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86篇“ 红椿“的相关文章
- 一种利用红椿叶片原生质体检测亚细胞定位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红椿叶片原生质体检测亚细胞定位的方法,在红椿原生质体分离体系的基础上,利用红椿原生质体瞬时表达体系进行检测红椿TcDXS1和TcDXS5的亚细胞定位情况,简便、高效、快捷以及节约成本,能够快速高效地将...
- 柯嘉豪李培叶春意缪雨杰庄诺王鑫林田梓熠李悦
- 闽北地区毛红椿优良家系早期选择
- 2024年
- 于2020年,对福建顺昌、建阳、浦城等3个试验点3年生的毛红椿优良家系测定林的生长表现和生长性状遗传变异规律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54个毛红椿优良家系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在不同地点、不同家系以及地点与家系的交互效应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单株材积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大。根据不同家系3年生时的生长表现,以平均单株材积为指标,筛选出适合顺昌的早期速生优良家系为36、42、43、40、41、2、30、39、44、21、38、32、19、20、37号,适合建阳的早期速生优良家系为37、41、29、42、36、40、3、16、20、44、51、2、30、21、50号,适合浦城的早期速生优良家系为30、23、20、18、28、22、19、38、36、44、21、17、43、15、37号家系。21、30、37、44号家系在3个试验点均表现优异。根据3年生的平均单株材积计算,福建顺昌、建阳、浦城的遗传增益分别为40.25%、43.11%、53.41%。选择的早期速生优良材料可为营建毛红椿种子园和速生丰产林提供参考。
- 章允清
- 关键词:毛红椿生长性状
- 毛红椿枝叶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研究毛红椿枝叶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硅胶、RP-18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oonaolide D(1)、toonaciliatin E(2)、bourjotinolone A(3)、(21 R,23R)-epoxy-21α-ethoxy-24 S,25-dihydroxyapotirucalla-7-en-3-one(4)、(Z)-toonasterone C(5)、(E)-toonasterone C(6)、3-epi-dyscusin C(7)、(Z)-aglawone(3)(8)、(E)-volkendousin(9)、8(14),15-isopimaradiene-2α,3α,19-triol(10)、(-)-loliolide(11)、cyclohexenone(12)、pubinernoid A(13)、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4),5-羟甲基-2-呋喃甲醛(15)。化合物3、4对K562细胞的IC 50值分别为54.2、47.3μmol/L,对HEL细胞的IC 50值分别为47.3、61.1μmol/L。结论化合物4、7、10、11为首次从楝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和4具有较弱的抗肿瘤活性。
- 刘舸舟潘卫东李金玉娄华勇刘翰飞林开琴
- 关键词:毛红椿枝叶化学成分抗肿瘤活性
- 毛红椿与杉木混交造林早期生长效果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于2019—2023年,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高砂镇林场开展毛红椿与杉木不同比例混交及不同密度造林试验,研究混交树种的树高、地径、胸径、冠幅、单株立木材积和林分蓄积等生长性状的早期效果。结果表明,5年生的毛6杉4、初植密度为3330株·hm^(-2)(株行距2 m×1.5 m)的混交林中,毛红椿树高、地径、胸径、冠幅、单株立木材积和林分蓄积、林分总蓄积量均最高,分别达6.97 m、8.77 cm、7.13 cm、3.10 m、0.0173 m^(3)、34.60 m^(3)·hm^(-2)、48.03 m^(3)·hm^(-2),比平均值高出38.84%、21.30%、25.09%、42.86%、88.04%、1.66倍、1.01倍;杉木的树高、单株立木材积和林分蓄积均最高,分别达5.33 m、0.0173 m^(3)、34.68 m^(3)·hm^(-2);比平均值高出22.53%、1.08倍、2.18倍。毛2杉8、初植密度2505株·hm^(-2)(株行距2 m×2 m)的混交林中,杉木的地径、胸径和冠幅均最高,分别达10.67 cm、8.17 cm、2.67 m,分别比平均值高出52.60%、52.36%、47.33%。结果表明,在毛红椿与杉木混交造林时,宜用较大密度种植,初始造林密度适合在2505~3330株·hm^(-2);且相应加大毛红椿的比例。
- 林智勇廖鹏辉李文开张纪卯张纪卯黄宇
- 关键词:毛红椿杉木混交林
- 施肥对毛红椿幼林生长及叶片生理特征的影响被引量:5
- 2024年
