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59篇“ 红松阔叶混交林“的相关文章
退化次生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探究
2020年
次生多为幼壮,常以阔叶树种居多,相混杂,乔木、灌木混生,生长率较低,材质不良,利用价值受到一定影响。随着造规模的不断增加,速度的加快,人工面积逐步扩大,次生面积逐渐减少,森资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人工资源中红松占有一定比例,如何保障红松的正常生长,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针对退化次生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的技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具体内容包括诱导恢复原则、诱导恢复技法和严格质量监管等,以期为加速相关技法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侯海燕
辽东地区退化次生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
2019年
本文就辽东地区退化次生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的技法作出全面总结,具体内容包括诱导恢复原则、诱导恢复技法和严格质量监管等,以期为加速相关技法的推广应用进程提供借鉴。
王希大
关键词:红松阔叶混交林
山河屯业局红松阔叶混交林分空间结构特征被引量:15
2019年
分结构是研究森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的理论依据,为获得红松阔叶混交林分结构特征,采用混交度、大小比、角尺度分空间结构参数和单木竞争指数等方法对山河屯业局红松阔叶混交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优势树种主要为色木槭、榆树、水曲柳和红松等,占木总株数的74.46%;优势树种的竞争指数较低(1.22~4.71),占据较多空间生态位;各样地混交度平均值为0.77,空间隔离程度较强;优势树种大小比数分布于0.38~0.71,表现为竞争均势,各样地大小比数出现频率相差不大;1~6号样地在平均角尺度值0.5出现的频率较高,分别为44.07%、55.56%、40.98%、45.24%、39.22%和63.16%,说明大部分木的分布格局属于随机分布,较少木的角尺度值为0.75和1,分布格局由随机状态向团状聚集状态过渡。综上所述,山河屯业局红松阔叶混交林的树种组成丰富,空间隔离度高,木整体处于竞争均势呈随机状态分布;优势树种以聚集分布为主,可采取适当经营管理措施以达到分结构合理的目标。
孙清芳刘滨凡马燕娥
关键词:混交度角尺度红松阔叶混交林
辽东山区低效次生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规程
本标准规定了畜禽粪便好氧堆肥过程中涉及的工程与选址、工艺选择、堆肥原料准备、预处理、堆肥工艺控制、堆肥过程控制、环境保护与安全、堆肥产品。本标准适用于规模化养殖场粪便的好氧堆肥处理。
不同演替阶段红松阔叶混交林空间结构研究被引量:12
2018年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演替阶段红松阔叶混交林分空间结构特征,为明确各分结构与功能、合理保护和经营红松阔叶混交林提供科学依据。采用TOPCON全站仪在吉省蛟河市业实验区管理局不同演替阶段红松阔叶混交林内分别设置4块100 m×100 m监测样地,并进行群落调查,在Visual Studio平台上编写应用程序对不同分的混交度和大小比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分的平均混交度在0.66和0.78之间,树种之间隔离程度较大;4种分中树种数量最多的前5个树种平均混交度取值范围为0.69~0.82,其中过熟最大,近熟最小,按平均混交度数值大小排序为过熟>中龄>成熟>近熟。中龄、近熟、成熟和过熟分平均胸径大小比数分别为0.48、0.53、0.49、0.49,平均树高大小比数分别为0.48、0.50、0.49、0.49,平均冠幅大小比数分别为0.34、0.42、0.38、0.41。可以看出,胸径和树高平均大小比数取值范围相近,反映木大小分化程度上具有一致性,而与平均冠幅大小比数取值范围具有一定的差异,说明用树高及胸径计算大小比数得出的结果较冠幅更为可靠。不同演替阶段红松阔叶混交林整体上呈现出一个由不同树种组成、处于强度混交向极强度混交过渡的复杂森群落,且树种之间大小分化程度明显。
许文秀吴金卓林文树刘艳琪
关键词:阔叶混交林混交度空间结构
桦甸地区红松阔叶混交林空间分布及空间关联的研究
红松(Pinus koraiensis)阔叶混交林是东北区的顶极群落类型,该群落不仅物种多样性高,生物量巨大,而且群落的结构较为稳定复杂。由于历史原因和近代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其森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分质量下降。自我国...
