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25 篇“ 硬化性血管瘤 “的相关文章
脾脏硬化性 血管瘤 样结节性转化的临床特征和CT与MRI影像学表现 2025年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 血管瘤 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特征及CT和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对SAN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病理证实的SAN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与MRI检查结果。结果38例SANT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18~71岁,平均年龄42.7岁,其中34例(89.4%)为单发病灶,4例(10.5%)为多发病灶;19例(50%)在体检中发现,19例(50%)因其他检查发现。术前诊断的SANT患者11例(29%),误诊患者27例(71%)。38例患者中,15例接受了CT和MRI增强检查,7例仅接受了MRI增强检查,16例仅接受了CT增强检查。所有病灶呈类圆形,其中25例(65.8%)边界清晰,10例(26%)边界欠清,3例(7%)边界不清。31例CT检查中,5例(16%)可见钙化。22例(100%)MRI检查中,所有患者T_(2)WI显示低信号瘢痕,且瘢痕强化,15例(68%)可见含铁血黄素信号。增强后,25例(65%)出现轮辐状强化,13例(34%)出现结节样强化,16例(42.1%)可见脾动脉分支穿行。增强方式以渐进性强化为主(35/38)。结论脾脏硬化性 血管瘤 样结节性转化是一种罕见的脾脏原发性良性病变,原因不明,可能伴有其他部位病变。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单发、实性肿块,类圆形、边界大多清晰,CT平扫密度略低于脾脏,偶见钙化,T_(2)WI主要表现为等低信号,内含更低信号瘢痕,增强多呈渐进性强化且中央瘢痕强化,多数可见典型“轮辐征”。 向雪莲 刘畅 张建军关键词: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 计算机断层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肝脏硬化性 血管瘤 的CT和MRI表现分析 2024年 目的 探讨肝脏硬化性 血管瘤 (HSH)的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21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0例HSH患者的影像学资料6例行MR检查,2例行CT检查,2例行MR+CT检查。图像分析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或信号、强化方式、相邻肝包膜等影像学特征,并测量病灶与肝实质的ADC值,两者ADC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0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大小(35.8±44.4)mm,8例类圆形、1例类椭圆形、1例分叶状,边缘均清楚。CT平扫均为低密度,2例轻度均匀持续强化,2例向心性强化;T1WI呈低、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3例病灶内见低信号,增强扫描4例向心性强化,2例轻度环形持续强化,1例延迟强化,1例类似环形“快进快出”强化,病灶与肝实质的ADC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例出现相邻肝包膜皱缩现象。结论HSH影像表现不典型但具有一定特点:动脉期环形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不减退,病灶ADC值高于肝实质ADC值。 杨晓燕 王明亮 陈伶俐 曾蒙苏关键词:肝脏 硬化性血管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脾脏硬化性 血管瘤 样结节性转化的CT表现 被引量:1 2024年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2年6月至2021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脾脏硬化性 血管瘤 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 of the spleen,SANT)的CT特征。研究发现12例SANT患者肿物单发、略低密度、部分边界欠清,病灶平均径均值(49.7±14.2)(24.5~72.5)mm,4例(4/12,33.3%)可见钙化,7例(7/12,58.3%)可见假包膜。动态增强扫描,6例类圆形,6例分叶状。12例病灶均呈渐进性向心性填充式强化(12/12,100.0%)。10例病灶内见结节样强化(10/12,83.3%),6例病灶内见辐轮样强化(6/12,50%),6例病灶(6/12,50%)非辐轮样强化。4例病灶(4/12,33.3%)可见星芒征。本研究显示SANT多表现为脾脏内单发、类圆形肿块,平扫为略低密度,边界不清,可见钙化及假包膜,强化方式均为渐进性向心性强化。强化形态主要为结节样强化,其次为辐轮样强化及非辐轮样强化。 张杨 岳学旺 姜非 王海星 曾蒙苏 王明亮关键词:假包膜 向心性 动态增强扫描 CT特征 脾硬化性 血管瘤 样结节性转化的临床病理特征 2024年 目的探讨脾硬化性 血管瘤 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6-09至2022-09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六医学中心SANT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同时分析影像学特征、免疫组化等资料。结果共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32~49岁,平均42.3岁,大部分偶然发现;6例单发,最大径3.0~14.5 cm(平均7.4 cm);1例多发,最大者5.7 cm×5 cm×3.5 cm,最小者0.7 cm×0.6 cm×0.6 cm;镜下见多个由纤维包绕的血管瘤 样结节,结节内血管 成分复杂,呈脾窦样、毛细血管 样或静脉样,血管 内皮细胞的CD34、CD31、CD8表达有所差异。周围梭形细胞SMA表达灶状阳性。原位杂交EBE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SANT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独特病理学特征的良性血管 性病变,多无临床症状,易误诊,手术切除即可治愈,术后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 于兰 丁会珍 高逸群 路平 张静关键词:脾脏 临床病理 脾脏多灶性硬化性 血管瘤 样结节性转化1例 2024年 病例女,55岁,腹痛2 d,加重12 h入院。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既往无肿瘤病史。CT:脾脏增大、形态不规则,其内多发团块状、类圆形稍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晰,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MRI:脾脏内多发类圆形结节、团块影,T1WI、DWI均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以低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边缘强化,门脉期向中心呈辐条状强化,延迟期中央瘢痕部分可见强化、另可见中央裂隙状低信号区。术后病理:脾硬化性 血管瘤 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免疫组化:CD31(+),CD34(局部+)。 