- 为了探究珍贵树种毛红椿对施用不同肥料不同用量的响应,该文以毛红椿幼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氮肥(N)、磷肥(P)、复合肥(CF)及缓释肥(SRF)4种肥料3个施肥水平(高、中、低),研究施肥对毛红椿幼林生长和叶片养分、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肥均可促进毛红椿树高和胸径生长,氮肥和复合肥效果更明显,氮肥处理的4年生毛红椿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材积较不施肥(CK)分别提高了15.0%、21.9%、67.5%,其中低氮肥(N1)处理的胸径年均生长量最大(2.99 cm),复合肥处理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材积较CK分别提高了16.7%、19.2%、54.3%。高缓释肥(SRF3)和低磷肥(P1)分别在第4年树高、胸径的年增长量达到最大(分别为1.96 m、2.33 cm)。(2)施肥显著增加了毛红椿叶片叶绿素含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氮肥显著促进可溶性糖合成而磷肥显著促进淀粉合成。(3)N1和磷肥分别显著促进毛红椿叶片氮和磷含量的提高,磷肥、复合肥和氮肥均可显著提高叶片钾含量。(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施肥促进生长效果依次为氮肥>复合肥>磷肥>缓释肥>不施肥,其中N1即100 g·plant-1·year-1的综合评价值最高。综合施肥成本和效益,施氮肥或复合肥能有效促进毛红椿幼林生长发育,推荐幼林期每年每株施100 g氮肥即可。该研究结果可为毛红椿造林初期林木养分管理提供参考。
- 潘俊彬刘远生张露程强强王健贾婷吴云燕郭春兰
- 关键词:毛红椿幼林施肥生理
- 不同种源/家系毛红椿连年生长性状变异及早期选择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对毛红椿种源家系幼林生长性状差异进行研究,筛选早期生长性状优良的毛红椿种源/家系,揭示其地理变异规律,以推进毛红椿遗传改良工作。【方法】以毛红椿5个种源11个家系为研究对象,调查树高、胸径等生长性状,对不同种源/家系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并利用遗传增益进行优良种源/家系选择。【结果】毛红椿早期生长性状在种源、家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14号家系(江西宜丰)在树高、胸径、材积等方面表现最好且生长最快,1号家系(安徽泾县)和4号家系(安徽泾县)生长相对较慢,且2号、13号、14号、15号的连年生长量靠前;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5.39%~32.74%、31.94%~36.55%、80.81%~91.21%,5年生毛红椿测定林的变异系数为材积>胸径>树高,其遗传力分别为0.586~0.894、0.749~0.852、0.643~0.78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生长性状与无霜期,5年生枝下高与经度、年均降水量的相关性未达显著外,各生长性状之间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各生长性状与经纬度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初步选出3个优良家系(12号、13号、14号),其中14号家系树高、胸径、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为14.94%、16.59%、38.20%。【结论】毛红椿的生长性状在种源和家系间都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在地理上呈现明显的“双向渐变型”。初步筛选的14号(江西宜丰)家系不仅生长优良,且有着较高的遗传增益,可作为推广使用的首选家系,可以为毛红椿选育工作提供基础。
- 吴云燕张露刘远生程强强苏仁峰潘俊彬刘军刘玮马际凯
- 关键词:毛红椿生长性状
- 不同处理对马尾松林下套种毛红椿的生长的影响
- 2024年
- 研究马尾松林下套种毛红椿对竹节沟加施肥措施的响应。结果表明:采用竹节沟措施和施肥措施均会对林下套种毛红椿的株高、地径以及冠幅产生显著的影响,马尾松林下套种毛红椿的株高、地径以及冠幅产生影响。在相同立地条件下,采取竹节沟加施肥措施对马尾松林下套种毛红椿的株高提升率为136.95%,地径提升率为160.00%,冠幅提升率为198.90%。
- 杨丽丽
- 关键词:毛红椿马尾松林套种
- 毛红椿生长、心材和材性性状遗传分析及家系选择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通过研究15年生毛红椿家系试验林的生长、心材和材性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选择速生且优质的毛红椿优良家系。[方法]以浙江开化县林场的15年生毛红椿家系试验林为材料,测定其树高、胸径、材积、心材率、心材材积和木材基本密度,进行方差、相关和主成分等分析。[结果]毛红椿家系间树高、胸径、材积、心材率、心材材积和木材基本密度等6个生长、心材和材性性状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并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但冠幅和枝下高在家系间差异不显著。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分析表明,毛红椿胸径与心材材积和材积之间呈显著正相关,通过对胸径的选择能间接实现对材积和心材材积的选择。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材积、心材材积、胸径、树高和心材率等5个性状代表了毛红椿的品质和经济性状,对前两个主成分PC1和PC2的贡献率较高。通过构建材积、心材率、心材材积和木材基本密度等4个性状的综合指数选择方程,对毛红椿所有家系进行综合评价,选出了2个符合改良条件的优良家系,其材积、心材率、心材材积和木材基本密度获得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52.84%、0.49%、66.23%和2.13%。[结论]毛红椿育种目标应重点围绕生长和心材性状,而冠幅和枝下高遗传力较小且家系间差异不显著,不适宜作为遗传改良的目标。
