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01篇“ 神经核团“的相关文章
- 一种基于ARM的嵌入式模块化神经核团仿真平台
- 本发明为一种基于ARM的嵌入式模块化神经核团仿真平台,该系统通过神经元放电特性模块、突触数据传递模块、微型继电器阵列、模块化组装方式及上位机调试软件,能够实时地仿真BG‑TH网络,支持网络的实时调整、扩展与裁剪,并可以通...
- 王江巩博魏熙乐邓斌焦立峰徐晋达
- 探讨立体定向神经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 2025年
-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D)治疗中采用立体定向神经核团毁损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运动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掷硬币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立体定向神经核团毁损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运动障碍评分及认知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5.71%低于对照组的22.86%,差异有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7.14%高于对照组的82.86%,差异有意义(P<0.05)。治疗组手的活动、说话和脚部的灵活运动障碍评分分别为(5.36±1.25)、(5.05±1.57)、(4.63±1.67)分,对照组分别为(7.89±2.11)、(8.11±2.14)、(7.66±2.03)分,治疗组手的活动、说话和脚部的灵活运动障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认知功能评分(28.35±2.97)分高于对照组的(26.39±3.51)分,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选择立体定向神经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可以在改善患者运动障碍的同时强化疗效,不良事件少,有推广价值。
- 王国涛
- 关键词:帕金森病
- 一种神经核团振荡频率的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本发明适用于神经核团振荡频率调节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神经核团振荡频率的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本申请通过选择波长较短的微波作为载体,减少装置的尺寸、重量;选择椭球体作为能量转换装置,利用其双焦点特性,将能量汇...
- 屈狄王法雄王达国
- 中脑梗死累及不同神经核团预后初步研究
- 2023年
- 目的中脑梗死发病率低,目前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探讨累及不同神经核团中脑梗死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15例经头颅MRI证实的中脑梗死病例,对累及不同脑神经核团病例治疗前后NIHSS、mR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单侧大脑脚与入院NIHSS评分(Spearman's rho=-0.536,P=0.040),动眼神经核与出院NIHSS评分(Spearman's rho=-0.537,P=0.039),双侧大脑脚与入院mRS评分(Spearman's rho=-0.570,P=0.026)、入院NIHSS评分(Spearman's rho=-0.607,P=0.016)、出院NIHSS评分(Spearman's rho=-0.629,P=0.012)、出院mRS评分(Spearman's rho=-0.643,P=0.010)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大脑脚梗死大多临床预后不佳,与椎-基底动脉严重狭窄且侧支循环不足(低灌注)有关。
- 黄玥章正祥
- 关键词:中脑梗死预后
- 扩散张量成像对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神经核团及脑白质纤维的分析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急性胆红素脑病(acute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ABE神经核团及脑白质纤维束的研究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30例ABE足月新生儿作为病变组,对照组选取3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行常规MRI和DTI检查。测量双侧额叶运动皮层、额叶深部白质、侧脑室体上方白质、丘脑腹侧核、苍白球、内囊后肢、胼胝体压部、丘脑底核、红核/黑质、脑桥核、海马、延髓核及小脑齿状核DTI参数,包括平均扩散系数(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及各向同性(isotropy,Iso)值,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变组双侧额叶运动皮层、内囊后肢、齿状核ADC、Iso值下降,FA值升高(P<0.05);病变组双侧脑室体上方白质、苍白球、胼胝体压部、红核/黑质、脑桥核、海马Iso值下降(P<0.05)。两组相比双侧额叶深部白质、丘脑腹侧核、丘脑底核延髓核ADC、FA和Iso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提示了ABE可能同时存在神经核团及脑白质纤维损伤。
- 牛劲闫瑞芳殷慧佳任继鹏岳征谢北辰韩东明
- 关键词:胆红素脑病新生儿神经通路扩散张量成像
- 基于瞬目反射检测的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核团兴奋性机制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基于面肌痉挛患者瞬目反射特征的分析,进一步验证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自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电生理科接受神经电生理评估的63例面肌痉挛患者(面肌痉挛组)为研究对象,并以同期接受神经电生理评估的5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痛组)、8例面瘫后遗联带运动患者(面瘫后遗联带运动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组)为对照。收集并比较上述受试者面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潜伏期及瞬目反射检测指标(包括R1潜伏期、R1波幅、R2起始潜伏期、R2波幅、R2末端潜伏期、患侧记录R2’’起始潜伏期、患侧记录R2’’波幅、患侧记录R2’’末端潜伏期)的差异;进一步依据痉挛严重程度(三星医疗中心评分系统评估)将面肌痉挛组患者分为1~4级,依据显微血管减压术中探查所见的与面神经接触的责任血管数量将面肌痉挛组患者分为1根责任血管组与2根及以上责任血管组,分析各组患者间瞬目反射检测指标增大/延长发生率的变化趋势或差异性。