狄聪 吴文芳 陈月芹关键词:脾肿瘤 磁共振成像 脾脏硬化性 血管瘤 样结节性转化的临床特征及影像表现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 血管瘤 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 SANT)的临床症状、病理及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脾脏SANT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收集6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脾脏SAN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界、超声、CT、MRI信号及强化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6例脾脏SANT中4例患者表现为上腹部胀痛,2例患者因体检或其他疾病住院行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脾脏病变。病理学特征为纤维硬化 间质中形成多个血管瘤 样结节。病灶在超声上表现为等或稍低回声,部分可见高回声。CT平扫表现为等低密度。在MRI上,T1WI(T1-weighted imaging)病灶呈稍低信号,T2WI(T2-weighted imaging)呈高信号,病灶中央可见“星芒状”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轮辐征”,后期渐进性强化,增强扫描延迟期中心区域纤维组织延迟强化。结论:脾脏SANT常表现为上腹痛或无明显临床症状,MRI对脾脏SANT的显示优于CT及超声,T2WI及增强扫描动脉期特征性的“轮辐征”,可以很好的与其他疾病鉴别。 张佳琪 张佳琪 王慧 李海宁 张莉关键词: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 脾脏 影像表现 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 血管瘤 影像诊断的价值观察 2024年 研究分析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 血管瘤 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 研究选取我院2023年1月-10月收治的肺内硬化性 血管瘤 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CT平扫诊断,观察组采用动态增强CT扫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诊断正确率、诊断有效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诊断正确率、诊断有效性好转,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内硬化性 血管瘤 影像诊断中,动态增强CT扫描的结果更理想,可推广于后续工作中。 王志鑫关键词:动态增强CT扫描 影像诊断 脾脏硬化性 血管瘤 样结节性转化1例 2023年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2岁,因“查体发现脾脏占位性病变2周”于2014年5月21日入院。患者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血常规、肿瘤指标等未见异常。腹部增强CT示:脾脏体积增大,脾门处可见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影,向外膨隆,边界清楚,大小约4.6 cm×5 cm;动脉期可见周边明显环状强化,动脉期及门脉期可见分隔,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呈轮辐状改变;门脉期和延迟期强化剂逐渐向中心强化,密度低于脾脏实质(图1)。入院诊断为脾肿瘤。 李海超 颜伦杰 姚晟玉关键词:脾脏肿瘤 血管瘤 脾脏硬化性 血管瘤 样结节性转化1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 血管瘤 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脾脏SANT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26~74岁,平均50.3岁。病变均为单发,平均最大径6.27 cm(范围2~14.5 cm)。眼观:灰红色实性病变,星芒状或吻合状灰白色纤维条索将病变分割成多结节状。镜检:病变呈模糊多结节状,结节内为密集排列的小血管 结构,结节间为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和(肌)纤维母细胞,结节内外均可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炎细胞以及外渗的红细胞。4例周边见纤维包膜,1例伴钙化,5例有含铁血黄素沉积。免疫组化示不同形态血管 的内皮细胞差异表达CD31、CD34、CD8、CD68、CD30,间质细胞表达SMA,浆细胞不同程度表达IgG和IgG4(IgG4^(+)浆细胞2~40个/HPF,IgG4/IgG:4%~28%),EBER原位杂交均阴性。患者均无复发和死亡,7例因血小板升高服用阿司匹林。结论脾脏SANT是一种罕见的瘤样病变,富于血管 的模糊结节状结构和CD34、CD31、CD8差异性表达的血管 成分是诊断的重要标准,应重视CD30和IgG4在该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王瀚 周颖颖 董伟 尹书怡 丛文铭 董辉关键词:血管病变 血管畸形 血管瘤 脾脏硬化性 血管瘤 样结节性转化^(18)F-FDG PET/CT显像2例 2023年 脾脏硬化性 血管瘤 样结节性转化(SAN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增生性血管 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为其诊断的“金标准”。笔者报道了2例行^(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的脾脏SANT病例,从临床、组织病理学、治疗、^(18)F-FDG PET/CT显像等方面分析了该病的特点,并通过文献复习加深了对该病的认识,以充分认识SANT的诊断标准和影像学表现并进行准确诊断。 黄文鹏 晁芳芳 李莉明 高剑波 康磊关键词:PET/CT显像 氟脱氧葡萄糖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 良性增生 组织病理学 血管病变
相关作者
王丽霞 作品数:75 被引量:167 H指数:7 供职机构:山西省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乳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肺硬化性血管瘤 表达及意义 乳腺癌 武彦 作品数:36 被引量:71 H指数:4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免疫组化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临床病理分析 甲状腺癌 周新华 作品数:206 被引量:1,427 H指数:2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研究主题:结核 肺结核 X线计算机 CT CT表现 刘士远 作品数:639 被引量:4,874 H指数:33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研究主题:肺癌 CT 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 CT表现 王翅鹏 作品数:17 被引量:31 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颅内动脉瘤 320排动态容积CT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