1共定位面积的相关性。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运动功能缺损明显,各时间点Longa评分明显升高(P<0.01),BWT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健侧运动皮层及颈髓的GAP-4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颈髓后索越边纤维数量明显增加(P<0.05),颈髓灰质内的BDA/VGLUT1共定位面积明显增加(P<0.05),健侧运动皮层中BDNF、GDNF、NGF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而Nogo-A、OMgp、MAG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MCAO术后第14、28天的Longa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BWT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健侧运动皮层及颈髓的GAP-4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
周胜强伍大华李博陈彦君黄佳王琦曾雯谭玲娟邓奕辉刘芳
关键词:脑梗死皮质脊髓束
一种光遗传刺激促进皮质脊髓再生修复脊髓损伤的装置
一种光遗传学刺激大范围大脑皮层促进皮质脊髓再生以修复脊髓损伤的方法。利用LED灯作为光刺激的光源以扩大光照面积,从而活化大片脑区皮质,应用波形发生器精确控制LED灯的光强,频率以及波宽以达到需要的光刺激参数,在不损伤脑...
曾湘 马瑗锾曾园山 位庆帅 王军华
东垣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皮质脊髓损伤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观察东垣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皮质脊髓(CST)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3月接诊的128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东垣针法治疗,连续治疗8周。在治疗前1 d及治疗结后1 d,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进行运动功能评定,使用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检测患侧及健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A),计算患侧与健侧FA比值(rFA),根据弥散张量纤维成像结果进行CST损伤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腕屈肌、肘屈肌、膝伸肌和踝屈肌的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BS评分高于对照组,TUGT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rFA大于对照组,CST损伤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东垣针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的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CST损伤恢复。
董莹慧张立杰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皮质脊髓束损伤
肢体康复训练联合调任通督针法对脑梗死后肢体功能及皮质脊髓损伤的康复效果观察
2023年
目的探讨肢体康复训练联合调任通督针法对脑梗死后肢体功能及皮质脊髓(CST)损伤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1例。对照组接受肢体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调任通督针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Fugl-Meyer运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并通过MRI检查测定各向异性分数(FA),计算患侧与健侧的FA比(rFA)。结果与干预前相比,两组干预后NIHSS评分降低,FMA及MBI评分均升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相比治疗前,两组治疗后rFA值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rFA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12%VS.78.43%,P<0.05)。结论肢体康复训练联合调任通督针法可有效减轻脑梗死患者的神经损伤,加快CST损伤修复,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康复。
韩佳迈谢雨晴
关键词:脑梗死皮质脊髓束肢体康复训练

相关作者

吕广明
作品数:88被引量:285H指数:8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
研究主题:皮质脊髓束 三维重建 脊髓 免疫组织化学 人体解剖学
陈自谦
作品数:807被引量:2,771H指数:22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MRI PET/CT CT 体层摄影术
倪萍
作品数:207被引量:875H指数:17
供职机构:福州总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 MRI 功能磁共振成像 体模
高秀来
作品数:105被引量:285H指数:10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脊髓 脊髓损伤 皮质脊髓束 家兔 一氧化氮合酶
肖慧
作品数:173被引量:586H指数:12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MRI表现 视神经脊髓炎 磁共振 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