- 韦一范艳如邱勇斌沈汉郑成忠林杰傅爱平姜景民刘军
- 关键词:毛红椿生长性状材性性状家系选择
-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毛红椿幼苗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被引量:5
- 2024年
- 为探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促进毛红椿幼苗抗旱性机制,以毛红椿幼苗为材料,探究接种AMF对毛红椿幼苗在正常浇水(NW)、轻度干旱胁迫(LS)、中度干旱胁迫(MS)和重度干旱胁迫(SS)处理下的生长和光合生理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毛红椿幼苗生长和生理均受到不同程度抑制,但接种AMF可缓解干旱胁迫对苗木生长的抑制,显著促进毛红椿幼苗苗高和地径的生长(P<0.05)。接种AMF与对照(CK)的毛红椿幼苗叶片除气孔导度(G_(s))在中度干旱胁迫下差异不显著外,G_(s)在另外3个干旱胁迫处理下及蒸腾速率(T_(r))、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净光合速率(P_(n))在4个干旱胁迫处理下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在重度干旱胁迫下,接种AMF毛红椿幼苗叶片的脯氨酸(Pro)含量较CK提高了26.45%,其可溶性蛋白(Sp)含量与CK存在显著差异(P<0.05)。干旱胁迫下,与CK相比,接种AMF毛红椿幼苗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较低,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高。由相关性分析可知,接种幼苗的内含物(Ss、Sp、Pro)与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P<0.001),光合指标除C_(i)外,其余光合指标(P_(n)、G_(s)、T_(r))与生长指标(GH、GD)均存在正相关。接种AMF能够通过提高毛红椿幼苗叶片的光合能力及渗透调节能力以增强其抗旱性,促进毛红椿幼苗生长,有效提高毛红椿幼苗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
- 杜宣瑾朱源张露张露刘玮马际凯
- 关键词:毛红椿干旱胁迫丛枝菌根真菌生理
- 外接AM真菌与施磷对毛红椿幼苗生长适应性的影响
- 2024年
- 为研究施用AM真菌(AMF)与磷对毛红椿幼苗生长、生理的影响,本文采用双因素盆栽实验,将幼苗分为接菌(AMF)和不接菌(Non-AMF)2组,分别进行不同磷浓度处理(P0:0 mmol·L^(-1),P1:1 mmol·L^(-1),P2:2 mmol·L^(-1)),测定毛红椿根系侵染率、幼苗生长状况、生物量、养分、叶绿素荧光参数、可溶性蛋白、抗氧化酶等指标。根系菌根侵染率表现为AMF×P1高于AMF×P0和AMF×P2,220 d(生长II期)毛红椿幼苗高于120 d(生长I期)幼苗。在生长I期,与未接菌相比,AMF×P1和AMF×P2促进了毛红椿幼苗的株高、地径、复叶数、总根长、根表面积及磷、钾的吸收量,而AMF×P0则无明显变化;在生长II期,Non-AMF×P2幼苗的生长指标、生物量及氮磷钾的吸收能力接近于AMF×P1和AMF×P2。相较于未接菌处理,接种AM真菌显著增强了生长I期毛红椿幼苗的F_(v)/F_(0)和F_(v)/F_(m),而未接菌且未施磷的幼苗其F_(0)最高,F_(v)/F_(m)和F_(v)/F_(0)最低。综上所述,一定的磷浓度与AM真菌相结合可以弥补缺磷引起的生长抑制,能显著促进毛红椿幼苗的生长,且AM真菌与磷互作对幼苗的促生效应要早于单纯的施用较高浓度磷。
- 冉芳赵明阳先波刘玮王琼姜雪茹
- 关键词:AM真菌毛红椿
相关作者
- 刘红椿

- 作品数:4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抑制剂 衍生物 锌 ZN2 TAU
- 张露

- 作品数:185被引量:1,051H指数:19
-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毛红椿 湿地松 石蒜 施肥 种源
- 吴际友

- 作品数:239被引量:1,773H指数:23
- 供职机构: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湿地松 红椿 无性系 半同胞家系 干旱胁迫
- 刘球

- 作品数:89被引量:586H指数:17
- 供职机构: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红椿 干旱胁迫 半同胞家系 湿地松 无性系
- 刘军

- 作品数:77被引量:462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 研究主题:毛红椿 香椿 檫木 家系选择 表型