结果 4组受试者间面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潜伏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面肌痉挛组患者的R1波幅明显高于三叉神经痛组、面瘫后遗联带运动组,R2波幅、患侧记录R2’’波幅、R2末端潜伏期及患侧记录R2’’末端潜伏期均明显高于其余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痉挛严重程度面肌痉挛患者间,R1波幅增大发生率、R2末端潜伏期延长发生率均随着痉挛严重程度升高而呈升高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根责任血管组与2根及以上责任血管组患者间R1波幅增大发生率、R2波幅增大发生率、R2末端潜伏期延长发生率、患侧记录R2’’波幅增大发生率、患侧记录R2’’末端潜伏期延长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肌痉挛患者�
- 何颖李玉琢陈静叶茵江隐奇张勇李应龙
- 关键词:面肌痉挛瞬目反射
- 植入神经刺激电极与神经核团显示方法、装置和系统
- 本发明提供一种植入神经刺激电极与神经核团显示方法、装置和系统,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从外部设备处获取电极位置变换数据,所述电极位置变换数据是根据患者植入电极部位的医学图像显示的电极位置,对外部设备中的电极模型的初始位置进行调...
- 郑翊宸陈浩
- 一种基于ARM的嵌入式模块化神经核团仿真平台
- 本发明为一种基于ARM的嵌入式模块化神经核团仿真平台,该系统通过神经元放电特性模块、突触数据传递模块、微型继电器阵列、模块化组装方式及上位机调试软件,能够实时地仿真BG‑TH网络,支持网络的实时调整、扩展与裁剪,并可以通...
- 王江 巩博魏熙乐邓斌 焦立峰 徐晋达
- 电针干预面神经损伤模型兔面神经核团中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被引量:9
- 2022年
- 背景:研究发现周围性面神经损伤能引起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变化,而电针穴位治疗对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目的:通过建立兔周围性面神经损伤模型,予以电针刺激后,观察其对兔面瘫症状和面神经核团形态学的影响以及对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在周围性面神经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n=6)、模型组(n=18)、电针组(n=18)。正常组不做处理,其他2组兔建立右侧面神经上颊支压榨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组每日取“合谷”穴埋针,“颊车”“地仓”“四白”“阳白”“翳风”“颧髎”6个穴位予以疏密波刺激;模型组不作治疗。电针治疗28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面神经核团的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面神经核团中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TrkA和p75NTR的表达部位及强度,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面神经核团中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实验经西南医科大学动物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20170120001。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电针组神经元术后形态恢复较模型组快且完全;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术后各时间点电针组神经生长因子的平均吸光度均高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TrkA、p75NTR的平均吸光度在术后7,14,28 d均高于模型组(P<0.05);③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术后14,28天,电针组中神经生长因子和p75NTR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模型组;术后7,14,28天,电针组TrkA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④结果提示:电针可以提高面神经核团中神经生长因子、TrkA、p75NTR的表达,并可能促进神经生长因子与TrkA和p75NTR的分别结合,这可能是电针在促进面神经损伤后修复的机制之一。
- 肖阳龚立琼费静李雷激
- 关键词:电针周围性面瘫神经生长因子
- 神经核团异常放电的数值模拟与FPGA实现
- 2021年
- 目的:进行神经核团网络异常放电的数值模拟以及硬件实现。方法:选用Izhikevich模型模拟单个神经元放电,通过化学突触连接各神经元搭建神经核团网络,进而在FPGA上实现神经核团放电。对比Izhikevich模型在Simulink和DSPBuilder两种软件中建模的相对标准误差,并分析各神经核团的放电特性。结果:两种软件中各神经核团的仿真结果相对标准误差均小于0.1,验证了建模的一致性。通过计算丘脑的中继可靠性指标RI=0.3<0.6,证明搭建的神经核团网络可以模拟帕金森病的一种放电状态。结论:模拟神经核团的异常放电对替代动物活体实验、探究神经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脑机接口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 王超逯迈
- 关键词:基底节FPGA数值模拟
相关作者
- 邓斌

- 作品数:185被引量:146H指数:7
-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
- 研究主题:神经元 神经元网络 闭环 生物神经网络 针刺
- 黄丽波

- 作品数:92被引量:305H指数:10
-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济宁青山羊 子宫 冷应激 肥大细胞 发情周期
- 卢洪煊

- 作品数:45被引量:86H指数:5
-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基础医学部
- 研究主题:丘脑 三维重建 神经核团 计算机三维重建 豆状核
- 王江

- 作品数:341被引量:717H指数:13
-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
- 研究主题:神经元 神经元网络 闭环 脑电信号 针刺
- 魏熙乐

- 作品数:150被引量:142H指数:7
-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
- 研究主题:生物神经网络 神经元 闭环 神经元网络 脑电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