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242 篇“ 第一磨牙 “的相关文章
CBCT测量解剖参数在上颌第一 磨牙 缺失患者种植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5年 目的探究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解剖参数在上颌第一 磨牙 缺失患者种植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上颌第一 磨牙 缺失且拍摄CBCT的89例患者,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缺失侧、缺失时间上颌第一 磨牙 缺失患者残余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的差异,并观察患者上颌窦外侧壁血管分型。结果不同年龄、缺失侧、缺失时间上颌第一 磨牙 缺失患者残余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上颌第一 磨牙 缺失患者残余牙槽嵴的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第一 磨牙 缺失男性患者残余牙槽嵴的宽度大于女性患者[(9.0±2.7)mm比(7.5±2.0)mm](P<0.01);在89例上颌第一 磨牙 缺失患者的178侧上颌窦中,69.10%(123/178)的上颌窦外侧壁存在血管,其中骨内型占比最高,为70.73%(87/123)。结论CBCT可用于测量残余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以及评估上颌窦外侧壁血管分型,可为种植术提供相关的术前指导。 张磊 张蕊 何晓彤 赵晶关键词:锥形束CT 锥形术CT测量分析下颌第一 磨牙 拟种植区剩余牙槽嵴的骨量 2025年 背景:随着口腔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口腔种植技术逐渐成为替代传统义齿的主流选择。近年来,多种骨增量技术的成熟以及口腔数字化领域的不断发展,使种植适应证不断扩大,种植手术的成功率也越来越高。但是种植手术前使用锥形术CT对剩余牙槽嵴骨量进行准确测量并且个性化制定合适的种植方案,成为一部分临床医师的难题。目的:采用锥形束CT对下颌第一 磨牙 拟种植区剩余牙槽嵴骨量进行测量分析,为优化下颌第一 磨牙 区种植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纳入205例下颌第一 磨牙 缺失患者的锥形术CT影像,测量下颌第一 磨牙 拟种植区剩余牙槽嵴高度及宽度,并将剩余牙槽嵴形态分为Ⅰ、Ⅱ、Ⅲ、Ⅳ4类(Ⅱ、Ⅲ、Ⅳ类剩余牙槽嵴为骨量不足),统计分析下颌第一 磨牙 剩余牙槽嵴高度、宽度、形态频数分布,不同性别患者下颌第一 磨牙 剩余牙槽嵴高度和牙槽嵴顶宽度的差异,剩余牙槽嵴高度与剩余牙槽嵴顶宽度、剩余牙槽嵴底宽度的相关性,年龄与剩余牙槽嵴顶宽度、高度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下颌第一 磨牙 拟种植区剩余牙槽嵴高度平均为(12.14±2.96)mm,其中<12 mm者占43.41%(89/205),下颌第一 磨牙 拟种植区牙槽嵴顶宽度平均为(6.80±1.65)mm,其中<6 mm者占26.34%(54/205);②男性下颌第一 磨牙 剩余牙槽嵴高度高于女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男性下颌第一 磨牙 剩余牙槽嵴顶宽度宽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剩余牙槽嵴高度与剩余牙槽嵴顶宽度和剩余牙槽嵴底宽度呈负相关(P<0.05);年龄与剩余牙槽嵴顶宽度呈正相关(P<0.05),与剩余牙槽嵴高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④剩余牙槽嵴形态Ⅰ类占58.05%(119/205),Ⅱ类占9.27%(19/205),Ⅲ类占20.49%(42/205),Ⅳ类占12.19%(25/205),其中多数为Ⅲ类剩余牙槽嵴骨量不足,临床医生需要根据剩余牙槽嵴类型个性化设计最佳的种 蔡尧昊 郎律 黎红关键词:下颌第一磨牙 引导骨再生术 骨移植术 下颌第一 磨牙 单冠种植义齿邻接关系改变对种植体周软硬组织健康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2025年 目的:观察下颌第一 磨牙 种植支持的单冠修复体负载1年后邻接关系的变化,分析邻接关系改变对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健康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4月~2023年8月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并已完成种植修复的48例患者,共计54枚种植体。使用同一款牙线评估种植牙冠近远中邻接关系,根据牙线通过邻接区的松紧程度记录结果,分别记为:紧密邻接、松邻接、无邻接。在负载6个月、12个月后复诊,记录当下邻接关系及种植体周牙周探诊深度、菌斑指数、牙龈指数;12个月后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同时对每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 2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3种不同邻接关系样本之间的差异。