任忻
关键词:红松阔叶混交林点格局分析
文献传递
桦甸地区红松阔叶混交林的空间结构研究
红松(Pinus koraiensis)阔叶混交林是我国温带地区的顶极群落,无论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还是木材工业生产上,都是本地区最重要的森生态系统类型。由于长期不合理的经营管理措施和人类活动干扰,原始的红松阔叶混交林已...
马怀宇
关键词:红松阔叶混交林角尺度混交度
文献传递
红松阔叶混交林隙0cm地温的地统计学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揭示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混交林隙0 cm地面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以小兴安岭原始红松阔叶混交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法布点,通过对生长季内隙各样点0 cm地面温度的连续观测,利用基本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研究隙0 cm地面温度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隙地面温度不同,空间样点之间存在异质性,且异质性的强度、尺度和空间结构组成随时间的延长而改变,各月0 cm平均地面温度斑块形状复杂,隙0 cm地面温度从大到小依次为6、7、8、9月,月平均0 cm地温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布位置不固定,同一月份地面温度从大到小为空旷地、隙、郁闭分。[结论]该研究可为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
李猛高志强韩晓增段文标
关键词: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地统计学
外源有机物与温度耦合作用对红松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添加不同比例外源有机物与温度对森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以期进一步认识二者与土壤有机碳的生态联系。[方法]将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松阔叶混交林试验样地内收集的红松枯叶、椴树和枫桦枯叶(阔叶枯叶)作为外源有机物,通过实验室培养法,在恒温箱内模拟了红松枯叶和不同添加比例的阔叶枯叶在不同培养温度(25、30、35℃)和培养时间(5、10、20、35、60、90 d)的矿化过程,利用碱液吸收法测定了不同处理土壤CO_2的释放量,计算了其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分析了其对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结果]培养温度为25、35℃时,混合添加阔叶枯叶的激发效应优于红松枯叶的激发效应。培养温度为30℃时,添加红松枯叶的激发效应优于阔叶枯叶的激发效应。3个培养温度下,添加枯叶对土壤矿化过程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培养温度为30℃时,添加外源有机物对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最优。[结论]红松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受添加外源有机物的种类、培养温度以及培养时间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陈立新李刚刘云超段文标段文标孙双红李帆帆李少博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枯叶温度
蛟河不同龄组红松阔叶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采用调查取样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吉省蛟河市业实验区管理局场的不同龄组红松阔叶混交林(中龄、近熟、成熟和过熟)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龄增加,土壤容重变化并不显著;持水量、凋落物层的厚度以及土壤呼吸速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土壤总孔隙度基本保持不变。不同龄组的土壤在营养元素等化学性质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变化趋势复杂,总体上与有机质变化一致。随着龄增加,土壤肥力状况变好,过熟土壤肥力最好,并且地土壤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有所加强,对维持周围生态系统有重要作用。
林文树邵立郡穆丹王丽平吴金卓
关键词:土壤肥力理化性质森林土壤

相关作者

段文标
作品数:150被引量:1,156H指数:20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研究主题:林隙 红松阔叶混交林 阔叶红松林 地统计学 红松林
陈立新
作品数:149被引量:1,628H指数:25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研究主题:林隙 落叶松人工林 落叶松 红松阔叶混交林 凋落物
李猛
作品数:37被引量:14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研究主题:红松阔叶混交林 林隙 黑土 地统计学 土壤含水量
殷秀琴
作品数:126被引量:1,347H指数:27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土壤动物 蜱螨亚纲 多样性 革螨股 松嫩草原
魏全帅
作品数:10被引量:91H指数:5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研究主题:红松阔叶混交林 林隙 微气候 风倒 云冷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