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344篇“ 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文章
- 精神损害赔偿
- 本书通过“以案说法”的方式,结合当前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案件,结合法律规定、司法解释、学理观点以及法官的创造性实践,从不同层面、多个角度予以评判分析、发表见解。
- 刘玉民主编
- 关键词:赔偿侵权行为
- 精神损害赔偿
- 杨立新等编著
- 关键词:赔偿侵权行为
- 论空难中身亡机组成员之近亲属的精神损害赔偿——以某空难为例
- 2025年
- 因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与死亡赔偿金具有同质性,均属于财产损害赔偿,身亡机组成员之近亲属无法从工伤保险机构处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第三人原因导致空难的情形下,双重赔偿请求权系兼得关系,身亡机组成员之近亲属可向第三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非第三人原因导致空难的情形下,应将双重赔偿请求权理解为替代关系,该类主体无法获得精神损害赔偿。基于我国现行工伤保险赔偿规则在某空难中暴露出的不公平问题,应当在工伤保险赔偿中增加精神损害赔偿项目,统一将双重赔偿请求权规定为替代关系并提高工伤保险赔偿数额。
- 耿绍杰陶源
- 关键词:空难近亲属工伤保险赔偿精神损害赔偿
- 医疗违约之诉中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 2025年
- 查索有关医疗服务合同纠纷民事判决书并研究发现,该类案例存在精神损害赔偿标准法律适用不明、精神损害程度证明标准模糊、违约与侵权责任混淆等问题;为避免司法裁判不统一,应明确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标准、赔偿标准以及精神损害的证明标准,同时还需提高法官专业素养。
- 全金霞唐义红
- 关键词:医疗服务合同违约责任赔偿
- 个人信息权益侵害财产损失与精神损害赔偿趋同中的区分
- 2025年
- 现行损害赔偿法为个人信息权益侵害场合的财产损失与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规范基础,彰显了财产损失与精神损害赔偿所担负的不同功能。但是,受个人信息权益本身特性及现行法秩序下个人信息权益保护规则具体构造的影响,个人信息权益侵害场合的财产损失与精神损害赔偿多呈现出法律效果评价方法及评价因素趋同的特征。这进一步导致相应的损害赔偿结果整体上趋同,与现行损害赔偿法区分财产损失与精神损害并给予不同规定以彰显不同立法目的的立场不相吻合。对此,应当以现行法中财产损失与精神损害赔偿所具有的不同功能为出发点:一方面,将《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八条涵盖的考量因素依其与不同损害赔偿类型所具有的功能的关系密切程度,区分为与损害填补关系密切型的考量因素以及与抚慰关系密切型的考量因素,以在个人信息权益侵害的损害赔偿认定中区分适用不同考量因素,避免评价结果的趋同性;另一方面,可以借鉴比较法上商业化预先形成理论的思路,运用《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八条规定的当事人职业这一考量因素,在认定财产损失与精神损害赔偿时有不同的侧重,避免全有全无的赔偿认定结果,以在个人信息的保护与利用之间达成平衡。
- 朱晓峰
- 关键词:财产损失
-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研究
-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我国《民法典》第996条的出台再次助推了学界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审视与思考。大量理论与实践证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民法典》第996条在规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条款时...
- 于小涵
- 关键词:违约责任精神损害赔偿民法典责任竞合
-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 《民法典》第996条的规定赋予当事人在违约之诉中一并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提供了依据。在域外,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也经历了从开始不承认到最后有条件承认的过程。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
- 舒蕾
- 关键词: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违约责任民法典
-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 2024年
- 近年来,随着?民法典?相关规定的出台,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逐渐进入法律实践。然而,现行法律框架中仍存在多个争议和难点。首先,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性质尚不明确,学界对其作为违约责任还是侵权责任的界定存在分歧。其次,精神损害的适用范围不清晰,尤其是其与精神利益保护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最后,因精神损害本质上的非客观性,缺乏统一标准,赔偿金额的量化问题依然困扰着法院判决。本文通过相关理论分析,提出了完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议,旨在为我国法律体系提供更为明确、公正的解决方案。
- 尹杰韩颖
- 关键词:违约责任侵权责任精神损害赔偿
- 西班牙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研究
- 在《民法典》施行以前,精神损害赔偿通常被视为侵权责任的专属,若合同一方的违约行为引起合同相对方精神痛苦,合同相对方只能通过提起侵权诉讼寻求补偿。随着社会的演进,人们对精神权益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这在司法实践中尤为明显,具体...
- 杨思
- 关键词:举证责任赔偿数额
-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保险研究
- 2024年
- 从技术以及价值层面进行判断,精神损害赔偿责任风险都具有可保性。责任保险制度通过为被保险人提供经济保障、为第三人提供赔偿救济以及助力精神损害纠纷的解决三种途径分散精神损害赔偿责任风险。目前,国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保险呈现出主险普遍不承保、附加险保障范围较窄的特点。《民法典》出台后,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责任保险人的风险敞口随之扩大,公众对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保险的需求增加,司法裁判的标准仍存在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保险人可以通过增加产品供给、完善附加险条款、创新保险产品、充分利用线上销售渠道等方式作出回应,同时法院应减少不当司法裁判带来的消极影响。
- 常鑫胡浩
- 关键词:精神损害赔偿侵权责任责任保险可保性
相关作者
- 关今华

- 作品数:67被引量:309H指数:8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
- 研究主题: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人格权 人身权 民法 基本人权
- 杨立新

- 作品数:547被引量:10,023H指数:5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民法典 侵权责任 侵权责任法 民法总则 民法
- 张新宝

- 作品数:157被引量:5,952H指数:4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研究主题:侵权责任 个人信息保护 侵权责任法 个人信息 司法解释
- 周利民

- 作品数:13被引量:60H指数:4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 研究主题:精神损害赔偿 法人 赔偿 民法 赔偿范围
- 范冠峰

- 作品数:34被引量:69H指数:5
- 供职机构:山东交通学院
- 研究主题:法治 行政侵权 行政赔偿 交通行政执法 精神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