结果:负载6个月、12个月后依次有35.2%、44.6%邻接关系发生改变;6个月、12个月后松邻接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明显高于紧密邻接组(P<0.05);12个月后无邻接组与紧密邻接组牙周探诊深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线期相比,6个月、12个月后牙龈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参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同邻接关系对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无显著差异(P>0.05)。邻接关系发生改变的患者与紧密邻接的患者相比更容易出现食物嵌塞,并且因食物嵌塞困扰,从而影响对修复效果的满意度(P<0.05)。结论:下颌第一 磨牙 种植义齿邻接关系改变会增加食物嵌塞的风险,影响患者满意度;对种植体周软组织健康会造成一定影响,但对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未见明显影响。 罗昕 刘红红 张志宏 陈佳 朱东澳 俞梦琴关键词:种植义齿 邻接关系 骨吸收 满意度 一种下颌第一 磨牙 的牙种植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下颌第一 磨牙 的牙种植体结构,包括种植体、和设置在种植体内部的去除材料区。其中去除材料区域呈圆柱型,底端为圆角,顶部远中侧最高,近中侧低于远中侧,远中尖向近中呈弧面过渡;所述去除材料区的颊舌侧均低于远近... 黄贤伟 蔡巧玲 柯建国 刘晓颖 谢烨 刘东升 赵建东上颌第一 磨牙 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研究 2024年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法(CBCT)研究上颌第一 磨牙 的牙体及根管解剖结构,为上颌第一 磨牙 的临床诊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上颌第一 磨牙 完整的18~25岁健康人群共计401(男196,女205)例为研究对象,拍摄CBCT影像,使用SmartVPro软件测量分析牙体形态、根管形态,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右侧上颌第一 磨牙 平均全长为(20.22±1.72)mm,左侧上颌第一 磨牙 平均全长为(20.24±1.74)mm;全长、冠宽、颈宽在左右侧上颌第一 磨牙 间无明显差异(P>0.05),左侧上颌第一 磨牙 冠长、根长、冠厚、颈厚显著大于右侧上颌第一 磨牙 (P<0.05);男性全长、根长、冠厚、颈厚、冠宽、颈宽等显著大于女性(P<0.05)。左右侧上颌第一 磨牙 根管形态对称,三根型牙根最常见,发生率为98.75%,双根型牙根的发生率为1.25%;根管数目最常见为四根管,发生率为63.47%,其次为三根管,发生率为35.78%;近颊第二根管发生率为63.84%。近颊根管分型以VertucciⅣ型根管为主,在左右侧上颌第一 磨牙 中分别占比为62.59%、64.59%,远颊根及腭根则以VertucciⅠ型根管为主,远颊根VertucciⅠ型根管占比为97.00%,左右侧上颌第一 磨牙 腭根VertucciⅠ型根管占比则分别为98.75%、98.50%。结论上颌第一 磨牙 牙体形态在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且根管系统复杂多变,相关数据有望为上颌第一 磨牙 牙体牙髓病的防治提供指导。 李嘉宁 张倩霞 周子超 王胜朝 蒋文凯关键词:上颌第一磨牙 锥形束CT 牙体形态 根管形态 近颊第二根管 一种压膜式菱形分裂簧推第一 磨牙 向后活动矫治器 本实用新型涉及牙齿矫治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压膜式菱形分裂簧推第一 磨牙 向后活动矫治器,包括上颌矫治器和下颌矫治器,所述上颌矫治器的左右两边颊腭侧均粘接有四个菱形分裂簧,所述菱形分裂簧远离上颌矫治器的一端之间共同粘接有第一 磨... 魏宏 李丽仙 尹康 张艳宁 杨璐瑶第二磨牙 近中移动关闭第一 磨牙 缺失或拔除间隙的临床应用 2024年 第一 磨牙 缺失或拔除在正畸临床中较为常见,近中移动第二磨牙 关闭缺牙间隙是替代第一 磨牙 并维持咬合功能的重要手段。但第二磨牙 近中移动不仅需要考虑患者年龄、牙轴倾斜角度及牙体牙周条件等多方面因素,还要尽量避免牙槽骨及牙根吸收风险。另外,由于磨牙 的支抗作用强,在近中移动过程中需要更加科学严谨的支抗设计及有效的辅助手段。因此,文章就第二磨牙 近中移动的适应证、方法和风险等进行综述,以期为第二磨牙 近中移动关闭第一 磨牙 缺失或拔除间隙的正畸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李思进 李永明关键词:第一磨牙缺失 微种植体支抗 正畸治疗 上颌第一 磨牙 正畸移动对颧突支柱改建的影响研究 2024年 目的:研究上颌第一 磨牙 正畸移动对颧突支柱整体结构的影响以及颧突支柱结构改建与后牙咬合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错颌畸形患者(对照组)以及50例减数正畸治疗成人患者(实验组),用Teetester咬合分析系统分析两组人群的咬合接触特征。从实验组中选取25例具有完整锥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的患者,用Mimics21.0软件分析测量CBCT影像,界定三维方向测量基准平面,划分颧突支柱解剖区域区。测量支柱横截面积,表面标志点位移及上颌第一 磨牙 移动量、牙根周围牙槽骨、颧突支柱皮质骨厚度和密度。结果:正畸治疗后上颌第一 磨牙 在矢状向、垂直向、颊腭向位置均有变化,以近中向移动量最大。正畸矫治后颧突支柱下段横截面积变小,牙槽骨颊舌向厚度以及皮质骨厚度减小,颧突点及颧颌缝最下点向后位移,上述变化与上颌第一 磨牙 移动有相关性。