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13篇“ 直流电刺激“的相关文章
一种口腔流电刺激装置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口腔流电刺激装置,包括手持部,所述手持部呈圆柱状,电极刺激部,设置在所述手持部的其中一端,用于伸入口腔内施加电刺激;所述电极刺激部包括转换器以及电极头,所述转换器的输入端与所...
隋欣杨辉何乐熊思昆赵丽晶
经颅流电刺激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Meta分析
2025年
目的:评估经颅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已公开发表的有关经颅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24-09-22。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传统Meta分析,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采用GRADE进行证据等级评价。结果:共纳入17项研究,涉及851例患者。传统Meta分析显示,经颅流电刺激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MD=1.97,95%CI(0.78,3.16),P<0.01]、Berg平衡功能量表评分[MD=3.92,95%CI(1.67,6.17),P<0.01]和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评分[MD=2.62,95%CI(0.44,4.80),P<0.05],降低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时间[MD=-1.82,95%CI(-2.51,-1.12),P<0.01]和5次坐立测试时间[MD=-0.78,95%CI(-1.31,-0.26),P<0.01]。网状Meta分析显示,经颅流电刺激对于50-60岁,病程≤6个月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治疗效果更好;电流强度为2 mA、每天治疗时间>30 min、干预周期>3周的治疗方案对于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改善效果更佳。结论:当前证据表明,经颅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以及平衡能力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受患者年龄和病程的影响,且与电流强度、每天治疗时间和治疗周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剂量反应关系。
王贺于少泓
关键词:脑卒中下肢META分析
经颅流电刺激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工作记忆的临床效果
2025年
目的探讨经颅流电刺激(tDCS)对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工作记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70例M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刺激组(n=35)和tDCS组(n=35)。tDCS组采用tDCS真刺激进行治疗,假刺激组采用tDCS假刺激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5 d后及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数字符号转换测验(SDMT)、30项Boston命名量试验中文版(BNT)、数字广度测试(顺背和倒背)(DS-forward、DS-backword)、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查,观察P300波幅、潜伏期。结果tDCS组治疗5 d、4周后的SDMT、BNT、DS-forward、DS-backword分值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DCS组治疗5 d、4周后的SDMT、BNT、DS-forward、DS-backword分值高于假刺激组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DCS组治疗5 d、4周后的P300波幅高于本组治疗前,潜伏期低于本组治疗前,且tDCS组患者治疗5 d、4周后的P300波幅高于假刺激组,潜伏期低于假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DCS组治疗5 d后与治疗前的P300波幅差值与SDMT、BNT、DS-forward、DS-backword的差值呈正相关(r=0.354、0.392、0.349、0.381,P<0.05)。tDCS组治疗5 d后与治疗前的潜伏期差值与SDMT、BNT、DS-forward、DS-backword的差值呈正相关(r=0.432、0.464、0.365、0.342,P<0.05)。结论tDCS可以改善MCI患者的工作记忆,效果可持续4周,安全性高,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变化提示了tDCS能促进大脑功能的变化。
李昭辉邱凌鹤过苑顾君
关键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事件相关电位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经颅流电刺激对运动想象脑电信号特征影响研究
2025年
运动想象(MI)具有激活大脑皮层细胞、促进神经重塑的潜力,由于运动障碍患者皮层受损,难于准确完成MI任务,研究了经颅流电刺激(tDCS)对MI的影响。设计了4种不同的刺激和MI组合范式,选用脑电信号相关去同步化(ERD)、功率谱密度(PSD)特征以及聚类系数,研究了tDCS不同范式对MI脑电信号的影响,用支持向量机(SVM)验证tDCS后的MI分类准确度。得出tDCS刺激后,左、右手MI任务中mu节律ERD特征均得到增强,tDCS组左右手运动想象平均分类准确率分别为88.95%和88.43%,较伪刺激组显著提高。结果表明,tDCS能显著提高MI-BCI的识别率、改善脑机接口(BCI)的性能,为运动障碍患者康复提供了更多可行的技术手段。
李闻宇罗志增金荣杭
关键词:脑机接口
一种基于脑电信号处理的经颅流电刺激数据分析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脑电信号处理的经颅流电刺激数据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脑电信号采集、信号传输与转换、信号处理、特征选择、模型训练与预测、经颅流电刺激参数调整、实时监测与反馈以及数据分析与评估。本发明利用CNN对脑...
