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70篇“ 精神交往“的相关文章
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年
历史唯物主义精神交往观认为,精神交往的动力来源于发展的需要,精神交往与基于一定生产力状况的物质交往和时空环境之间有一定的适应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精神交往活动,它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从内在动力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包含且超越所有地方文化空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之相适应;从外部全球化交往环境看,需要秉持以国家为单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多民族交往的行动实践看,需要遵循主体间交往规范化的原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理解物质交往精神交往之间的关系,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交往动力来源,才能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时立荣付崇毅
关键词:精神交往物质交往
当代青年精神交往的异化及重构
2024年
精神交往作为一种存在方式,是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环节。当前,受市场经济条件多变、价值观多元化、网络媒体技术发展以及青年自身交往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干扰,青年精神交往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功利化、泛娱乐化、疏离化、被动化的异化表现。因此需要通过夯实青年精神交往的物质基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合理利用网络媒体技术、大力发展教育等有效手段来加强青年精神交往建构,重构一个有价值、有情感、有意义的青年精神交往之域,以此推动当代青年精神生活的高质量发展。
张龙丽
关键词:青年精神交往异化
“讲好中国故事”的多维功能、现实挑战与拓展路径--基于马克思精神交往被引量:2
2024年
“讲好中国故事”具有显著的“对内”和“对外”双重价值。在马克思精神交往观视域下,其双重价值主要包括:对内刻入中国基因,发展国人的“本质性存在”;渗透中国精神,激发现代“生产动能”;融进中国理论,共建民族“自由王国”;以及对外展示中国形象,推进建设世界“现实共同体”。时下“讲好中故事”面临一些现实挑战:敌对势力正有意扭曲中国故事、多元思潮正持续消解中国故事、数智空间正无声解构中国故事,以及少数“新一代”正被动误解中国故事。应从全面把握中国故事意识形态属性、以主流价值观引领中国故事话语叙事、用数智技术全时空赋能中国故事高质传播、分众化观照重点群体对中国故事接受度等方面,持续推进和拓展讲好中国故事实践,使其内外双重功能得以更好发挥。
胡德庆
当“机器”走进“精神”:AI算法参与公众精神交往的逻辑与危机
2024年
数智时代,AI算法与精神交往系统在“对象化”创造、介入、影响中形成了“互创式建构”的作用机制。AI算法参与公众精神交往具有“和合式共生”的价值逻辑,促进“神—数”和合,使跨领域精准化精神生产成为可能;实现“人—机”和合,助力打破“有局限性的交往的束缚”;形成“时—空”和合,在时空整合中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全面发展。同时,AI算法带来的极简化智能制造、引发的非理性数智依赖、内含的逐利化资本逻辑及部分主体违规创造与应用等,也给公众精神交往的主体性、纯正性与整体性带来“遮蔽与撕裂”的深层危机。应坚持系统化有序创新AI算法、高质量培育主体算法素养、健全“以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体制机制、提高算法应用生态综合治理水平等,实现化“危机”为“强逻辑”,让AI算法充分赋能公众精神交往、助力公众实现精神共富。
胡德庆廖小琴
关键词:精神交往
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及其传播价值研究
马克思的精神交往理论是揭示马克思恩格斯传播思想的核心概念。本文从精神交往的文本考释出发,在马克思遗留的文本中探析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思想。本文发现,精神交往并非是一种线性、扁平化的传播过程,而是一种内含层级运动的传播观。这...
李沛峰
关键词:精神交往
网络空间精神交往:本质内涵、生成动因与价值意蕴
2024年
互联网时代,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为依托的网络空间的建构为人类精神交往实践提供了新的活动场域,促使现实社会的精神交往活动向网络空间延伸,催生出网络空间精神交往这一交往实践新形态。网络空间精神交往是以虚拟实践为基础、以数字关系为连接、以意义共享为主导、以网络意识形态为产物的实践活动,网络信息生产方式变革、网络媒介技术革新、网络生存实践演进以及人的精神交往需要共同促进了网络空间精神交往的生成发展。面对人的精神交往实践的深刻变革,应科学把握网络空间精神交往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动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蕴,积极开创网络空间精神交往实践新局面。
张瑜蒋婷婷
关键词:价值意蕴
高校思政课教学精神交往:内在规定、生成机理及提升路径被引量:2
2024年
高校思政课教学精神交往是以“现实的人”为对象,以一定的精神内容为基础的具有价值导向的活动,其生成和发展诉诸主体间的感性活动,最终目的是使人能够充分发挥自我禀赋。从生成机理来看,身份认同是精神交往的起点,心理共情是“用心教”“用心悟”的生长点,智慧共建是完善知识结构和建构思维逻辑的关键点,价值共振指向交往主体理想信仰的升华与达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需通过构建师生间的信任关系、增进主体间的心灵沟通、促进教学互动有效生成和推动学生进行价值践履来提升精神交往的认同力、共情力、思维力和实践力,为教学育人价值的实现和升华构建一个协同联动、高效运行的良性生态系统。
刘娜党俏俏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精神交往教学质量
新时代青少年精神交往的价值意蕴与推进之策
2023年
作为唯物史观重要范畴的“精神交往”,在青少年“本质发展”与“价值实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民族复兴的“接替者”、社会财富的“生产者”和“现实共同体”的“构建者”的基本进路。当前,在社会教育焦虑、功利思潮流行、全媒精准灌输与数字空间建构的共同驱使下,青少年精神交往倾向于高压化、物质化、被动化和虚拟化,影响着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应通过以“师生一体”化解精神高压、以“需求驱动”纠偏功利倾向、以“时空扩展”强化自主意识、以“物质支撑”拉回现实世界等路径,解放新时代青少年“天性”,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四维一体”的“现实人”。
胡德庆
关键词:精神交往交往理论
当代国人精神交往的异化及扬弃
2023年
在物质基础丰富的今天,国人的精神交往问题值得关注。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人的精神交往进行了考察。他认为精神交往源于人的精神需要,是主体间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互动往来,精神交往的本质是人对自我的全面占有。文章探讨了精神交往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化,表现为主体客体化、个体孤立化和交往表层化,并提出培育交往理性、规制资本扩张和重塑公共精神是现阶段克服精神交往异化的有效手段。
王晗刘艳萍
关键词:精神交往
短视频对人的精神交往影响探究
2023年
精神交往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重要范畴,在当今倡导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情况下,研究精神交往成为构建精神生活的应有之义。短视频开拓了人的精神交往途径,极大地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但同时也为人精神交往价值的实现制造了诸多障碍。研究从精神交往理论出发,对短视频精神交往机制进行解读,分析短视频精神交往价值与异化问题,并探索解决短视频精神交往异化问题的对策。
王小琴
关键词:精神交往异化

相关作者

陈力丹
作品数:1,194被引量:6,204H指数:36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
研究主题:传媒 新闻 新闻传播业 新闻传播学 记者
林克勤
作品数:44被引量:147H指数:8
供职机构:四川外国语大学
研究主题:体认 传播学 传播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学术视野
梁芷铭
作品数:252被引量:629H指数:11
供职机构:钦州学院
研究主题:政务 高校 话语权 政府治理转型 官方
南长森
作品数:107被引量:306H指数:8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研究主题:少数民族 新闻传播 媒介融合 媒体融合 跨媒体传播
李娜
作品数:22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研究主题:话语 环境传播 动员 居里夫人 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