而上颌第一 磨牙 牙根部分区域牙槽骨松质骨密度降低,皮质骨密度变化不明显,这些变化与牙齿移动无相关性。与对照组相比,正畸刚结束时实验组总咬合接触面积、总咬合力以及上颌第一 磨牙 [牙合]力均降低。前牙咬合力占比升高。结论:减数正畸矫治前后,伴随上颌第一 磨牙 三维方向的位置变化,颧突支柱中、下段形态结构随之改建,二者具有相关性,且这些改建影响了咬合力的大小以及咬合力的分布。因此上颌磨牙 正畸移动过程引起颧突支柱部分结构改建,这些改建可能进一步影响咬合接触。 李思赜 包涵 苏晓婕 谷德奥 苗雷英 刘超关键词:上颌第一磨牙 咬合力 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第一 磨牙 横向位置差异的CBCT研究 2024年 目的:使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第一 磨牙 生理牙槽骨厚度,评估横向磨牙 位置。方法:选取2023年1~10月在合肥市口腔医院正畸二科就诊患者50例,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及低角组,术前拍摄CBCT,数据导入配套三维软件进行4个部位不同深度牙槽骨厚度的测量分析。结果:高角患者下颌第一 磨牙 的骨厚度最小。下颌第一 磨牙 舌侧骨厚度高于颊侧。下颌第一 磨牙 釉牙骨质界根方4 mm处近中舌侧牙槽骨厚度高于远中舌侧,近中颊侧牙槽骨厚度与远中颊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颌第一 磨牙 釉牙骨质界根方8 mm处远中颊侧牙槽骨厚度高于近中颊侧,近中舌侧的牙槽骨厚度与远中舌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颌第一 磨牙 同一测量位点釉牙骨质界根方8 mm的牙槽骨厚度高于根方4 mm的牙槽骨厚度。结论:不同的垂直骨面型、测量部位、测量深度、牙齿解剖形态都会反映出下颌第一 磨牙 在牙槽骨中横向位置的差异。 李放 张锡忠关键词:下颌第一磨牙 垂直骨面型 锥形束CT 腭侧微种植钉在成人上颌第二前磨牙 、第一 磨牙 间植入的安全位置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运用锥形束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one beam CT,CBCT)对成人上颌第二前磨牙 (the second premolar,P2)与第一 磨牙 (the first molar,M1)腭根间距离(interradicular distances between palatal roots of the second premolar and the first molar,DPM)及其中点位置(themidpointofthe,MDM)与邻接面的位置关系,腭侧骨组织厚度(palatal bonethickness,PBT)和黏膜厚度(palatal mucosal thickness,PMT)以及两腭根间近远中宽度(mesiodistal width,MDW)进行测量,分析P2与M1腭侧微种植钉的最佳植入位点及植入角度。方法选取CBCT扫描的成人患者40例,以其颌骨扫描重建的CBCT资料,在P2与M1腭侧之间选取距牙槽嵴顶3.00、6.00、9.00 mm,分别测量DPM及其MDM;同时将MDM作为植入位点,模拟微种植钉与牙长轴呈30°、45°、60°、90°植入,测量植入路径的PMT和PBT及种植钉到达M1近中颊根腭平面时两根间的MDW。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结果距牙槽嵴顶越远,P2与M1的DPM越大,且P2与M1的MDM均位于牙冠邻接面远中。植入位置越高,PMT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30°、45°、60°植入时,植入位置越高PBT越小;以90°植入时,高度越高PBT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植入位置距离牙槽嵴顶越远,腭根间DPM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2与MI间腭侧,建议微种植钉于邻接面远中1.42~2.48 mm植入;距离牙槽嵴顶3.00 mm、6.00 mm位置,均不建议以90°植入微种植钉;距离牙槽嵴顶6.00 mm处,以60°植入时,建议选择直径不超过1.60 mm的微种植钉;而以45°植入时,可选择的微种植钉的种类更多;在距离牙槽嵴顶9.00 mm处,以60°植入更加安全和稳定。 陈凌云 詹华勇 吴志远 林毅 林有籁关键词:磨牙 植入角度
相关作者
吴补领 作品数:572 被引量:1,345 H指数:15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研究主题:牙髓干细胞 变形链球菌 小鼠 人牙髓干细胞 牙髓细胞 张少锋 作品数:170 被引量:881 H指数:15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 研究主题:三维有限元分析 义齿 下颌第一磨牙 口腔修复学 全口义齿 黄定明 作品数:274 被引量:1,084 H指数:16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 研究主题:根管治疗 根管 根尖 牙龈卟啉单胞菌 牙再植术 陈明 作品数:32 被引量:43 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研究主题:锥束CT 牙髓干细胞 近颊根第二根管 上颌第一磨牙 人牙髓细胞 梁伟 作品数:53 被引量:214 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复合材料 上颌第一磨牙 高温 静力 三维有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