成洁钱颖雪李红博
针灸配合经颅流电刺激治疗在脑出血恢复期的应用效果
2025年
目的:探究针灸配合经颅流电刺激治疗在脑出血恢复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4年3月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收治的120例脑出血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经颅流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认知功能、运动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前,两组上肢、下肢Fuge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下肢Fuge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健康调查简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健康调查简表评分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灸配合经颅流电刺激治疗在脑出血恢复期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认知功能、运动能力恢复,改善生活质量,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秦丽娟尚磊
关键词:脑出血针灸
经颅流电刺激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研究
2025年
目的: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fNIRS)监测下,观察经颅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皮质激活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同时给予双侧tDCS伪刺激治疗,观察组在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同时联合双侧tDCS治疗,阳极置于病变半球初级运动皮层(M1),阴极置于健侧半球M1,共治疗4周。对2组患者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 Meyer上肢功能评估量表(FMA-UE)评估上肢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fNIRS检测双侧M1、双侧辅助运动区(SMA)以及双侧前运动皮层(PMC)氧合血红蛋白(HbO_(2))浓度。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UE以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UE以及MBI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治疗4周后,2组患者健侧M1、SMA以及PMC的HbO_(2)浓度均下降(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患侧M1、SMA以及PMC的HbO_(2)浓度均上升(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上升明显(P<0.05)。结论:tDCS患侧阳极刺激和健侧阴极刺激可以提高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患侧M1、SMA以及PMC的兴奋性,降低健侧脑区的兴奋性,从而促进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李玮玮俞坤强徐日吴李秀殷冬雪周敏亚
关键词:脑卒中上肢功能
经颅流电刺激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
2025年
目的:观察经颅流电刺激(tDCS)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该院收治的82例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CIMT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tDC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电生理指标[电位皮质潜伏期(CL)、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水平、步态参数(步速、跨步长比率、步频)水平、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生命质量[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100量表(WHO-QOL-100)]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CL、CMCT均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步速均快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两组跨步长比率、步频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精神、环境等WHO-QOL-100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CS联合CIMT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提高步态参数水平、FMA评分、MBI评分和生命质量评分,降低神经电生理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CIMT治疗。
林强
关键词:强制性运动疗法卒中偏瘫
经颅流电刺激联合n-back任务对注意瞬脱的干预研究
2025年
目的探索经颅流电刺激(tDCS)联合n-back任务对注意瞬脱(AB)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tDCS和空间2-back任务对某空军院校的60名男性大学生的AB表现进行为期4周的干预,并基于行为学数据和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对其干预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1)单独采用空间2-back任务对AB表现没有提升效果;(2)采用tDCS刺激被试的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使AB表现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3)联合使用空间2-back任务和tDCS刺激被试左侧DLPFC比单纯使用tDCS取得了更为明显的干预效果;(4)fNIRS数据显示,联合干预后,被试在进行AB任务之前,其左侧DLPFC区域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的均值显著提升,而tDCS和空间2-back任务组没有明显变化。结论tDCS联合n-back任务可以有效提升AB表现,这为改善军事飞行人员等群体的AB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
李逢战刘权辉徐翔王紫微李孟泽朱霞
关键词:N-BACK注意瞬脱干预氧合血红蛋白
经颅流电刺激联合关键点控制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2025年
目的:探究精准定位下经颅流电刺激(tDCS)联合关键点控制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3年11月收治的12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精准定位下tDCS治疗,B组患者实施关键点控制治疗,C组患者则同时给予精准定位下tDCS和关键点控制治疗。治疗前及康复训练2周后和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U-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Brunnstrom分级、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Ashworth评定法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周和4周后,三组U-FMA评分、MBI评分、BB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C组U-FMA评分、MBI评分、BBS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治疗2周后和4周后,C组Brunnstrom分级和改良Ashworth分级情况显著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经颅流电刺激联合关键点控制训练可显著促进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周嘉铭李金萍梁寿一黎秋明
关键词: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训练

相关作者

宋为群
作品数:250被引量:1,726H指数:21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主题:卒中 康复 直流电刺激 卒中后 脑卒中
吴东宇
作品数:113被引量:752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研究主题:直流电刺激 失语症 非线性动力学 脑电非线性 脑电非线性分析
汪洁
作品数:139被引量:982H指数:1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主题:失语症 直流电刺激 脑卒中 语言治疗 吞咽障碍
袁英
作品数:64被引量:518H指数:1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主题:直流电刺激 失语症 脑电描记术 非线性动力学 脑卒中
刘宇
作品数:244被引量:341H指数:10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直流电刺激 哑铃 肌肉力量 下肢 训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