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96篇“ 礼乐制度“的相关文章
- 西周礼乐制度:历史演进与影响
- 2024年
- 周王朝建立后,为吸收商朝历史教训,形成了用乐体现等级尊卑的礼乐制度。实质是上层社会统治手段,包括宗法分封制礼仪和乐队、乐舞编制等,分为天子至士不同等级,严格规定礼乐活动以体现社会关系。春秋时期出现“礼崩乐坏”,原制度瓦解,形成文化下移、礼乐等级破坏、新音乐风格冲击雅乐。礼乐制度不仅存在于西周,而是贯穿中国古代社会,不断赋予新释义。应从广泛视角研究音乐个体,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以达到更深入理解。
- 郑思炜
- 关键词:礼乐制度礼崩乐坏
- 礼乐制度与《周南·桃夭》篇的文化意蕴
- 2024年
- 《周南·桃夭》是《诗经》中的著名篇章,从礼乐制度的角度解读该诗,可以对先秦时代的审美标准、道德观念及人们的行为规范有进一步的认识,真正理解《诗经》的诗教价值和礼教意义。《周南·桃夭》反映了周人美善并臻的审美观、希冀家庭幸福美满的婚姻观以及期盼家族子孙蕃盛的子嗣观。这些观念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的礼乐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值得认真探讨。
- 徐群姚小鸥
- 关键词:诗经礼乐制度审美观婚姻观
- 虢仲钮编钟——周代礼乐制度发展与创新的典范
- 2024年
- 20世纪90年代,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9国君虢仲墓中出土了1组8件的虢仲钮编钟,在西周晚期诸侯墓葬中极为罕见,这也是目前已知最早与甬编钟并存成套出土的钮编钟。这套钮编钟的出土更新了人们对钮钟的认知,其早期探索不仅为后来的钮钟铸造提供了参照,而且对研究周代礼乐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有重要意义。
- 张静杨海青
- 关键词:周代礼乐制度
- 从《大唐开元礼》看唐朝礼乐制度的新变及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中华文明是在不断交流与融合中逐渐形成的,我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亦是如此。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而开放的封建王朝,其礼仪制度必然对后世影响颇深。唐朝礼仪制度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有着重要关联,是唐朝统治者根据政治需求结合实际条件而制定的封建礼仪制度。《大唐开元礼》作为盛唐时期官修的礼仪制度,可从各个方面展现盛唐时期的礼乐,从中既可以看到对前朝礼乐的继承,也可看到在盛世之下礼乐制度的革新。
- 杜伟蒋方舟徐楠
- 关键词:唐朝礼乐制度
- 礼乐制度下的教育思想对当下音乐教育的启示
- 2024年
- 礼乐制度是西周政治文化的核心,虽然从春秋时期开始,“礼崩乐坏”,礼乐制度被逐渐摒弃,但是礼乐的余晖仍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礼乐制度基本内容出发,探求其制度下的教育思想,以及该教育思想对当下音乐教育的启示。
- 陈婉莹
- 周代礼乐制度的兴与衰
- 2024年
- 《礼记·表记》记载:“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这一记载,概括又精要地指出周人崇尚礼乐。因此,对于周代文化史的概述,可以围绕着“礼乐”这两个字展开。周人的历史,是从《诗经·生民》所记载的周人的始祖弃(也就是后稷)的诞生开始的。但是,周人对中国历史的进程发生影响,则是从一个叫公刘的人居于豳地开始的。
- 马银琴
- 关键词:周人公刘文化史
- 音乐史学研究中的“接通”理念与方法——以中国礼乐制度研究为例
- 2024年
- 学术研究当中最重要的是理念。学术理念决定了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对于中国礼乐制度的研究(甚至整个中国音乐史的研究),首先应树立“跨界”“接通”的理念,在此理念指引下,形成溯源探流、历史文献与当下活态结合、借助多学科方法论、多区域与多文献的比较整合等具体研究方法,并可进一步向近现代音乐史领域拓展,探究“两个传统”音乐表象的背后。
- 问楚寒
- 关键词:学术理念学术研究跨界接通
- 西周礼乐制度下编钟之美学——以曾侯乙编钟为例
- 2023年
- 礼乐制度为周代社会文明奠定了基石,谱写了周代辉煌灿烂的历史。作为礼乐重器的青铜编钟,其不仅反映了西周时期社会的权力分配模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周代社会的价值观念,编钟之上刻有珍贵的铭文记录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用来标音和记录律名关系的钟体铭文,这些都是周代社会和价值理念的浓缩。“乐以移风易俗,礼以安上化人”,西周时期礼乐相辅相成,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乐制度,周代社会拥有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尊卑有序,以治国安邦,在中国古代影响深远。作为礼乐制度的重要载体——曾侯乙编钟,承载了中国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体现了中国古人对音律的不断探索与追求,代表了当时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水平。曾侯乙编钟是国之重器,是人类史上的一大奇迹,它见证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是战国早期礼乐文明的遗存,其所蕴含的内在精神以及美学特征令人深思。
- 袁心梦
- 关键词:礼乐制度编钟美学
- 明清礼乐制度的形塑与流变——以《清史稿·乐志》为例被引量:4
- 2023年
-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礼”,即宗法制和等级制互相结合的礼仪;“乐”,即音乐,观其设立之根本目的,意在对民众进行思想教化。明清时期的礼乐制度高度成熟,不仅完善了宋元时期“本人性情,礼乐兼有”的礼乐观,而且在意识形态上更加细化。本研究以《清史稿·乐志》作为切入点,运用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刍议明清时期礼乐制度的时代形塑,同时对明清时期礼乐制度所蕴含的时代思想及流变特点进行阐述,继而讨论礼乐制度在明清时期的形成、转型与嬗变。
- 蒋方舟戴蕊
- 关键词:明清礼乐制度
- 从“乐与政通”到“和而不同”——西周礼乐制度的“和同”思想再认识
- 2023年
- 自西周初承袭殷商制礼作乐,周人为维护统治而将礼乐制度和分封制共用之时,即已实现了“乐与政通”。在社会管理和宗族制度的维系运行过程中,周人对于礼乐的使用产生了新的认识,提出了调和相济的思想去提倡“和而不同”,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这种进步的意义不仅体现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协同层面的增益丰富,还体现出周人对社会管理制度的反馈与调节能力,这种变化在以往的研究中较少提及,而在西周礼乐制度的社会功能例证分析中又寻迹可见,因故试解再论。
- 刘宇乾
- 关键词:社会阶级
相关作者
- 项阳

- 作品数:171被引量:1,130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
- 研究主题:礼乐 乐籍制度 中国音乐 俗乐 民间礼俗
- 刘彦顺

- 作品数:64被引量:94H指数:5
-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研究主题:时间性 美学思想 美育思想 美育 美学
- 唐星

- 作品数:14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北周 礼乐制度 乐府诗歌 乐府 视域
- 高人雄

- 作品数:74被引量:86H指数:5
- 供职机构:西北民族大学
- 研究主题:北周 鸠摩罗什 词牌 西域音乐 曲调
- 董平

- 作品数:72被引量:243H指数:9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 研究主题:良知 儒家 对象性 道德 礼乐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