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进展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方法:自公共数据库GEO下载数据集GSE12852和GSE28600,通过在线工具GEO2R分析获取差异基因,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分析制作基因之间PPI网络。收集子宫脱垂及非子宫脱垂的骶韧带组织各4例,通过免疫组化检测KRT5、KRT19、CLDN7、CLDN4在骶韧带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两个数据集的差异基因经交集后,共有53个基因在POP患者的骶韧带中低表达。GO和KEGG分析发现,低表达基因与细胞外基质成分、细胞间连接等功能或通路相关。在PPI网络上,KRT5、KRT19、CLDN7、CLDN4基因可能在POP进展起到关键作用。免疫组化实验证实KRT5、KRT19、CLDN7、CLDN4蛋白水平在POP骶韧带中表达下调。结论:通过芯片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实验验证,筛选了与POP密切相关的基因和通路,其中KRT5、KRT19、CLDN7、CLDN4可能在POP的进展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探讨经阴道分娩高龄初产妇产后早期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6月至2024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门头沟医院建档并经阴道分娩的153名高龄初产妇的临床基本资料和产后6周POP发生结局,根据产妇产后6周复查时是否发生盆腔器官脱垂分为非POP组(n=91)和POP组(n=62)。采用单因素差异性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产后早期POP发生的独立因素;按是否使用分娩球进行亚组分析,观察校正混杂因素后POP家族史与产后早期POP发生的关系。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产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使用分娩球和POP家族史是影响产后早期POP发生的独立因素(P<0.05)。在未使用分娩球的产妇中,采用Logistic回归校正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孕前BMI和会阴裂伤前后,POP家族史对POP发生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使用分娩球的产妇中,无论是否校正,POP家族史对POP发生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产妇孕前BMI和POP家族史是经阴道分娩高龄初产妇产后发生早期POP的危险因素,而使用分娩球是保护因素。同时针对有POP家族史的产妇,尽可能推荐其使用分娩球,可最大程度降低产后早期POP的发生风险。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盆底支持结构损伤而引发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POP-Q)分度法对脱垂部位进行特异性描述,该方法能提供详细的描述信息,但不能直观评估盆腔的功能状态。超声检查由于具有操作简便、实时动态成像、成本低、无创伤等优点,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可弥补POP-Q评分系统的不足,发现早期没有临床症状的轻度POP。本文综述了超声断层成像技术和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在产后POP女性中的应用以及盆底超声引导下POP患者的治疗现状,以期为临床提供诊断检查方法,帮助孕产妇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